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绩溪 | |
---|---|
绩溪龙川 |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现隶属于宣城市管辖。
绩溪县有龙川景区、徽杭古道景区、千年仁里景区、鄣山大峡谷、绩溪博物馆等景点。
绩溪县森林覆盖率达76.5%,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和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接力城市。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县名由来 [1]
自唐永泰二年(766)置绩溪县后,县名绩溪一直沿用。
绩溪,“绩”有“缉麻线”的形义,“溪”为山间流水。《元和郡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今翚溪河)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方舆志》记载:“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浣纱溪)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此义。”
“溪”,亦作“谿”。清嘉庆《绩谿县志》,从县印写作“谿”。民国县政府印亦作“谿”。民国16年(1927),改铸县印,始作“溪”。
地理环境 [2]
位置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东与临安市交界,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连,西与旌德县、黄山区及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邻;介于北纬29°57′~30°20′,东经118°20′~118°55′之间;县境总面积1126平方公里。
地貌
绩溪县位于黄山与天目山接合部,县界及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0余座,重峦叠嶂,溪流纵横,地势高于邻县,史称“宣歙之脊”。山脉、盆谷相间,呈“多”字形延伸。中部是贯通南北的断裂带,县城位于断裂带中南段的华阳断陷盆地。清凉峰踞县境东端,界皖、浙两省三县,顶峰及其北坡坐落境内。中部东西向凸起,溪水南北分流,分别入钱塘江和长江。
气候
绩溪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风力较弱,且表现出垂直分异。春季气温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气温下降快,雨日少。春、秋两季短,实为冬、夏之过渡性季节。
历史文化
绩溪境内有文化遗存三百余处,其中祠堂一百三十余幢,有徽派古民居、古道、亭庙、古水口、古桥,共有国保、省保、县保文物53处。有“木雕艺术殿堂”美誉的龙川胡氏宗祠,早在1998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内的隔扇门裙板木雕荷花图,寓意“和谐”、“和美”、“和顺”、“和鸣”,体现出以“和”为贵的传统儒家思想。始建于宋代的绩溪文庙是皖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孔庙,占地面积1439平方米。
明伦堂考棚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周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156平方米,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宗祠内陈列有大量的徽派石雕、木雕、砖雕文物精品,已整修为绩溪县三雕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徽文化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出自绩溪,胡开文墨庄所制“地球墨”,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由绩溪民间乡土菜肴演变形成的徽菜,跻身于中华八大菜系。
风景名胜 [3]
千年仁里景区
千年仁里景区距绩溪县城3公里,位于登源河西畔。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村南留有龟山遗址。文革前村中还有石牌坊10余座,以贞节牌坊居多,仅存2座,皇门公牌坊是现存遗迹之一。据说,这一牌坊是为官至皇门侍郎的村人所立。村中还留有程姓一世祖的墓道坊,横额上刻有“唐金乡尹药公墓道”。村中近1500年历史的“百步钦街”,是当时皇帝御赐耿姓尚书“免征地”一块,在村东井地段用砖砌垒“百步钦街”一条。廊亭已毁,但百步钦街道路保存完好。
鄣山大峡谷
鄣山大峡谷,又称伟人谷,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的南大门。景区内拥有43种国家级珍贵物种和13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五十余个景点,其中“伟人石像、百丈岩、葫芦潭、冠顶生花”是其主要特色景点。“世界第一巨石”百丈岩,高460米,宽180米。
绩溪博物馆
绩溪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馆址坐落于老城区中心地段,原为老县政府旧址,同时还是老县衙遗址。建筑面积达10003平方米,占地面积952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3500平方米。绩溪博物馆的展馆分为:序厅、绩水徽山、人文绩溪、商道绩溪、风土绩溪、徽韵绩溪和徽味绩溪七个部分。内容有巍巍徽岭、潺潺徽溪、崇文重教、新学先声、徽商故里在绩溪、徽州骆驼绩溪牛、花朝古会、秋千抬阁、绩溪三雕、绩溪名厨、徽菜名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