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符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符信

来自 网易网 的图片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 有符有节。也叫符或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符信 [1]

读音 fúxìn

名意 即通行凭证,有符有节

史载 《周礼·掌节》

解释

1.符节印章等信物的统称。2.凭据。

读音

汉语拼音:fú

汉语拼音:xìn

名意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tally],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

史载

门关用符节。--《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

若合符节。--《孟子》 封皇帝玺符节。--《汉书·高帝纪》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相关知识

符玺(古代帝王的印章);

符宝郎(古官名。即"符玺郎",掌管皇帝八宝及国家的符节);

符契(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

符传(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

符兆(征兆)

符应(天降祥瑞的征兆和人事相应)

符表(显露的征兆)

符瑞(吉祥的征兆)

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

符水。也叫神水。道士用以治病

符壳(道家的符录。亦比喻《金刚经》)

符书(符箓) 盖有官府印信、下行公文的一种。

符书(官府文书)

符敕(敕命文书)

符文(敕命文书公文)

符目(符敕等公文的题签)

符帖(简帖)

符验(凭据;证件)

符命(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

符祥(符兆)

符运(犹符命)

符历(记录符命的历书)

符儿(借契;字据)

简书与符信的时代

符信的产生

公元前475年开始,中国进入战国时代,封建社会从此形成、发展,前后长达2000年。

作为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时代生机勃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通信事业随之而有了巨大进步。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那时,以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四通八达,都有驿道相通。因为当时诸侯国频繁角逐,各自有一批说客谋士,他们往来在各国间游说谋划,也促使邮驿空前繁忙起来。

战国时期,邮驿通信繁忙的标志之一是简书与符信的风行。

那时候,纸张尚未发明,而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被淘汰,逐渐兴起的是竹木制作的简书通信。简书是把书信或文章刻写在竹木简上,西周开始出现。《诗经》上便有:"王事多难,王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意为:国事多艰,周王得不到安宁。我岂不想早日归乡?害怕的是政府又发来军事文书。这里"简书"就是竹木简书信。战国时候,大凡日常公文、官吏奏报、官方通信、说客上书,全用简牍。简信一般字面向内,捆上加封,长信则把简片用皮条连系成册,卷成一卷,装外加封。这样的公文书信,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比以前甲骨轻便多了。

符信的使用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节,是身份证明,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持有此节者,沿途住宿伙食一律由传舍供给。在湖南长沙出土过一枚战国时的铜节,为马形,又称"铜马节"。据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考证,这是作为"骑传侯"的身份证明。"侯",是掌管骑传的官名,"骑"是单骑通信的称呼,"传"指"驲"这种华贵的传车。骑传侯是专理车传和马传的专职官吏。有了这一份证明,在邮驿大道上就可以畅行无阻。符与节略有不同,大半是军事凭信,也可作为国家治安所规定的通行证件。一般说符分左右两半,一半为国王所持,另一半发给带兵将领,调兵时把两符相合,以为验证。

战国时期,驿途上也用过一种称为"封传"的证件。据《史记》载,孟尝君从秦国被释放回齐国时,秦昭王后悔了,想派人把他追回来。但孟尝君已经乘快车逃跑了。他更换了"封传",变换姓名,夜半混出了函谷关。秦昭王命快速邮车迅速追赶,也没有追回。唐朝学者考证,这种封传,就是后来的驿券,一种在驿道上行驶的证明。上述故事,就是孟尝君利用门下食客鸡鸣狗盗之徒伪装鸡叫赚开关门的典故。秦国通过关卡的通行符证制度很严,据说,此制为商鞅所定,而后来,商鞅自己因被陷害要逃离秦国时,在一客店里却因无证件而被扣留,终于被秦军所获。

战国时期,别的诸侯国也用符信。1957年在安徽寿县曾发现"鄂君启节",就是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节为青铜制,有两组,每组原为五枚,合之成竹筒状。上面有错金铭文,写着持节者所拥有车船、通行路线等事项。持此节者,在沿途各驿站,可以免费食宿。

战国时期,符节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就用途说,有路节、门前符节等。从形状讲,则有鹰节、雁节、龙节、虎节、马节、熊节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