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編織工藝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編織工藝品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編織工藝品是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後,用手工編織而成的工藝品。編織工藝品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

簡介

中文名:編織工藝品

類別:日用品、欣賞品、家具玩具

原料:植物的枝條、葉、莖、皮

編織技法:編織、包纏、釘串、盤結

基本內容

編織

把細長的東西互相交錯或鈎連而組織起來:~毛衣◇根據民間傳說~成一篇美麗的童話。

編織是一種技術,也是一次手指的運動,更是母親對兒女、妻子對丈夫的深情厚意,編織的是女人的心。

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後,用手工進行編織的工藝。

沿革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繫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 )等地 。唐代,草蓆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着名的手工藝品。其中廣東藤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宋代,浙江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

品類

中國編織工藝品按原料劃分,主要有竹編、藤編、草編、棕編、柳編、麻編等 6大類。編織工藝品的品種主要有日用品、欣賞品、家具、玩具、鞋帽等 5類。其中日用品有席(地席、臥席)、坐墊、靠墊、各式提籃(花籃、菜籃、水果籃)、盆套(花盆套)、箱、旅遊吊床、盤(水果盤、麵包盤)、門帘、筐、燈罩等;欣賞品有掛屏、屏風及人物、動物造型的編織工藝品。

編織工藝

編織工藝品中豐富多采的圖案大多是在編織過程中形成的;有的編織技法本身就形成圖案花紋。常見的編織技法有編織、包纏、釘串、盤結等。

①編織。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編辮、平紋編織、花紋編織,絞編、編帽、勒編等工藝。編辮是草編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沒有經緯之分,將麥秸、玉米皮等原料邊編邊搓轉,編成3 ~ 7股的草辮,通常作為草籃、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紋編織是草編、柳編、藤編普遍運用的技法。它以經緯為基礎,按一定規律互相連續挑上(緯在經上)、壓下(緯在經下),構成花紋。花紋編織是在平紋編織的基礎上再予以變化,編織出鏈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紋。絞編類似平紋編織,但結構緊密,不顯露經。編帽是以呈放射狀的原料互相掩壓、旋轉而編成圓形的帽子。勒編是柳編的常見技法。它以麻線為經,以柳條為緯,編織時將麻線和柳條勒緊,所以結構堅固,質地緊密。

②包纏。以某一原料為芯條,再以其他原料包、纏於芯條之上 ,編織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紋 。主要有纏扣、包纏、棒錘扣等。纏扣是玉米皮編常用的技法。它以麥秸等編織成辮子狀的芯條作為經繩,然後在外面以玉米皮纏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條上纏兩圈後而結扣,並通過結扣,將上下纏過的芯條連接成形。包纏是將包纏原料沿芯條向一個方向均勻地包纏 ,如以藤條包纏藤編家具 、柳編器皿的邊沿、把子,不僅使其光滑,便於扶把,而且堅固耐用。棒錘扣是以玉米皮包纏的經線往返成約 4厘米長的芯條,再纏幾圈,形成相互連環成套的棒錘鏈扣。

③釘串。釘,是以針線或其他原料將兩部分編織原料或半成品釘合成一體,構成器物;串,是將兩者攏合,並不連成一體。常用的技法有手釘、機釘、砌釘等。手釘是將麥秸辮、玉米皮辮等用手工縫紉釘連成片,製成茶墊、壁掛、地席等。機釘是以縫紉機將麥秸辮、玉米皮辮釘連成草帽、提籃等。

④ 盤結。是經緯形式和包纏、結扣相結合的編織技法。常見的有馬蓮朵、套扣等。馬蓮朵又名打結,是以玉米皮包纏的芯條作為經緯,然後互相掩壓、盤結,組成有立體感的蓮花狀四方連續花紋。套扣也是打結,但形狀扁平,沒有立體感。

藝術特色

編織工藝品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麥秸、柳條、麻等天然的淺黃、淺棕、乳白等色彩和質地,給人們以自然素質的美和淳樸的藝術享受。如山東柳編的筐、籃、簍、花盆套等,既呈現柳條典雅的淺棕色,又體現編織工藝簡練,風格粗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藝上,通過運用編織、纏扣、釘串等多種技法,編織成豐富多彩的花紋和造型。雖然麥秸、玉米皮、竹篾、柳條等原料色澤單一,但由於編織工藝的多樣化,採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使之在編織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浮雕般的藝術效果,增添了色彩層次,同時也顯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藝。

在裝飾方法上,編織工藝還運用布貼、刺繡、藍印花布、絨繡等工藝,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編、玉米皮編的提籃上裝飾刺繡、布貼、絨繡或彩色草編圖案,在雅致中又顯示高貴。山東萊西的玉米皮纏扣提籃是以藍印花布為面料,在深藍色的襯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纏扣編織更顯潔白,而且玲瓏剔透 。在玉米皮編織的壁掛上 ,飾以燈芯絨的布貼圖案,手法新穎。

在色彩上,編織工藝品大多以乳白、咖啡、淺綠、淺土黃、灰綠、淺藍等中間色、調和色為主, 並適當在小面積上運用對比色,取得既調和、又對比的效果,也顯示了典雅、樸素的藝術特色。

品種

中國編織工藝分為竹編、棕編、藤編、葵編、草編等工藝品種。這裡介紹其中的3種。

(1)竹編

竹編,是將竹子剖削成竹蔑而編織成的工藝品。竹編的主要工序是選竹、切絲、刮紋、打光、劈細、編織及着色、塗油等。竹編的主要品種有竹籃、果盒、屏風、門帘、扇子等。竹編的主要產地有浙江東陽、嵊縣,安徽舒城,福建泉州、古田,湖南益陽,貴州荔波,上海嘉定,四川自貢等,其中以東陽竹編、舒城貢席最為有名。

東陽竹編在宋代就以製作元宵節的龍燈、花燈、走馬燈而聞名於世。

東陽竹編有21大類,3000多種花色,其作品造型美觀,色彩艷麗,作工精細,風情濃郁。集中代表東陽竹編最高工藝水平的當稱大型竹編「香爐閣」。它共運用30多種圖案和工藝,並輔以竹雕、鏤雕、漂白、燙金、印花技法,莊重典雅,精巧無比。東陽竹編工藝品已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很有影響。

舒城貢席也稱舒席,因明英宗曾親筆御批: 「頂山奇竹,龍舒貢席,」故又叫龍舒貢席。它具有「細如棉紡,薄如紙張」的特點,不僅光滑平整,且圖案精美,製作非常考究,使用後有提神健體之功效,是極佳的夏令用品。龍舒貢席作為中國名產,曾在1906年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獲一等蔑業獎;在1917年芝加哥國際商品賽會上再獲一等獎。

(2)棕編

棕編,是用棕絲製成的工藝品,是中國編織工藝的主要品類之一,也是着名的民間地方工藝之一,棕編主要產地是四川新都縣新繁鎮,因而也稱「新繁棕編」。

新繁棕編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起於清代嘉慶年間,先以編制細棕絲草鞋開始。以後,其工藝水平有很大提高,產品經銷四方。

新繁棕編採用當地出產的棕樹的嫩葉,破成細絲,經過硫磺熏制、浸泡、染色後編織而成。有鞋、帽、提包、果盒、玩具、扇、椅墊等7大類,近千個花色品種。新繁棕編尤以鞋、帽最為有名。着名的新繁棕編拖鞋,細密如綢緞,輕巧耐用。鞋面上裝飾有金魚、花卉、鳥雀等圖案,造型逼真,美觀大方。各種棕編涼帽潔白純淨,飾以花卉圖案,更加楚楚動人,可與金絲草帽媲美,極受歡迎。

(3)草編

草編是利用各種草莖、麥秸為材料,經手工編織而成的工藝品。草編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在國內外有很高的聲譽。着名的草編有浙江金絲草編、山東河南的麥草編、廣東黃草編、湖南龍鬚草編、台灣草蓆等,其中以浙江金絲草編和山東麥草編質量最高。

浙江是中國草編工藝的傳統重點產區之一。浙江草編有帽子、提袋、地毯、草雜件四大類,其中草雜件類又細分為糖果盒、首飾盒、麵包盒、茶墊、靠墊、餐墊、門帘、壁掛、信插、花盆套、拖鞋、草扇、草蓆、草牆紙等,具有結、辮、捻、搓、擰、串、盤等多種編織技法。浙江草編上乘製品有鄞縣草蓆、金絲草帽、馬蘭草籃,其中馬蘭草籃在美國曾被譽為「草編明星」。

山東草編以麥秸編織的草帽辮最為着名。草帽辮為山東傳統工藝品,可以編出100多個花色品種,山東草帽辮與浙江金絲草帽是中國草帽兩大馳名工藝。山東草編有200餘個花色品種。其中以掖縣的產品工藝水平為最高。[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