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長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程長庚 | |
---|---|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 |
出生 | 1811年11月22日 |
國籍 | 清代 |
別名 | 程聞檄 |
職業 | 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家 |
知名於 | 徽班領袖、京劇鼻祖 |
知名作品 |
《戰樊城》 《文昭關》 《魚腸劍》 《群英會》 《伏虎》。 |
程長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潛山市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祖居安徽懷寧石牌鎮,清嘉慶十六年農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於潛山縣黃泥鎮程家井,為程氏51代裔孫。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間三慶班掌班人。程長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闆。歷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台、四喜三班總管。
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程長庚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工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餘出,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台班的余三勝並稱為"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程為"三鼎甲"之首。程長庚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
目錄
人物生平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程長庚出生於潛山市程家井人,為程氏51代裔孫。幼年在徽班(三慶班)坐科。
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拜在春台班的米喜子門下,米喜子安排他到保定和盛成科班學習崑曲。
咸豐、同治年間參加四大徽班進京演出。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程長庚因父親病故回安徽老家,離開了三慶班。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南京條約",程長庚義憤填膺,謝卻歌台,終日閉戶不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程長庚創辦四箴堂科班。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慶班經營不好,老班主陳金彩派管事趙德祿邀請程長庚進京。進京後,程長庚擔任了三慶班班主。
同治年間程長庚入宮做內廷供奉。曾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台、四喜三班總管。
清光緒六年(1880年)1月24日,程長庚逝世。葬於彰儀門(今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
個人生活
程長庚妻室莊氏無後嗣,收養兩侄,一名程章圃為養子,一名程章瑚為從子。僅章圃入梨園,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僅長子程章遵從藝,幼入李鐵拐斜街的小榮椿科班,排名春德、與楊小樓(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小生程繼先,為俞振飛、葉盛蘭之師。
主要作品
程長庚其擅演劇目有《群英會》《伏虎》《戰樊城》《魚腸劍》《舉鼎觀畫》《讓成都》《鎮潭州》《捉放曹》《擊鼓罵曹》《風雲會》《戰太平》《法門寺》《長亭會》《文昭關》《狀元譜》《慶唐虞》《釵釧大審》《八大錘》《戰長沙》《臨江會》《華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關》等。除老生戲外,花臉、小生諸行角色,亦能串演。京劇關羽的形象也始於程長庚。
外串四喜班主要劇目《千里駒》《梅玉配》《探親》《孝感天》等。
藝術特色
程長庚出科於徽班,自然他所學的同樣具有徽班演員的特點,那就是文武昆亂不擋,十門角色都能拿起來。由於他有這樣紮實的根底,所以能演劇目十分豐富,不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會,而且武生戲、淨角戲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戲來說,五種顏色靠戲的角色,他都能演。
程長庚唱腔,脫胎於「徽調」,取法於楚調,兼收崑曲、山陝梆子諸腔之長,溶匯為「皮黃調」,卻以徽音為主。當時稱徽派。倦遊逸叟在《梨園舊話》中說他「亂彈唱乙字調,穿雲裂石,餘音繞樑而高亢之中又別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內行話叫「腦後音」,他講求字正腔圓,不事花哨,直腔直調,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於剛;發聲吐字,安徽的鄉音土味較濃。
程長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絕不稍逾規矩。他的投袖(單投袖),揚袖、捋髯等小身段,也無不講求「端凝肅穆」。他的表演善於體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現其氣質、神采,做功身段沉穩凝重。他演的關羽戲時,特別注意唱工,做派着重神威端莊,得到了米喜子的真傳,並有所創新。經常演出的劇目有《戰樊城》《長亭會》《文昭關》《鎮潭州》《狀元譜》《群英會》等。他還時常演紅生戲(老爺戲)如《華容道》《戰長沙》。他的崑曲也唱得很好,經常演出的有《釵釧大審》等。[1]
他為人正直,戲德高尚,技藝精湛,備受同行的推崇,並能以身作則,班規嚴整。他為維護演員的人格,力主廢除站台(開戲前旦角演員站在台上應酬看客)陋習。
個人成就
變革創新
程長庚進行了聲腔的變革和劇目的創新。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於剛,發聲吐字,比照崑曲發音,參用安徽鄉音。其創新改造的劇目代表作有《戰樊城》《文昭關》《魚腸劍》《群英會》《捉放曹》等和崑曲《釵訓大審》等。
戲曲轉變
程長庚在中國的傳統戲曲的基礎上,推動了徽戲向京劇的嬗變。他以匠心獨運的唱腔藝術,聲容殊眾的老生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技藝超群的導演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在中國京劇史上鑄起了一座豐碑。
人才培養
程長庚創辦三慶班科班,加強對京劇藝人的教育培養。他嚴格授徒,嚴格管理。京劇老生新三派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和楊月樓都是他的弟子,成為京劇的第二代演員。他的傳人還有盧勝奎、殷德瑞(專演靠把戲)等人。陳德林幼年在三慶班學習時,程長庚苦口婆心,言傳身教,使他成為戲劇界的青衣泰斗。
活動年表
1828年,道光八年(戊子):京劇形成
湖北的「楚班」到北京,常常和「徽班」同台演出。開始稱為「皮黃戲」,也就是後來的京劇。當時最有名的演員是老生程長庚,被京劇界奉為元勛。
1867年4月21日,同治六年(丁卯)三月十七日:劉趕三私應堂會被逐出梨園
農曆三月十七、十八兩日,劉趕三私自應地安門內黃花門東口路北內務府堂郎中馬子修名嵩林宅無名班堂會。被廟首張子久、王蘭鳳、程長庚、徐小香等得知,將劉趕三趕出梨園,註銷保身堂名號。後經其徒張福官、王順福托求,馬子修諭廟首等科罰劉趕三不應為而為銀五百兩,重修大市街精忠廟旗杆二座,刻有上下款「同治歲次丁卯夏季,津門弟子劉寶山敬獻重修」。
1879年,光緒五年(己卯):譚鑫培首次赴滬
譚鑫培與孫彩珠同赴滬。譚鑫培年三十五,隸金桂茶園,藝名譚金福,專演武生戲。時秦腔方盛於上海,有陳彩林者實執牛耳。彩林本隸京中勝春班,班為某內監所蓄,彩林恃寵勢,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銜之,遂飛章彈劾宦官不得私蓄梨園,班遂報散。彩林至上海,歷金桂,傾倒一時。譚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劇,譚本充三慶班武行頭,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稱之譚叫天,非美名也。譚早年坐科於金奎班,文武昆亂,皆所兼習,出科後拜程長庚為師,但程為安徽人,而譚籍湖北黃陂,鄉音不改。及後成名,宗譚者反以湖廣音咬字為正宗,而並誤皮簧為黃陂者,可謂數典忘祖矣。(摘自《春申舊聞》:《譚鑫培五次蒞滬》)
1879年9月4日,光緒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慶班應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
農曆七月十八、十九兩日,三慶班應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並外串四喜班。
藝術人生
嗜好:鼻煙壺
在藝事之餘,程長庚還有一種嗜好,就是收藏鼻煙壺。一次在王某的府中演戲。王某以上賓禮相待,領他到書房落坐,並拿出自己珍藏的各種各樣的煙壺讓程長庚品評;並說:「你如果不是到我這裡來,一時決不會聽說這麼多的鼻煙壺。」程長庚厭惡王某自誇,並以為是小看了自己,就對王某說:「我也略有珍藏,何不光臨寒舍,品評廠下它們的優劣。」王某大喜而答應前往。第二天王某來到程長庚家。程長庚把自己珍藏的各種煙壺都陳列在桌子上。所有煙壺或玉石或翡翠都各自分開,每一類都可細分數種或數十種不等。五光十色,紛紛陳列在王某面前。程長庚笑着對王某說:「你看我所收藏的和你收藏的如何呢?」王某自愧不如而離去。從程長庚這個好古活動中,也觀照出他的人格魅力。對於那些玩古董的浮誇行為,就是要像程長庚先生那樣,用事實教訓他們。「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藝業如此,雅好古董亦如此。
戲德
戲曲演員,由於社會職業、歷史地位與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及作用,遂使他們形成了一種愛國、尊師、助同行的傳統美德,同行們管這種美德叫「戲德」。正是由於這種美德的長期沿襲,從而維繫了戲曲事業的鞏固與發展,促進了戲曲藝人的互助與團結,也加強和完善了戲曲藝術家在觀眾中的美好形象。「梨園泰斗」程長庚,就是具有這種崇高美德的典範。 [2]
清道光年間,「執歌壇牛耳」的程長庚,不僅台上技藝精到,而且台下品德卓越。辰穆公在其所著《伶史》中記稱,程的品德「雖古時賢宰相,比之亦不及矣!」而其藝術成就,《燕塵菊影錄》更說,程是「融昆弋聲腔於皮黃中,匠心獨運,遂成大觀。」台上表演又是「一經出場,不啻現身說教,使觀者如面古人,肅然起敬。」尤為可貴的是,「長庚視同行如手足,藝友每遇家資拮据,他便勇解私囊從不吝惜。」而他自己卻是「布衣粗食,素資甚微」。作為當時「三慶班」的班主,「四大徽班」的總管,又是「精忠廟」的廟首,還獨一無二受過咸豐(文宗)皇帝恩賜的「五品頂戴」,而生活上卻極簡樸,「終年身着一件舊布藍衫,猶如鄉下教書先生」。清代每遇皇帝去世便要「遏密八音」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此時戲曲藝人幾都生活無着,於是,長庚便帶領他們到城外小茶館去唱「清音桌」,得到一點微薄收入他全都歸眾所有,自己分文不取,卻心安理得。
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喪權辱國,與洋人簽訂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條約」,為此全國人民義憤填膺。這時「長庚痛欲絕」,他從此「謝卻歌台,終日閉戶不出,鬱郁於心」。不唱戲無生活來源,經常寅吃卯糧,食無隔宿,友人勸他「出山權宜,以解燃眉」,他「泫然涕淚曰:『國蒙奇恥,民遭大辱,吾寧清貧亦不濁富。何忍作樂歌場』!」說完「潸然淚下」。這種憂國憂民,樂善好施的品德,即是今天看來,也同樣是值得人們尊仰和效法的。
血灑紅氍毹
光緒五年冬臘月十三1880年1月24日,程長庚早晨起來,神清氣爽,精神格外好。自坐科學戲算起,他在舞台上辛苦了近六十年之久,今天終於可以告別舞台,安享晚年了,他的心上瀰漫着一股溫情。
長庚今兒的謝台戲,唱的是《華容道》里的關雲長。他坐到妝檯前化妝,手撫到麵皮上有些發燙,摸摸頭,似乎又不像發燒,他曉得這是興奮過度所致。終於該着長庚登場了,他捋了一下美髯,轉過身來,沖眾人抱手一揖,雙眼微微眨了一下,似乎有千言萬語要說,然而,他什麼也沒說,轉過身去,接過青龍偃月刀,大踏步地走上台去,走到台中,一個轉身,一個亮相,台上台下不由自主地發出一陣沖天的叫好聲,人們早已忘記程長庚唱戲不准喝彩的規矩。盧台子和徐小香緊張地盯着大老闆,一聲叫好後,大老闆似乎輕輕地搖了一下頭,微微地皺了一下眉,待到器樂響起來,只見大老闆將青龍偃月刀的刀把往地下一杵,向前一步,這一步好像有些搖晃,盧台子與徐小香心下一緊,待要喝叫拉幕,只見大老闆又穩住了,笛子給了一個音,長庚張開口來放聲就唱——卻見一股血箭從他的口中噴出,長庚圓睜雙眼,左手撫胸,右手杵着青龍偃月刀就要倒下。盧台子與徐小香搶上台來,一把抱住,然後將他輕輕地放倒。全體看客先是吃驚,待醒悟過來,個個都要往前擁,叫趙德祿勸住,看客們站在自己的位子上,眼巴巴地盯着台上。
長庚倒在紅氍毹上,睜着一雙無神的大眼,口裡已是不能說話。章圃扔掉鼓鍵搶上前來,拉着父親的手,不知說什麼好,只有哀哀痛哭。望着大老闆漸漸失散的目光,盧台子和徐小香也終於控制不住自己,放聲大哭起來。為了皮黃,為了中國的京劇事業,他奮鬥到最後一口氣!
人物評價
"操行特著,後人稱道弗哀,雖古之賢宰相,不是過也。則其得名也,豈偶然哉!"(穆辰公)
"程長庚為人嚴正,管理三慶部井井有條,人多畏而敬之,尊之曰大老闆"。《舊劇叢譚》
他是"傑出的藝人""馳名劇壇的大家"。《安徽歷史述要》
"內務府許其管領各菊部,有事則於精忠廟會議,聽其裁決。各伶有違犯規律者,聽其處置,無敢相抗,而程亦以身作則,恪守規律。"《梨園舊話》
後世紀念
程長庚故居
程長庚故居位於王河鎮程家井村前進組,坐北朝南,面闊兩間,外牆上白,二面坡屋頂,前後檐出廈,屋面蓋"箥箕瓦"。存房屋3間,占地115平方米。故居西頭房屋被拆建成新樓房。
紀念活動
1990年,徽班晉京200周年,1991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0周年,1996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5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紀念和學術研討活動。
陳列館
1996年5月,潛山市又建立了程長庚陳列館,展出有關程長庚實物、圖片等資料300餘件。
後人尋根
2017年11月6日,程長庚後人親友團在參加完5日在潛山舉行的程長庚暨徽班藝術研究會籌備會之後,一行32人來到位於王河鎮程家井的程長庚故居,祭拜先祖。[3]
本地親友用鞭炮迎接遠道而來的親人。親友團向故居敬獻刻着「功勳彪炳青史,恩德潤澤後人」的銘牌,向程長庚衣冠冢獻上花籃,並宣讀祭文。全體親友團成員參觀了故居。
據悉,此次返鄉的親友團都是程長庚第五代和第六代後人,分別來自北京、南京、雲南以及美國。 「我們這次一共來了32人,都是第一次回鄉尋根祭祖,那麼多年過去了,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現在找到了,太難得了!我們每個人都非常興奮、激動,有了歸屬感。」來自雲南曲靖的程長庚第五代後人程麗華女士激動地說,並與弟弟程剛現場演唱了京劇《白蛇傳》和《智取威虎山》片段。其他親友也紛紛表達了落葉歸根的故土情結,感受到家鄉的發展,希望能為家鄉發展、為程長庚徽班藝術研究與弘揚貢獻一份力量。
親友團一行還參觀了薛家崗遺址公園,野寨中學和山谷流泉文化園,親身感受家鄉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