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丹参
紫丹参,又名丹参,还有赤参、山参、奔马草、血参根、壬参、赤参、血参、红丹参、夏丹参、紫参、大紫丹参、小紫丹参、小丹参、滇紫丹参、滇丹参。 因其根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小,又主要产销云南,故称紫丹参(云南鼠尾S. yunnanensis C.H.Wright)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肉质,外面朱红色,内面白色,长5-15厘米,直径4-14毫米,疏生支根。
茎直立,高40-80厘米,四棱形,具槽,密被长柔毛,多分枝。
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7.5厘米,密被向下长柔毛,小叶3-5(7),长1.5-8厘米,宽1-4厘米,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具圆齿,草质,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长2-14毫米,与叶轴密被长柔毛。
轮伞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组成长4.5-17厘米具长梗的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略被疏柔毛,比花梗长或短;花梗长3-4毫米,花序轴密被长柔毛或具腺长柔毛。花萼钟形,带紫色,长约1.1厘米,花后稍增大,外面被疏长柔毛及具腺长柔毛,具缘毛,内面中部密被白色长硬毛,具11脉,二唇形,上唇全缘,三角形,长约4毫米,宽约8毫米,先端具3个小尖头,侧脉外缘具狭翅,下唇与上唇近等长,深裂成2齿,齿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蓝色,长2-2.7厘米,外被具腺短柔毛,尤以上唇为密,内面离冠筒基部约2-3毫米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柔毛毛环,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基部宽2毫米,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12-15毫米,镰刀状,向上竖立,先端微缺,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裂片长5毫米,宽达10毫米,先端二裂,裂片顶端具不整齐的尖齿,侧裂片短,顶端圆形,宽约3毫米。能育雄蕊2,伸至上唇片,花丝长3.5-4毫米,药隔长17-20毫米,中部关节处略被小疏柔毛,上臂十分伸长,长14-17毫米,下臂短而增粗,药室不育,顶端联合。退化雄蕊线形,长约4毫米。花柱远外伸,长达40毫米,先端不相等2裂,后裂片极短,前裂片线形。花盘前方稍膨大。 小坚果黑色,椭圆形,长约3.2厘米,直径1.5毫米。花期4-8月,花后见果。
相关变种
可分二变型:一为原变型 f. miltiorrhiza,二为白花变型 f. alba C. Y. Wu et H. W. Li in Addenda 582.,后一变型与前一变型不同在于花白色,产山东,模式标本采自山东章丘。[1]
分布范围
产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南;生于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海拔120-1300米。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华北。
大紫丹参主要分布于甘肃西部和东部、湖北西部、四川西部和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等地;生长于林缘、路旁、草坡、沟边和灌丛下, 海拔 2100~ 4050m
群落类型
大紫丹参主要分布于亚高山暗针叶林和草甸群落中, 针阔混交林中也有。 亚高山暗针叶林以云杉 、冷杉和高山松为优势组成森林;草甸植被类型主要为蒿草沼泽化草甸, 植物群落层次分化明显, 以莎草科蒿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而针阔混交林树种较为丰富, 多为复层林, 以铁杉、高山松、黄杉等针叶树为主。
生长结构
大紫丹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通常一年生植株不形成块根, 数年后块根表面红褐色, 老茎藤黄褐色或深绿色。以种子和根分蘖进行繁殖。
采收加工、药材性状
秋季挖取根部, 除去茎叶、须根和泥土, 晒干。 大紫丹参为圆锥根, 长 15~ 25cm , 直径可达 2 ~ 3cm , 由多数直径 2mm的细条组成;根顶部可见圆柱形茎痕。 根表面红褐色, 具扭曲错综的纵向沟纹。 质松, 易折断。 断面疏松, 极不平整, 多数异形维管束木质部为黄色点状, 散列于各处。 气微臭, 味淡, 微涩
根入药,含丹参酮,为强壮性通经剂,有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等效用,为妇科要药,主治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血瘀,腹痛,经痛,经闭,庙痛。对治疗冠心病有良好效果。此外亦治神经性衰弱失眠,关节痛,贫血,乳腺炎,淋巴腺炎,关节炎,疮疖痛肿,丹毒,急慢性肝炎,肾孟肾炎,跌打损伤,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癫癎。外用又可洗漆疮。
《滇南本草》谓:“丹参,味微苦,性微寒。色赤,入心经。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神宁心,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生新血,去瘀血,安生胎,落死胎。一味可抵四物汤补血之功”。 该品是云南长期作丹参药用的品种之一,已收载于1974年版和1996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2]
历史记载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以后的历代本草均有论述。如:《吴普本草》谓:“丹参,一名赤参,一名木羊乳,生桐柏或生太山山陵阴,茎华小,方如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治心腹痛”。《唐本草》谓:“此药冬采良夏月采虚”。《图经本草》谓:“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亦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杆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五月采,暴干”。又谓“冬月采者良,夏月采者虚恶”。并有随州丹参的附图。《本草纲目》谓:“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所载的丹参均为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3]
紫丹参病虫害防治
紫丹参在生长期间也会遇到一些病虫害,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根腐病以及根线虫病,叶斑病可喷洒0.3%磷酸二氢钾或多菌灵、托布津防治;根腐病可喷洒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防治;根线虫病可合理轮作,发病时用甲基异硫磷灌根防治。紫丹参的虫害比较容易解决,主要有银纹夜蛾,以幼虫危害,严重时会将叶片啃食干净,在收获后要清理残枝病叶,喷洒杀灭菊酯、氧化乐果、敌百虫等药剂防治。也可以选择现在市场上杀虫效果好,低毒长效的杀虫药来杀毒。[4]
紫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云南鼠尾草干燥的根及根茎。野生资源分布主要集中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紫丹参的根中含有许多化学成分,如丹参酮I、丹参酮ⅡA、亚甲基丹参醌、隐丹参酮等,其具有与丹参相似的药理活性,功效为活血祛瘀、凉血止血、养心安神、解毒消肿等,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