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生态系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综合体。荒漠有石质、砾质和沙质之分。人们习惯称石质和砾质的荒漠为戈壁,沙质的荒漠为沙漠。
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那里烈日炎炎,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低于250毫米,气候干燥,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动植物种类十分稀少。生活在荒漠中的生物既要适应缺水状况,又要适应温差大的恶劣条件。因此,仙人掌类的叶变成了刺,茎变得肥厚多汁;荒漠中的许多动物有昼伏夜出的习性。
特征
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那里烈日炎炎,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低于250毫米,气候干燥,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动植物种类十分稀少。生活在荒漠中的生物既要适应缺水状况,又要适应温差大的恶劣条件。因此,仙人掌类的叶变成了刺,茎变得肥厚多汁;荒漠中的许多动物有昼伏夜出的习性。
以极其耐旱的灌木、小半灌木和肉质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鸬鹚生态系统。荒漠中的水分收入极少而消耗强度却很大,夏季昼夜温差悬殊而冬季寒冷,所以植被稀疏,其结构与营养级较少,生物量低。这种恶劣气候和有限的生产者仅能维持一些有特殊适应能力的昆虫、爬行类、啮齿类和鸟类,大型哺乳类物种很少。由于食物网过于简单,所以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早自然灾害和人们干扰的破坏,而其恢复却很困难而缓慢,往往是不可逆的。荒漠生态系统发展的限制因子是水,有了水,环境会改变,生产力会很大提高,但不适当利用会引起次生盐渍化。因此对荒漠的开发利用必须十分慎重。我国西南某些地区,曾大面积在种乔木以试图固沙并减少地面蒸发,但乔木的吸水量和蒸腾强度很大,短期内使局部地下水位下降,以致地表草类和灌木先后死亡,促使流动沙丘重新形成。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从生态系统观点开发,结合植物需水量,采取喷、滴灌等措施节约水源,并采用草、灌、综合治理才能改善环境以求得较大的生产力,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1]。
治理案例
辽宁省康平县二牛镇位于内蒙古 科尔沁沙地的东南缘,是辽宁省遭受风沙侵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的赵景富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态环境感触很深。“过去经常会刮六七级的大风,只要大风一来,立马是沙土满天扬,隔一条小路都看不见人。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环境好了很多,大量的树木基本把沙土固定住,即使是起风,也不会出现扬沙的天气。”
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是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最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辽宁省荒漠化土地占到全省总土地面积的七分之一,其治理难度可想而知。记者经过多方走访后发现,经过连续几年的奋战,辽宁省沙化和荒漠化问题不仅正在逐渐改善,而且从单纯的防沙治沙向科学利用沙地获得经济效益转变。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辽宁已经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治沙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目前而言,辽宁沙化治理已经迎来历史拐点[2]。
视频
参考文献
- ↑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种类,OSGeo 中国,2016-05-16
- ↑ 辽宁沙化治理迎来历史拐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