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嶺細鱗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嶺細鱗鮭

中文學名: 秦嶺細鱗鮭

拉丁學名: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別 稱: Qinling lenok

界: 动物界 

綱: 魚綱

目: 鮭形目

科: 鮭科

屬: 細鱗鮭屬

秦嶺細鱗鮭屬魚綱、鮭形目、鮭科、細鱗鮭屬。為中國所特有,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屬瀕危物種。僅分布於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漢水北側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由於生存環境受到破壞,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較多的地區,資源量急劇減少,所能見到的也多為2-3齡的未成熟個體,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區尚有一定數量。是肉食性魚類,幼魚主要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成魚除攝食魚類外,也食被風吹落的陸生昆蟲。攝食時間多集中於早晚前後,陰天攝食活動頻繁,全天均可見到。

外形特點

形態特徵:體長17—45厘米,體重0.5—1.5千克。常見個體多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達450毫米。體長紡錘形,稍側扁。頭鈍,頭背部寬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或微突。口端位,下頜較上頜略短,上頜骨後端達眼中央下方。上下頜、犁骨和齶骨各有1行尖齒。舌厚、游離,舌齒約10枚,排列呈「∧」型。眼大,鰓孔大。鰓膜不和峽部相連。鱗細小,側線完全、平直。背鰭短,外緣微凹;脂鰭與臀鰭相對;腹鰭後伸不達肛門,鰭基部具1長腋鱗;尾鰭叉狀。幽門盲囊65-75個。

體背部暗褐色,體側至腹部漸呈白色,體背及兩側散布有長橢圓形黑斑,斑緣為淡紅色環紋 ,沿背鰭基及脂鰭上各具4-5個圓黑斑。出水是魚鱗在陽光的照射下略顯藍色 非常鮮艷

生活習性

因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殘留種。屬冷水性山麓魚類。生活於秦嶺地區海拔900-2300米的山澗溪流中,水流湍急、水質清澈、水底多為大型礫石處。秋末,在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越冬。除洪水期,很少在平原幹流中見到。

生長繁殖

最初性成熟年齡3+~5+齡。性成熟個體於2-3月產卵,產卵場多在淺水砂石底處。產卵水溫低於10℃。絕對懷卵量為2670-4510粒。卵沉性,一次排完。

分布範圍

在中國的分布區起自東北部的圖們江、鴨綠江、松花江流域,向西經遼河、灤河、秦嶺直至額爾齊斯河流域。

保護級別

秦嶺細鱗鮭屬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保護措施

建立秦嶺細鱗鮭等野生魚類資源保護區,一方面通過採取劃定魚類保護區、設立保護機構和圍欄禁墾禁牧禁伐禁捕等措施保護現存的珍稀動物秦嶺細鱗鮭和賴以生存的環境。另一方面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水域生態與資源恢復,採取一切行之有效的科學措施,對秦嶺細鱗鮭進行馴養和繁殖,通過放流和保護增加種群數量。達到保護瀕危物種,減少人為破壞,逐步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物種資源的多樣性功能,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再造山川秀美的家園。而且資源增殖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是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也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內容之一。

2001年,漳縣在縣政協、財政局、畜牧局等部門的積極爭取和協調下,籌集資金40萬元,在殪虎橋鄉車場村建成占地50畝的秦嶺細鱗鮭馴化場,收集600條野生秦嶺細鱗鮭投放到人工摸擬自然河道和池塘中,開展秦嶺細鱗鮭馴養、孵化繁殖、苗種培育等研究工作,繁殖培育魚苗2000尾,已培育成20公分的魚種。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觀察研究,初步掌握了秦嶺細鱗鮭的生活習性和部分養殖技術,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礎性的技術資料。2005年批准成立了漳縣省級秦嶺細鱗鮭自然保護區,國家投資347萬元建設。岷縣秦嶺細鱗鮭自然保護區建設進入環評階段。 [1]

參考資料

  1. [1],一對老友貪吃「野味」 捕殺秦嶺細鱗鮭雙雙獲刑 西安日報 ,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