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耿村民间故事

耿村民間故事,流傳於河北省藁城市的傳統民間文學, 被譽為"中國民間故事第一村。[1] 耿村民間文化是藁城市特有的文化現象,作為一種漢族民間文化,耿村故事包容萬象,上自開天闢地神話、風物傳說,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實傳說。正所謂"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歷史冠中華"。

目录

背景

耿村僅有280多戶,耕地1300畝的平原小村, 明朝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義父耿再辰死後封王葬於此地,派該縣靳氏七人前來看墳守墓,漸漸形成村落。初稱看墳莊,後嫌不雅,改為耿村。[2]

簡介

耿村曾經西接山西陽泉、東達山東德州的車馬大道橫亙東西,耿村成了這條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朱元璋時就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衛三耿村”的說法。南來北往的商人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奇聞趣事講給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話講給他們聽,久而久之形成了豐富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

耿村民間故事的內容非常豐富。從混沌開天闢地的神話傳說到抗戰以來的英烈傳奇和當代的新人新事。代表作品有《砂鍋記》《三代人比美》《蘭橋斷》《新郎新娘入洞房的來歷》《抗日英雄郭大娘傳奇》等。 截至目前,已記錄、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六千餘萬字, 編印內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間故事集》5部,公開出版了故事家專集《花燈疑案》(靳景祥講述)、《蘭橋斷》(張才才、侯果果夫妻講述)、《秀姑》(耿村女講述者講述)、《臥牛山恩仇》(王玉田、王仁禮父子講述)、《靳正新故事百篇》(靳正新講述)等5部,出版研究性著作《耿村民俗》和《耿村民間文學論稿》、《中國耿村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三部,精選出版了耿村93人的作品《耿村故事百家》一部。

1999年8月出版了455萬字的《耿村民間文化大觀》,是耿村民間故事、歌謠、諺語及研究成果之集大成,更是一部對開發民間文化寶庫具有典範意義的扛鼎之作。耿村民間故事現象引起國內外學界關注,日本等外國學者曾專程到耿村考察,還舉辦過國際學術研討會。從某種意義上說,耿村故事記錄了一個具有典型的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歷史,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在中國民間文學中堪稱一座"金礦"。 自1996年始,耿村曾三次共接待了150餘名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訪問和文化交流。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故事之鄉"。

傳承保護

2006年5月20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3],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国家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3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级:扬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334个市级非遗名录;

县级:高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德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衡南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285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