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耿村民間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耿村民間故事,流傳於河北省藁城市的傳統民間文學, 被譽為"中國民間故事第一村。[1] 耿村民間文化是藁城市特有的文化現象,作為一種漢族民間文化,耿村故事包容萬象,上自開天闢地神話、風物傳說,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實傳說。正所謂"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歷史冠中華"。

背景

耿村僅有280多戶,耕地1300畝的平原小村, 明朝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義父耿再辰死後封王葬於此地,派該縣靳氏七人前來看墳守墓,漸漸形成村落。初稱看墳莊,後嫌不雅,改為耿村。[2]

簡介

耿村曾經西接山西陽泉、東達山東德州的車馬大道橫亙東西,耿村成了這條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朱元璋時就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衛三耿村」的說法。南來北往的商人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奇聞趣事講給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話講給他們聽,久而久之形成了豐富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

耿村民間故事的內容非常豐富。從混沌開天闢地的神話傳說到抗戰以來的英烈傳奇和當代的新人新事。代表作品有《砂鍋記》《三代人比美》《蘭橋斷》《新郎新娘入洞房的來歷》《抗日英雄郭大娘傳奇》等。 截至目前,已記錄、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六千餘萬字, 編印內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間故事集》5部,公開出版了故事家專集《花燈疑案》(靳景祥講述)、《蘭橋斷》(張才才、侯果果夫妻講述)、《秀姑》(耿村女講述者講述)、《臥牛山恩仇》(王玉田、王仁禮父子講述)、《靳正新故事百篇》(靳正新講述)等5部,出版研究性著作《耿村民俗》和《耿村民間文學論稿》、《中國耿村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三部,精選出版了耿村93人的作品《耿村故事百家》一部。

1999年8月出版了455萬字的《耿村民間文化大觀》,是耿村民間故事、歌謠、諺語及研究成果之集大成,更是一部對開發民間文化寶庫具有典範意義的扛鼎之作。耿村民間故事現象引起國內外學界關注,日本等外國學者曾專程到耿村考察,還舉辦過國際學術研討會。從某種意義上說,耿村故事記錄了一個具有典型的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歷史,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在中國民間文學中堪稱一座"金礦"。 自1996年始,耿村曾三次共接待了150餘名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訪問和文化交流。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故事之鄉"。

傳承保護

2006年5月20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非物質文化保護體系

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範化,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3],並制定「國家 + 省 + 市 + 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按照國家文化部規劃建立的「國家+省+市+縣」共四級保護體系,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逐步向市/縣擴展。

國家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省級: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3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市級:揚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334個市級非遺名錄;

縣級:高邑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德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衡南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2853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