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萧关

中文名称;萧关

外文名称;the location of Xiaoguan pass

类别;关隘

地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东南

种类;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

地位;关中4大关隘之一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萧关,袭扰北地等郡,致使关中震动。汉武帝时,国力增强,重视北边国防。汉武帝曾两次出萧关,巡视西北边境,耀兵塞上,威慑匈奴。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称雄塞外,中原政权频受其扰。唐武则天时,曾任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统重兵镇守萧关,以备突厥。北宋时,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称雄西北。在宋夏之间近百年的对抗中,萧关一带为双方对峙前沿。

目录

简介

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地当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1]

秦代萧关遗址位于甘肃庆阳环县城北。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市东南。

历史沿革

史记·年表》入都关中索隐注曰:"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为关中4大关隘。4关之一的北萧关,亦称汉萧关,就在环县境内的秦长城与萧关故道的交汇点上,《庆阳府志》云:"萧关在城西北二里"。

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内蒙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

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旧《环县志》载:"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彬宁之锁钥也。"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盖似鄜延(fuyan)、环庆、中原之咽喉,西夏必争之地也,若非范韩二公出奇制胜,势相联属,则鄜延未知,而环庆危矣,环庆危而关中随之。"

军事作用

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北宋时,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

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范韩祠的石碑文中,对环县和萧关的战略地位,亦有类似的记述:"......盖似鄜延、环庆、中原之咽喉,西夏必争之地也,若非范韩二公出奇制胜,势相联属,则鄜延未知,而环庆危矣,环庆危而关中随之。"

政治作用

萧关故道亦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于陇右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繁荣商贸、方便交通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带,那么,萧关亦是这一文化带上璀璨的一环。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用智慧、信念、血肉筑成的。它始终服务于中华民族,服务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保护先进,保护和平,反对侵略,反对战争。它不止一次地防止或缓解了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倒退行为。它的这种历史光辉,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唐宋以来,世人以它的名子命名的各种萧关就有十几个。

距环县城北二里的萧关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一样,屹立在广袤无垠的北方原野已达2000余年,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辛勤和智慧,反映了苦难和光辉的过去,艰苦与光荣的历程,它将永远对我们中华民族以力量的启迪。

中央电视台30集大型专题片《走遍关中》,关于萧关的由来、故址和战略地位描述的既形象而恰当:"萧关是一种地名,萧关是一种形态,萧关是一种情节,萧关是一个变数,萧关是一个随着朝代的变化和防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战争防御带"。

景色介绍

秦汉萧关所在的这段峡谷地,山势险峻,景色秀丽,山涧河水涌动着流人泾河。春天,瓦亭峡的山峦上野桃花盛开,天夭灼灼;入夏时节,这里的山峦早已被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所掩映,郁郁葱葱;入冬时节,泾水凝固成一条白色的带子,山上为雪景所染,白茫茫一片,秋日里那经霜而变成各色样的山峦景象全被雪景取代;如若是遇到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时,又是另一番北国雪原的景象。无论春夏秋冬,当你在萧关峡谷涧沿泾水而行时,总有一种清静绝妙的感觉。

秦汉萧关,指三关口至瓦亭峡这一险要的地带,这里虽非绝壁,却险峻雄奇。处在这一防御地带上的瓦亭,地处六盘山东麓边缘,实质上是萧关的重要屏障。这里不但雄峰环拱,深谷险阻,易守难攻,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而且有泾水南出弹筝峡三关口,是萧关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个防御体系。而今,这里四季泾水涌动,潺潺生辉。春来野桃花遍野满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远映,伴以高架桥涵,火车出入,天堑通途,也是游人观览的去处。

萧关印象

作为中原自然屏障四塞之一的萧关,汉唐时就是军事要地,统治者曾派重兵驻守,保护古都长安。顾祖禹称萧关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每当人们提起萧关,就把它与胡笳羌笛、蒿草满目、白骨累累、野兽出没无常的凄凉景象联系起来,多少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曾亲身经历了萧关道路之险要、环境之恶劣、战争之残暴场面,用手中的笔记载了古萧关过去发生的历史。

汉饶歌在《鼓吹曲》中写道:"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描述了萧关周围山头报信用的烽堠处处皆是,大部队出发迎敌的壮观场面。"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无限域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作者顾非熊对萧关道路荒芜,城池失陷,多少有名的人物沦为胡人统治的异乡的情景做了描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李昌符到前线之前,想象萧关一带群众妇孺皆兵,共同抗击外敌时写到:"渐绝风沙暗,萧关欲到时。儿童能探火,妇女能缝旗。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萧关陇地一带,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这一消息后,心情喜不自禁。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蓬侯骑,都户在燕然。"作者途径萧关,慰问攻袭吐蕃的官兵时,对景物做了细致的描写,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凉秋八月萧管道,北风吹断天山草""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作者岑参王昌龄对萧关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萧关道上恓惶场面进行了描述。萧关道上不知留下多少将士的脚印,他们告别妻儿老小,在外戍关,妻子的牵挂让人揪心,"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霭霭萧关道。掩泪向浮云,谁知妾怀抱。玉井苍台庭院深,杨花落尽无人知。"表达了陈玉兰刘云两位女子深切思念为国戍边的丈夫的依依之情。

萧关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出东南可直驱中原大片沃土,北过黄河直至广阔的大草原,向西可通向甘肃、新疆等辽阔地域。秦、唐、宋、元等先后在萧关周围设郡立县,建关筑城。秦设乌氏县,修长城,汉置高平城,汉武帝曾六出萧关,唐通丝绸之路,宋修城寨,元设安西王府。在历史上,萧关百姓曾饱受匈奴、吐蕃、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进犯之苦。这里曾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有的将士常年守关,由黑发变为了白发,发出"今未部曲尽,白首过萧关"的感叹,有成千上万的将士魂游萧关,蒿草满目,芦草纵生,尸骨遍野。

事过境迁,已经很少有人知晓萧关及萧关所发生的历史了。尽管山头上仍然留存着打仗报信用的烽堠,秦长城的痕迹依稀可见,但那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蒿草已经被生态林草所覆盖,古丝绸之路被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所替代。中宝铁路、银武高速公路、312国道横贯萧关南北,使昔日万夫莫开的关隘变成通途。萧关道上的固原城一改过去萧条景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个曾为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传播的重要驿站,如今更是如虎添翼,信息畅通,商品繁荣,50万回汉儿女团结一心,共谋振兴经济之大计,同赴小康大道。

相关视频

萧关:凝聚了多少情怀与乡愁

参考资料

  1. 关中的北大门萧关,到底在哪里?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