秋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秋韵 |
秋韵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之十一:"急节迎秋韵,新声入手调。" 宋欧阳修 《木兰花》词:"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秋韵 [1] 意思 秋声
出自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
内涵 秋的生命是丰富的
秋的生命
春的生命是鲜活的,夏的生命是热烈的,秋的生命是丰富的,冬的生命是纯洁的……
――题记
视线这一秒被阻隔,下一秒畅通;听觉这一秒开启,下一秒失灵……一切是富有奇幻的美妙,大片大片的光与影。幸福在天与地间传播,通过细小的透明介质。它打在障碍上,却用心扶平,接着向下。从天堂而至的使者,带着圣彼德的祝福、真主的弥撒,一味向下。气流散开,没有结界。在四维世界以第五维的形式飘动。一切很安静,又带有萧索的悖动,穿越世纪的美妙。让被带走的以光速递增。秋雨,缠绵不绝的下;幸福,缠绵不绝的增长。在天、在每一天;在地、在任何地;在人、在所有人……
大地遍布金黄,丰收的金黄;天空皆是水蓝,自由的水蓝。火热的红,明媚的绿。突兀的雄鹰睥睨天地。云很白,环绕着天边那道线。生命在这一刹尽数释放,空气中氤氲着活力。树木不再一味的,单调的绿:淡黄、深黄、土黄;墨绿、青绿、草绿……还有红,生命般绚烂的红!这是秋独有的丰富,在无色的世界描绘七彩弧线,描绘成果……
空气中四溢幸福,自由的饱满气息。沁人心脾的不单只有快乐,还有各色的听觉。所谓美,点点流淌的五谷、百果,汗水里清莹的清,浑浊的浊;笑脸上刚毅的钢、温柔的柔。还有天边留恋的雁;睡前朦胧的虫。飞翔的,游动的,奔跑跳跃的,都从简单的、相对质量仅为32的分子中体会人类的欢乐。谷的美满,果的丰硕,不时氤氲着笑声。一种又一种单调的色彩组成虹,灿烂炫目。淡云,圆月,高天,还有无色的溶入空气的刺激性气味:丰收独有的气味――无法模拟的时空的又一、使者。
岁月不饶人,一秋又一秋,花谢花开。一切往返于无休止的平凡,但却在这一季收获不同。单独重复中唯一的充满惊喜的日子。神秘的一季,圆月的一季,会发生奇迹的一季……幸福也就是在这往返间重复,重复着幸福,在时间描绘重复的七彩。猛的发现,又有一片叶,又落了……
仅以此文祭奠不老的岁月和逝去的韶华.又一仲夏.秋的序曲,已经奏响……
秋比春好
一直都认为,秋比春好。那秋高气爽的天气,那金灿灿的硕果,那阵阵悦耳的鸟鸣……一切秋的乐章中的音符,都给人以异样的美妙快感。
在所有秋的景致里,山与树是最能突出秋的韵味了。站在山脚下,眼里全是秋的影子,漫山遍野的黄色,是秋风衣的颜色,满目的黄色,偶尔点缀些红色的痕迹,真是太艳太美的搭配。而树,则为这幅油画加上了视觉的立体感,那一凹一凸之中,更呈现出秋的丰姿。
不知是谁将此山命名为---"兴隆",这真是最好的名字。在丰收的季节里,任何一种东西都可用"兴隆"来形容。此中含义,在秋的衬托下,更使人心醉。人兴隆,事兴隆,山水兴隆,树木兴隆。就连那一片片黄叶,也不甘寂寞地纷纷跳下树来,挤进秋的旋律中。踩在落叶上,那松松软软、飘飘欲仙的感觉充满了身心。在不经意中,带起几片枯叶,它们立刻恢复了活力,借着风的衣袖,翩翩起舞。这些秋的精灵!
此情此景,真想和它们一起跳起来舞蹈,去感受秋的味道。
潺潺流水发出丁冬的声响,站在山的顶端,沐浴着秋阳。柔柔的,黄色的阳光,一切仿佛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微微闭上双目,飞起来了,那种超脱世俗的境界,那个就在自己身旁的世外桃源。我想,这也许就是秋的魅力所在吧!
当你感受秋的时候,当你走进山与树的世界,什么负担,什么荣辱,什么成功失败、挫折困难,全都烟消云散,销声匿迹了。的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秋为伴,和秋共舞时,甚至可以忘掉自己是谁,在这喧闹的风尘中扮演何种角色。在心灵深处,只有金黄与自我的完全释放,来自于最深处的宣泄。的确,无论是谁,身处在如此美妙的秋景里,都会被它融化的。
细细品味秋这杯上好的清茶,除了香气扑鼻外,更多的是过后久久不能散去的余香。于是乎,在秋的韵味里,渐渐品出了人生的味道!
欢声笑语
秋,踮着脚尖再次来到这个世界,把炎热抚淡。把一切美好带给人间。秋天的树叶,是秋天的使者,又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伴着秋风送给人间一个美好的礼物。秋天,是一支舞蹈,秋雨伴着雷声哗哗落下,像是给人间的一个小歌谣。秋天的云,那么白白的自然,在空中飘动,云上坐着谁呢,是谁来驾驶这艘航舰?
秋天,是一首歌,秋天的一切多么美好,一首首优美的小曲。我走在花园里,用心倾听,走着走着,一片树叶掉落下来落在我的头上,我是真高兴,因为这是秋送给我的礼物。一阵秋风佛过,好多树叶从天而降,脚下的树叶沙沙作响,这是天然的地毯无比柔软,哦!秋天,这个金黄的世界。
在田野中,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人们忙得不亦乐乎。田野中,孩子们快乐的跳着。夜晚,萤火虫跳着舞蹈,蛐蛐在叫着田野中的交响曲。秋天,多么美好,秋天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秋天,这个会唱歌的女孩,秋韵,多么美妙的音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