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肇慶古城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肇慶古城牆位於中國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始建於宋皇祐年間。北宋康定年間,端州知州包拯將州治從今城東遷至現址,並建州衙。皇祐五年(1053年)知州江柬之築子城。元符三年(1100年)端州改興慶軍,政和三年(1113年)改興慶府,同年知府鄭敦義擴建子城,奠定後世城牆之基礎。明清兩代多有修葺。

城牆現大部分保存完整,大致呈長方形,東西寬,南北窄,周長2801米,共有28個敵台,有東西南北四城門,西北城牆上建有披雲樓[1]

歷史沿革

肇慶古城牆始建於宋皇祐年間。宋政和三年(1113年),知州鄭敦義將土城擴大,築為磚城,開4門。

明清兩代,城牆被多次修葺。明洪武元年(1368年),江西行省郎中攝府事黃德明主持了首次修葺。明成化年間,又先後6次修葺,增加810間串樓,加厚了城牆的厚度,並刻下了四塊石匾額,即慶雲、景星、南薰和朝天。明清以來,先後進行了10餘次修整。崇禎十四年(1614年),肇慶府總督張鏡心將牆體增高3.5尺,改建4門月城[2];清順治八年(1651年),總兵許爾顯、知府張之璧增建了6座炮台和148間窩鋪,並採取了添水城炮台2所、除去附近房屋、增修樓堞等措施。此為規模較大的兩次。

民國四年(1915年),城牆為洪水所損;翌年,肇陽羅鎮守使李耀漢撥款修葺。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至1926年)期間,城門樓、雉堞、瓮城、雉角樓、文昌閣等被拆毀,除了披雲樓段外以外的牆區全被拆低了近2.5米。它們被用於填塞城門和護城河以利交通,城牆嚴重受損。1986年至1996年間(共和國時期),肇慶市人民政府為保護古建築、發展旅遊業,重建了披雲樓,重修立雉堞、朝天門、墩台,多次撥專款搶修北段城牆。

視頻

肇慶古城牆 相關視頻

170702肇慶古城牆
探訪肇慶古城牆,宋代始建的城牆至今保存完整,在廣東極其罕見!

參考文獻

  1. 廣東肇慶古城牆,炎黃風俗網 ,2019-4-11
  2. 肇慶宋城牆--肇慶最具標誌性的建築,肇慶陽光網 , 20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