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米-26直升機俄語:Ми-26)是一款多用途重型直升飛機,也是當今服役中最重、最大的直升機,由蘇聯米爾莫斯科直升機工廠(原米爾實驗設計局)設計。該機的機艙載重和艙外負重均可達20噸,與美國C-130大力士型運輸機載重量相當,北約代號為「光暈」(Halo)。該機於1970年代開始研製,1977年12月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81年6月在巴黎航展展出,1985年通過蘇聯國家驗證,1985年量產,1986年出口外銷,售價1020萬美元。「米-26」投產後,有多款改良型機種,如:米-26A、米-26T、米-26P及米-26M等。目前,「米-26」系列機型的製造商為俄羅斯羅斯托夫直升機聯合股份公司。

「米-26」直升機除作為軍事用途之外,其民用功能也相當廣泛,可用作森林消防自然災害救援等工作。200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就頻繁使用該機吊運大型工程設備到災區進行堰塞湖的挖掘、疏浚工程,在預防災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米-26」還是聯合國執行維和任務的直升機機種之一[1]

目錄

研發歷程

由於蘇聯在1970年代初期研發「米-12」直升機的效果不理想,於是重新開始研製重型直升機,任務代號為「90計劃」,這就是後來的「米-26」直升機。這款新機型的設計要求飛機自身重量必須小於其起飛重量的一半,並由米爾設計局創始人米哈伊爾·米爾的學生馬納特·迪歇切科負責設計。

「米-26」以軍民兩用的重型直升機為目標,以取代早期的「米-6」和「米-12」重型直升機。新設計的「米-26」機艙載重是「米-6」的兩倍,是世界最大和最快的量產重型直升機。蘇聯建造「米-26」的目的是為運送重達13噸(29,000磅)的兩棲裝甲運兵車以及協同軍用運輸機(如「安-22運輸機」和「伊爾-76」)將彈道導彈運往偏遠地區。

1977年9月14日,「米-26」直升機進行了首飛。1980年10月4日,編號為「01-01」的首架飛機交付使用。在飛機製造期間,有一架即將交貨的飛機在測試單發動機着陸時墜毀,但未造成人員傷亡。

1983年,「米-26」的研發工作結束。1985年,飛機開始進入蘇聯軍中服役和商業營運。

「米-26」是第一架旋翼葉片達8片的重型直升機,兩台發動機能進行動力互補,即在其中一台動力不足或失效的情況下,另一台發動機則輸出更大功率以維持飛機的飛行動力。它的重量只比「米-6」略重一點,卻能吊掛20噸(44000磅)的貨物,比「米-6」大8噸,是繼「米-12」之後,世界第二大和第二重的直升機,為目前全球服役中的最大和最重直升機。

2010年7月,俄羅斯宣布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研發「米-26」的後續機型[2]

視頻

米-26直升機 相關視頻

世界最大直升機,米26直升機起飛全過程
全球最大直升機 米26 投石封堵潰口,湖北陽新抗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