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約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約但,外文名:JORDAN,基督教聖經地名。

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1]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思想的中心,在於「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耶穌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2],勸人悔改,轉離惡行。

簡介

在天然地理的眾多特色中,約但河窪地有其獨特之處。它是由裂谷形成,是地球上最低的窪地。約但河發源自一些水泉,上游的水流入呼勒湖,這湖海拔70公尺。但在稍南10公里的提比哩亞湖那兒,這河已差不多比地中海低200公尺,而在死海北端的河床又再下跌177公尺,這時候約但河已低於海拔393公尺。故此「約但」(來:yarde{n)這名稱(意即「下降者」)很是貼切。這河是巴勒斯坦地最長、四季川流不息的河。呼勒湖與死海相距120公里,但這河有許多迂迴曲折之處,因而它有差不多兩倍的長度。在聖經中沒有其他河比它更重要,或比它提及的次數更多。

Ⅰ 考古地點

約但河谷的一些考古地點顯示,約但河是世上其中一處最早有人以都市方式定居的地方。拿吐飛人(Natufian)在耶利哥由狩獵改為以城市方式居住這段過渡期,可能早至主前7000年。一個制有陶器的部族在主前5000年左右來到這地方,再加上後來制的陶器(新石器時代 B 種文化),於是便首次出現了一些證據,證明這民族與約但河谷的其他地點並「肥瘦月彎」的北部有聯繫。銅是在銅石器時代(主前4500-3200)才出現,譬如在死海北面不遠的特利拉迦蘇(Teleilat Ghassul)便是如此。在迦蘇發現了三層城市,最早的出現在主前四千年期,當時已有灌溉耕種法。按考古學者的鑑定,這種迦蘇文化廣泛出現於巴勒斯坦,但它特別集中在約但河谷,例如在墨扎(Mefjar)、亞布哈比(Abu Habil)、棲力伯珊(Jiftlik Beth-shan)、隱基底(En-gedi)、加利利海南面的遜尼廢丘(Tell esh-Shuneh)。

在四千年期末葉,至少有三種人從北面進入約但河谷,定居在以斯德倫平原一些沒有城牆的村莊,或是從東面經過耶利哥而來。肯揚(K. M. Kenyon)稱這時期為前都市時期。接着在約但河谷開始有城邦的出現,如南面的耶利哥、中央的伯珊、北面的野拉之家(Beth-yerah,克拉克廢墟,[Khirbet Kerak])。這些城邦都與埃及和米所波大米進行貿易。

約主前2200年,亞摩利遊牧民族入侵河谷,毀壞了許多城市中心。這些人可能屬於主前2300至1900年(即直到青銅器時代中期開始時)這段時期內,廣泛的人種暴增的一部分。亞伯拉罕可能就是在這段不安的遊牧時期來到約但河谷。這段時期以後就是許克所斯文化往北的進侵,他們在耶利哥這類城鎮建造了繁複而堅固的都市防禦設施。埃及人打敗許克所斯人後,約但河谷一些建有防禦工事的大城鎮(如伯珊和夏瑣等)都獲重建,並駐紮有埃及軍隊。然後在青銅器時代,即不遲於主前1220年,以色列人跨過約但河谷進入巴勒斯坦。資料顯示當時一些城市(如夏瑣、底璧、拉吉等)都被摧毀。但有關約書亞占領耶利哥的考古資料則不明確。

Ⅱ 地形特色

a. 呼勒盆地

約但河谷始於黑門山腳(海拔2,814公尺),約但河就是發源於黑門山的一些石灰石水泉。後來稱為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巴尼亞斯(Banias),可能就是「利巴嫩」谷的巴力迦得(書十二7)的中心。它位於以色列北面邊界、但支派的領土內,其中的居民控制了進入敘利亞的重要貿易通道,並被比喻為一群毒蛇(創四十九17)。從上遊河谷往下就是呼勒地區,這是一個5x15公里的窪地,在那裡上古時代的熔岩堵住了河谷,使約但河在經過長15公里的峽谷後便下陷了280公尺。壯偉的迦南城鎮夏瑣就是位於俯瞰呼勒平原的高原。

b. 提比哩亞地區

經過呼勒的峽谷後,約但河在海平面以下213公尺之處進入加利利海。後者是一個形狀像豎琴的湖,長21公里,闊約13公里。湖附近有許多溫泉,使湖水量增加。這個淡水湖內有豐富的魚產;湖水最深處為50公尺,魚類得以按照季節的溫度變化上下遷移。耶穌曾告訴漁夫「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路五4),那時候可能是炎熱的夏天季節,只有離湖面37公尺水深的地方才有正常冬天十三度攝氏的溫度。福音書提及的*捕魚方法至今仍然採用:單鈎釣魚法(太十七27)、圓形魚網網魚法(太四18;可一16)、要用船的拖法(太十三47-48)、深海網魚法(太四18-19;可一19-20)、要用雙船的深海捕魚法(路五10)。

我們的主在生的年日,這湖的周圍人口稠密;他所斥責的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便是一些繁榮世故的城市(太十一20-24)。「在整個巴勒斯坦,沒有一處地方像迦百農那樣留下了這麼多的回憶」(G. Dalman)。迦百農的眾會堂里,跳動着猶太生活的脈搏(太十二9;可一21,三1,五22;路四31,六6,八41)。在那城市住有管會堂的睚魯(可五22)、建造會堂的百夫長(路七5),以及稅吏利未(太九9;可二14;路五27)。在迦百農的東面是伯賽大;腓力、安得烈、彼得都來自那城鎮(約一44)。再過去就是人湮沒那麼稠密的加大拉,異教徒在那地方養豬(路八32)。湖水、平原、陡峭的多石山城,再點綴以巨礫以及薊花(蒺藜)的田野,構成了撒種比喻的背景(可四2-8)。此外,春天時候大地上由日光蘭、白頭翁、鳶尾花所組成的地毯,也可成為有力的講章。

湖的周圍群山迭起,特別是在西北方;這些山嶺在主耶穌的祈禱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在山上教訓門徒(太五1),也在山上以復活主的姿態出現(太廿八16)。湖的東北角據說是主行神跡餵飽五千人的地方(路九10-17)。

c. 歌珥(Ghor)或約但河谷

這河由提比哩亞湖流至死海,全長超過105公里。在距離這湖下游8公里處,雅姆克河(Yarmuk)從左岸流入約但河,使流量增加一倍,河谷逐漸下陷,有些地方甚至低於地槽底部50公尺。在這地區我們看到三個明顯的天然地帶:上新世(Pliocene)地槽構成的廣闊上層階地,即真正的歌珥;來自第四紀(Quaternary)的下層階地及瑣爾(Zor,即約但河的沖積平原);介乎兩者之間,是稱為昆他拉(Qattara)的深深切割的山坡和荒地。昆他拉和瑣爾一起形成的屏障,而不是約但河本身,使這地域有邊界的性質(書廿二25)。歌珥的北半部分是一塊廣闊、適合耕作的地土,但橫跨上新世地槽的猶大──基列穹地卻收窄了基列南以的河谷。過了這地區後,地槽變得越來越乾旱,到了死海北端的地區,每年平均雨量不足5公分。昆他拉荒地由泥灰岩和粘土構成,被溝、谷深深切割,成了陡峭而荒蕪的斜坡,下到河谷的河床。但下面的瑣爾則長有鮮綠茂盛的植物,使它與昆他拉荒地成強烈對比,因此瑣爾被稱為約但河的 ga{~o^n (「叢林」)(耶十二5,四十九19,五十44;亞十一3;參:詩四十七4,五十九12;箴十六18)。這瑣爾經常有野獸出沒(耶四十九19),春天時河水也在部分地區漲過兩岸(書三15)。因此我們更能理解以下這問題:「你在平安之地,雖然安穩,在約但河邊的叢林要怎樣行呢?」(耶十二5)

在北面雅姆克河與雅博河之間,有九條四季流水的溪澗,從左邊流入約但河。這些水源解釋了為什麼所有重要的定居地都是位於歌珥的東邊,譬如割、撒分、撒拉但、基列雅比、珀拉等城鎮。這些地方既有灌溉的幫助,大概就是羅得所看見的「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之景象(創十三10)。基立溪可能是雅比較北的一條季節性支流,而原居於基列雅比的以利亞便是躲在這裡逃避亞哈(王上十七1-7)。在割與撒拉但(革路克 [Glueck] 認為今日的西迪耶廢丘 [Tell es-Saidiyeh])就是這地方)之間有鑄造場,所羅門利用當地的黏土及燃料,以土製鑄模來鑄造銅器(王上七46;代下四17)。這部分的河谷有許多淺灘,但一直到羅馬帝國時代,這河上才建有橋樑。亞伯拉罕和雅各都在靠近雅博河口的地方渡河(創卅二10)。米甸人被基甸追趕時,大概在這地區渡河(士七24,八4-5)。在押沙龍叛亂期間,大衛兩次在這裡渡河(撇下十七22-24,十九15-18)。但介乎雅博河〔跟約但河〕匯合處與死海之間,因為水流太急,要過河便比較困難了。以色列人那次神奇渡河的地點,似乎是在耶利哥以北二十六公里處的亞當城(今日的德米耶廢丘 [Tell Da^miyeh])(書三1-17,四1-24;詩一一四3、5)。

介乎雅博與伯寧拉之間這長二十六公里的一段距離(賽十五6),沒有任何溪河流入約但河,附近也甚少人煙。在水泉附近出現有綠洲城鎮,例如約但河西面有耶利哥,此外東面的摩押平原(民廿1)有什亭,摩西就是在這地方差遣探子的(書二1-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