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奧斯卡獎盃 |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1]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於1980年4月14日在美國加州的洛杉磯音樂中心(L.A. County Music Center)舉行, 由約翰尼·卡森(Johnny Carson)擔任主持人。
《電視台風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二部獲得3項表演獎的影片,第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號街車》。1977年1月14日,最佳男主角獲得者彼得·芬奇(Peter Finch)因心臟病發作,死於洛杉磯的BEVERLY-WILSHIRE酒店大堂內。他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去世之後獲獎的演員。麗娜·維爾特米勒(Lina Wertmuller)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被提名最佳導演的女性。
目錄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
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獲獎名單
獎項 | 獲獎名單 | 提名名單 |
---|---|---|
最佳影片 | 《克萊默夫婦》 | 《爵士春秋/浮生若夢》、《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突破/告別昨日》、《諾瑪·蕾》 |
最佳導演 | 羅伯特·本頓《克萊默夫婦》 | 卜·科西《爵士春秋/浮生若夢》、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彼得·葉茲《突破/告別昨日》、埃德沃德·莫利納羅《虛鳳假凰》 |
最佳男主角 | 達斯汀·霍夫曼《克萊默夫婦》 | 傑克·萊蒙《危機綜合症》、阿爾·帕西諾《伸張正義》、羅伊·謝德《爵士春秋/浮生若夢》、彼得·塞勒斯《在那邊/富貴迫人來》 |
最佳女主角 | 莎莉·菲爾德《諾瑪·蕾》 | 吉爾·克萊布格《不結婚的男人》、簡·芳達《危機綜合症》、瑪莎·梅森《第二章》、貝特·邁德爾《歌聲淚痕》 |
最佳男配角 | 梅爾文·道格拉斯《在那邊/富貴迫人來》 | 羅伯特·杜瓦爾《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歌聲淚痕》、賈斯廷·亨利《克萊默夫婦》、米基·魯尼《黑神駒》 |
最佳女配角 | 梅麗爾·斯特里普《克萊默夫婦》 | 簡·亞歷山大《克萊默夫婦》、芭芭拉·巴里《突破/告別昨日》、坎迪絲·伯根《不結婚的男人》、瑪利爾·海明威《曼哈頓》 |
最佳原創劇本 | 《突破/告別昨日》 | 《爵士春秋/浮生若夢》、《伸張正義》<...And Justice for All>、《危機綜合症》、《曼哈頓》、《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 |
最佳改編劇本 | 《克萊默夫婦》 |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虛鳳假凰》、《情定日落橋》、《諾瑪·蕾》 |
最佳攝影 |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 | 《爵士春秋/浮生若夢》、《黑洞》、《克萊默夫婦》、《1941年》 |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 《爵士春秋/浮生若夢》 | 《爵士春秋/浮生若夢》 | 《異形》、《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危機綜合症》、《星艦迷航記》、《爵士春秋/浮生若夢》 |
最佳服裝設計 | 《爵士春秋/浮生若夢》 | 《亞嘉莎失蹤案》、《虎豹小霸王前集》、《歐洲人》、《虛鳳假凰》 |
最佳音效 |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 | 《電光騎士》、《地球浩劫》、《1941年》、《歌聲淚痕》 |
最佳電影剪輯 | 《爵士春秋/浮生若夢》 |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黑神駒》、《克萊默夫婦》、《歌聲淚痕》、《異形》 |
最佳視覺效果 | 《異形》 | 《黑洞》、《007:太空城》、《1941年》<1941>、《星艦迷航記》 |
最佳原創歌曲 | "It Goes Like It Goes"《諾瑪·蕾》 | "I'll Never Say 'Goodbye'"《承諾》、"It's Easy To Say"《十全十美》、"The Rainbow Connection"《布偶電影》、"Through the Eyes of Love"《花逢月滿永不殘》 |
最佳原創配樂 | 《情定日落橋》 | 《鬼哭神嚎》、《天涯赤子心/赤子情》、《星艦迷航記》、《十全十美》、《情定日落橋》 |
最佳歌曲配樂或改編配樂 | 《爵士春秋/浮生若夢》 | 《突破/告別昨日》、《布偶電影》 |
最佳動畫短片 | 《每個孩子》 | 《夢娃娃》、《房子周圍的狼》 |
最佳真人短片 | 《管理和服務》 | 《戰場上英勇的人》、《兄弟啊,我的兄弟》、《太陽能膠片》、《斯洛里的晚餐》 |
最佳紀錄短片 | 《保羅·羅伯遜:向藝術家致敬》 | 《大》、《高麗青瓷》、《釘子》、《記住我》、《鐵皮鼓》 |
最佳紀錄長片 | 《好孩子》 | 《走向遠方》、《生死之地》、《家庭戰爭》 |
最佳外語片 | 《鐵皮鼓》西德 | 《威克的女孩》波蘭、《媽媽一百歲》西班牙、《普通的故事》法國、《忘懷威尼斯》意大利 |
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
《克萊默夫婦》[2]是哥倫比亞影片公司與1979年出品的家庭倫理片,該影片由羅伯特·本頓執導,達斯汀·霍夫曼、梅麗爾·斯特里普、賈斯汀·亨利領銜主演。影片於1979年12月17日在美國首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比利和父親克萊默先生相依為命最後和母親重歸與好故事。
該影片於1980年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以及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男配角等四項提名(主要獎項: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
劇情簡介
泰德·克雷默是一位生活在紐約的廣告職員,他整天忙碌而忽視了妻子喬安娜,平日裡對妻子的種種要求也讓妻子對這樣失去自我的生活深感疲憊和厭倦,終於有一天,她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日子,在泰德拿下一個大客戶懷着喜悅的心情回家打算慶祝的一個晚上,突然收拾了所有行囊,拋下丈夫和兒子離家出走。
泰德的生活驟然間陷入了混亂之中。他無法兼顧繁忙的工作和照顧孩子兩件事,經常遭至上司和兒子兩方面的不滿。幸而有妻子平時的好友瑪格麗特·菲爾普斯太太(也是樓里的鄰居)的幫忙,總算還能對
付過去。泰德父子倆相依為命地生活着。漸漸地父子倆已是親密無間,難以分離了。在一次遊玩中比利不慎弄傷了眼睛,泰德抱着兒子瘋狂地跑到醫院。手術時,泰德緊緊地守在兒子身邊寸步不離。
轉眼間一年多過去了,泰德忽然接到喬安娜的電話,兩人在一家餐館見了面。此時,重新找回自我、容光煥發的喬安娜已是收入豐厚的設計師,她前來紐約是想獲得比利的撫養權,兩人不歡而散。一場官司不可避免。然而禍不單行,在這個準備官司的關鍵時期,長期因為家庭生活拖累而在工作上屢出錯誤的泰德卻不幸被老闆開除。為了打贏官司,泰德不斷努力去應聘,幾經努力,終於在二十四小時內又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法庭上,雙方的律師全都咄咄逼人。雖然有瑪格麗特出庭作證說泰德是位好父親,法官還是把監護權判給了喬安娜。為了避免給比利帶來影響,泰德放棄了上訴,但泰德在法庭上的陳詞也已經打動了喬安娜。父子倆分離在即,倆人在一起做最後一頓早餐。就在等待中,喬安娜打來了電話,她見到了泰德,告訴他自己改變了主意,不再要求獲得比利的監護權了。泰德父子終於不必分離了。
角色介紹
父親克萊默先生 | 達斯汀·霍夫曼
泰德·克雷默是一位生活在紐約的廣告職員,他整天忙碌而忽視了妻子喬安娜,因為不順心,對妻子各種不滿。和兒子的單獨相處中,漸漸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苦心。
喬安娜(克萊默夫人) | 梅麗爾·斯特里普
克萊默先生的妻子,出身於中產階級,獨立意識很強。因為無法忍受丈夫經常工作而不顧家而提出離婚,但兒子的撫養權卻判給了前夫。但在一年後才和前夫再次相遇,此時喬安娜學習漸漸找回自我,變得融貫煥發,成了一名設計師。她為了得到兒子的撫養權而打起官司,最終撫養權交給了喬安娜,不過在法庭上泰迪的陳詞打動了喬安娜,最終改變主意不再爭奪兒子的撫養權。
兒子比利 | 賈斯汀·亨利
克萊默夫婦的兒子,內心敏感,在媽媽離家出走和爸爸相依為命,漸漸和父親之間的關係變得親密無間,後成為父母之間的紐帶,讓媽媽最終原諒了爸爸,不再爭奪他的撫養權。
幕後花絮
穿幫鏡頭
連貫性:比利不吃晚飯吃起了冰淇淋,火冒三丈的托德把他抱起來從廚房走到起居室,比利手上的勺子不見了。
連貫性:托德的工作面試是在聖誕節晚會辦公室的下午四點,但辦公室外的曼哈頓島正沐浴在中午的陽光之中。
拍攝過程
著名的冰淇淋場景中,比利為了向父親挑戰,跳過晚飯的正餐直接去吃餐後甜點,完全是達斯汀·霍夫曼和賈斯汀·亨利的即興演出。導演羅伯特·本頓很喜歡這一段,於是把它保留在電影裡。
凱特·傑克森原定扮演喬安娜·克萊默,她承認出演《查理的天使》(Charlie's Angels,1976)是妨礙她接受這個角色的最大原因。
達斯汀·霍夫曼個人就經歷過離婚,在電影中貢獻出很多自己的感覺和對話。導演羅伯特·本頓想在編劇名單中加上他的名字,但是達斯汀拒絕了。
梅麗爾·斯特里普告訴導演兼編劇的羅伯特·本頓,她很不滿意劇本中法院場景的台詞,根據羅伯特的建議,斯特里普自己寫下了她的這段台詞。
電影1:07:07處,當得知應聘成功後,在該公司的聖誕晚會上,達斯汀·霍夫曼出其不意吻了一下的女人(金髮白西服),她的名字是Ingeborg S?rensen,一個前挪威小姐和花花公子的遊伴。
瑪麗爾·斯特里普最初是扮演托德一夜情的情人(公司同事Phyllis Bernard),最終該角色由喬貝斯·威廉扮演。當凱特·傑克森完全無法認同和接受喬安娜這個角色時,就讓斯特里普接替了她。
獲獎記錄
時間 | 獲得獎項 | 接收方 | 結果 |
---|---|---|---|
1980年 | |||
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 Stanley R. Jaffe | 獲獎 | |
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 達斯汀·霍夫曼 | 獲獎 | |
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獲獎 | |
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羅伯特·本頓 | 獲獎 | |
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 羅伯特·本頓 | 獲獎 | |
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 賈斯汀·亨利 | 提名 | |
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 | 簡·亞歷山大 | 提名 | |
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攝影 | 納斯托·艾爾孟德羅斯 | 提名 | |
第52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剪輯 | Gerald B. Greenberg | 提名 | |
第37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達斯汀·霍夫曼 | 獲獎 | |
第37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 《克萊默夫婦》 | 獲獎 | |
第37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獲獎 | |
第37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 | 羅伯特·本頓 | 獲獎 | |
第37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 簡·亞歷山大 | 提名 | |
第37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賈斯汀·亨利 | 提名 | |
第37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 | 羅伯特·本頓 | 提名 | |
第37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男新人 | 賈斯汀·亨利 | 提名 | |
第24屆意大利大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 | 《克萊默夫婦》 | 獲獎 | |
1981年 | |||
第3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影片 | 《克萊默夫婦》 | 提名 | |
第3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 達斯汀·霍夫曼 | 提名 | |
第3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女演員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提名 | |
第3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導演 | 羅伯特·本頓 | 提名 | |
第3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劇本 | 羅伯特·本頓 | 提名 | |
第3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剪輯 | Gerald B. Greenberg | 提名 | |
第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 羅伯特·本頓 | 獲獎 | |
第16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 羅伯特·本頓 | 提名 | |
第24屆意大利大衛獎特別獎 | 賈斯汀·亨利 | 獲獎 | |
第24屆意大利大大衛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 達斯汀·霍夫曼 | 獲獎 |
影片評價
電影《克萊默夫婦》是一部反映單親家庭、倫理道德等傳統主題的社會倫理劇,同時又是一部反映以喬安娜為代表的女性顛覆刻板、回歸自我的作品。影片以女性主義為視角,以男權思維模式下女性刻板形象的建構為切入點,探尋電影《克萊默夫婦》中喬安娜刻板形象的塑造根源,展示了喬安娜顛覆刻板、回歸自我的歷程,並指出喬安娜現象對於現代女性的啟示和意義。 影片涉及夫妻、母子、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其中父子之間關係的變化讓觀眾感動不已。電影《克萊默夫婦》中父子之間的對白可以更好地理解父子關係由疏到親的變化,更深刻地體會電影對白在塑造人物關係、刻畫人物性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電影文學》評論)
羅伯特·本頓的《克萊默夫婦》(1979)曾獲九項奧斯卡提名。和它的原名《克萊默對克萊默》(kramer vs kramer)一樣,看似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卻柔中帶剛地包含了多重的人物對抗的關係,使一部家庭倫理電影能在生活化的展現中波瀾起伏,反映社會現實中人與人的溝通壁壘和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失落、逃避和愧疚。但影片也暗示了新保守主義在家庭倫理電影中的日益流行和新好萊塢在叛逆之後的必然回歸。(《大眾文藝》評論)
最佳男主角
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1937年8月8日-),美國電影演員,曾在不同的電影獎項中多次獲提名最佳男主角獎,多次奪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更在1997年獲塞西爾·B·德米爾獎,亦分別於1979年及1988年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性醜聞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被爆料曾性騷擾少女作家的美國好萊塢傳奇巨星達斯汀·霍夫曼8日又惹上另一樁性醜聞。一名他提攜過的女演員聲稱,30多年前她遭受了霍夫曼「頻繁的性騷擾」,這段「恐怖、道德淪喪、充滿羞辱」的經歷毀了她。這名女演員名叫凱瑟琳·羅塞特,曾在1983年與霍夫曼合作百老匯舞台劇《推銷員之死》,也出演了1985年拍攝的同名舞台劇電影版。羅塞特8日在《好萊塢報道》特約專欄里寫道,當時霍夫曼幫剛入演藝圈的她獲得出演百老匯的第一個角色,她充滿感恩。羅塞特說,兩人的交往一開始並無異兆,霍夫曼還將自己的妻子介紹給她認識。但很快事情就不對勁了,在一次芝加哥的演出中,霍夫曼將手伸向她的大腿。這名女演員說,此後一段時間,霍夫曼「幾乎天天」騷擾她,有時候還讓她給他做足部按摩,並暗示她「一直往上按」。[3]
好萊塢性騷擾醜聞持續發酵!80歲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遭指控32年前在片場性騷擾17歲劇組實習生安娜葛拉漢杭特,對此霍夫曼坦承致歉:「我非常尊重女性,對於我可能做過任何讓她不適的行為,我感到很難過。我很抱歉,這不是我個人的真實反映。」[4]
星路歷程
出身
這位小個子的男人,出身於美國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母親熱愛藝術,喜歡看電影,對家庭和家人充滿了信心,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成為著名的影星,並對此深信不疑。有慈母必有嚴父,他的父親是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的道具員,年輕時候也對電影懷着無比的熱愛,想當導演,遺憾地是,他失敗了並從此認定在電影業發展是條走不通的路,尤其在他這樣的家庭,不可能出現明星。緊接着,兒子的長相也增強了自己的信念:在俊男美女雲集的好萊塢,誰會要一個身高1.63米的男演員呢?
他為年輕的霍夫曼設定了一條道路:在音樂上發展。父親一心想把他培養成一名鋼琴家,從小他就受到了良好的音樂訓練,後又將他送到洛杉磯音樂學校及桑塔毛尼亞市立大學讀鋼琴專業。可以說,他已經是個很好的鋼琴演奏家了。可是很奇怪,我們很少看到他在電影上露這一手。他與父親的關係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父親是非常堅決地反對他當演員的。
改變命運
可是一次紀念活動永遠地改變了他的一生:在一次慶祝聖誕節的公開演出上,他獲得了一個小角色卻演得形然有趣。當一個演員——這一念頭反覆地出現在他的腦海,為此,他放棄了進行一半的學業,去帕薩蒂娜戲劇學院學表演。 為了學業,他曾經做過許多工作,比如鋼琴師,飯店服務生,還有玩具推銷商。這些工作使他能在實踐中捕捉最真實的經歷,對一個立志成為演員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最寶貴的。7年的沉寂,也許可以消磨年輕人的銳氣,但是消磨不了他對電影的熱愛。他是執着的,勇敢的。然而,寂靜後的爆發,也是驚人的。
遇到伯樂
名導演邁克·尼科爾斯看中了他,並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在1967年的《畢業生》(《TheGraduate》)中扮演主角本傑明。根據原小說的描寫,本傑明是一位優秀之極、家境殷實的年輕人,剛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但已厭倦了規矩的一生。他不諳世事,受到了女朋友的母親的勾引,從而引發了一場驚人的矛盾。影片結束時的場景是這樣的:本傑明從教堂里搶回了即將舉行婚禮的新娘,倆人奔上了巴士。結局是光明的,屬於霍夫曼的未來也是光明的。之後,他又和約翰·沃特一起主演了電影《午夜牛郎》,這部電影獲得了當年奧斯卡的最佳電影與導演獎,也為霍夫曼贏得了又一次的矚目,那是1969年。
《克萊默夫婦》
1979年,達斯汀·霍夫曼參演了他最有力的電影作品: 《克萊默夫婦》 。他扮演了一位只知工作卻忽略了家人的經紀人,影片一開始就使他處於妻子突然離家出走的驚愕中,兒子,家庭,還有工作,他都要應付得當。開始,他是多麼的手忙腳亂,我們看着他在廚房煎蛋、燒開水,總是忍俊不禁。片中的女配角和那個可愛的兒子,都是由達斯汀·霍夫曼指定挑選的。梅麗·斯特里普憑此獲得了當年最佳女配角獎,而那可愛的兒子,挽救了無數即將破碎的美國家庭的命運。 這部電影為他贏得了榮譽和金錢,他卻激流勇退,回到了百老匯參加舞台劇的演出。 1982年,他接拍了電影《寶貝兒》 。在片中,他是一個脾氣暴躁的男演員。他失業了,經理人和劇院對他暴躁與挑剔無可奈何。於是,他採取了一個不得已的措施:扮成女人來當一回女演員。可想而知,場面是如何混亂有趣了。本片在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部喜劇中名列第一。這次演出使霍夫曼再次入圍奧斯卡金像獎,並獲得全球獎最佳歌舞喜劇類男主角獎,英國金像獎男主角獎。
《雨人》
80年代,霍夫曼的得意作品就是《雨人》 了。他扮演的雷蒙是一位自閉症患者,屬於電影史上的高難度演出。為了演好這一角色,霍夫曼花了一年的時間與位叫沙文的「雨人」生活了一年,仔細觀察他的神態、動作、語言。同時,平常非常健談的霍夫曼在拍片的18個月中,管住了自己的舌頭,一直沉默寡言,深深地沉浸在角色狹小封閉的情感世界中。正是通過這樣的努力,再加上霍夫曼高度的智慧與創造力、對角色的理解,一個活生生的「雨人」就出現在了觀眾面前:縮着的肩膀,「Yah」的口頭語。此片,為他贏得了第二樽奧斯卡獎盃。在片中,扮演弟弟的湯姆·克魯斯在當時真的很帥,可是他的風采完全被達斯汀·霍夫曼遮蓋了。
90年代,霍夫曼參演的電影大多反響平平,沒有什麼深度與藝術價值,商業價值也不高。屈指一數,他已經73歲了,按照人世間的標準,他已經是個老人了。可在我們心裡,他還是那個年輕的影象。回首歷史,我們發現他所做的,他對電影所貢獻的不僅僅是一部又一部的著名電影或奧斯卡獎的榮譽,最重要的是,他帶來了一種清新的風氣:他打破了英俊小生一統好萊塢的局面,性格演員同樣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5]
獎項獲得
*克萊默夫婦(KRAMER VS. KRAMER)(1979) 第五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雨人(RAIN MAN)(1988) 第六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第二十五屆金球獎最有前途新人(男) (1968)
*第四十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歌舞/喜劇類) (1983)
*第四十六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劇情類) (1989)
*第五十四屆金球獎特別獎 (1997)
*第三十七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劇情類) (1980)
*第二十二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0)
*第二十二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有前途新人 (1969)
*第三十七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84)
*第二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0)
*1999年美國電影協會(AFI)終身成就獎
*2003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8年好萊塢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提名
*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 第四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1969) 第四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萊妮(LENNY)(1974) 第四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窈窕淑男(TOOTSIE)(1982)第五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作大英雄(WAG THE DOG)(1997)第七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視頻
偉大電影片段:達斯汀·霍夫曼精湛的台詞功底
最佳女主角
莎莉·菲爾德[6](Sally Field),1946年11月06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美國女演員。
她的作品有《伴你一生》、《追追追》、《阿甘正傳》、 《狂奔天涯》、《超凡蜘蛛俠》等;主要成就: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32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演藝經歷
1946年11月6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幅薩德納。母親是女演員瑪格麗特·菲爾德,繼父也是一名演員。高中己熱衷演戲,寧願不讀大學而加入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暑期表演班。1967年以電視喜劇集《快樂的修女》建立知名度。同年踏入影壇,出演銀幕處女作《西部新天地》。1976年以電視電影《西碧兒》榮獲艾美獎最佳女主角。1979年以《諾瑪·蕾》囊括奧斯卡、紐約影評人及戛納三項影后頭銜,也憑此片打破了以往那種甜蜜、活潑的造型,改走演技派路線。1984年以《以田深入》再度贏得奧斯卡影后桂冠,成為80年代惟一的奧斯卡"雙冠後"。90年代作品明顯減少,但仍以《窈窕奶爸》、《阿甘正傳》等票房巨片笑傲影壇。她最近的一部作品是2012年與丹尼爾·戴-劉易斯合作的《林肯》。
她的小兒子是gay,而她對自己小兒子以及全美同志平權運動的支持使她榮獲HRC頒發的"平權盟友"獎。
個人生活
曾先後與Steven Craig 和Alan Greisman有過兩段婚姻,育有三子。
主要作品
《超凡蜘蛛俠2/The Amazing Spider-Man2》(2014)
《林肯/Lincoln》(2012)
《超凡蜘蛛俠/The Amazing Spider-Man》(2012)
《CMT Greatest Moments: Dolly Parton 》(2006)
《 Two Weeks 》 (2006)
《 AFI's 100 Years... 100 Cheers: America's Most Inspiring Movies 》 (2006)
《 Going Through Splat: The Life and Work of Stewart Stern 》 (2005)
《 The 3rd Annual TV Land Awards 》 (2005)
《律政俏佳人2/金髮美女2/金髮尤物2 》 (2003)
《 AFI's 100 Years... 100 Heroes & Villains 》 (2003)
《 "The Court""》 (2002)
《千萬別是真的》 (2001)
《 America: A Tribute to Heroes 》 (2001)
《 7th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 (2001)
《魅力》(2000)
《芳心天涯/甜心伊人/心繫何方/愛在哪裡/心歸何處》 (2000)
《 David Copperfield 》 (2000)
《 Twentieth Century Fox: The Blockbuster Years 》 (2000)
《 A Cooler Climate 》 (1999)
《 Saturday Night Live Christmas 》 (1999)
《一百年一百部》(1998)
《從地球到月球》(1998)
《 Christmas Tree, The 》 (1996)
《 Christmas Tree, The 》 (1996)
《 Christmas Tree, The 》 (1996)
《逍遙法外》(1996)
《看狗在說話之舊金山歷險記》(1996)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 (1994)
《世紀電影 Century of Cinema, A 》 (1994)
《 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 (1994)
《 "A Century of Women" 》 (1994)
《窈窕奶爸/肥媽先生/道菲爾太太》 (1993)
《貓狗也瘋狂》(1993)
《 Oscar's Greatest Moments 》 (1992)
《肥皂拼盤》(1991)
《伴你一生》 (1991)
《狂奔天涯》 (1991)
《鋼木蘭》(1989)
《頭條笑料》 (1988)
《愛人投降》(1987)
《 James Stewart: A Wonderful Life 》 (1987)
《墨菲羅曼史》 (1985)
《我心深處》(1984)
《吻我再見》 (1982)
《冤家路窄》(1981)
《沒有惡意》(1981)
《上天下地大追擊》 (1980)
《 Beyond the Poseidon Adventure 》 (1979)
《諾瑪蕊》(1979)
《 "Carol Burnett & Company" 》 (1979)
《賣命生涯》(1978)
《黃昏夕陽》 (1978)
《烏龍英雄》 (1977)
《警察與卡車強盜 》 (1977)
《 Stay Hungry 》 (1976)
《心魔劫》 (1976)
《 Maybe I'll Come Home in the Spring 》 (1971)
《西部新天地》 (1967)
《 "The Flying Nun" 》 (1967)
精彩視頻
專訪莎莉·菲爾德 憑《林肯》入圍最佳女配
參考資料
- ↑ 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簡介
- ↑ 《克萊默夫婦》電影簡歷
- ↑ 在我靈魂留下骯髒印跡 達斯汀·霍夫曼再曝性醜聞 新華網,2017-12-11
- ↑ 80歲影帝霍夫曼曝醜聞 達斯汀·霍夫曼性侵醜聞事件始末 E都市專題,2017-11-03
- ↑ 達斯汀·霍夫曼 愛奇藝
- ↑ 莎莉·菲爾德個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