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芸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蔣芸生

來自 茶聯網 的圖片

蔣芸生,男,漢族,1901年11月3日生,江蘇省漣水縣人,茶學家、園藝學家、教育家[1]。中國現代茶學奠基人之一[2]。為籌建浙江省茶葉學會、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為培養茶學人才作出了貢獻。在茶樹栽培與育種研究、柑橘栽培、植物生理以及植物分類學領域均有深入研究,並取得顯著成就。所著《植物生理學》為中國高等農業院校主要教材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現代茶學奠基人之一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江蘇省漣水縣

出生日期----1901年11月3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茶學家、園藝學家、教育家

逝世日期----1971年12月7日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茶學奠基人,為培養茶學人才作出了貢獻

畢業院校----江蘇省第三農校

代表作品----《植物生理學》

個人簡歷

1917年9月-1921年7月 江蘇省第三農校讀書。

1922年4月-1925年4月 日本千葉高等園藝學校留學。1925年8月-1926年1月 江蘇漣水第三農校教員。

1928年2月-1928年7月 江蘇蘇州中學教員。

1928年8月-1929年1月 安徽省立第五職業學校教員。

1929年2月-1933年7月 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兼任上海勞動大學園藝系教授。

1933年9月-1937年10月 江蘇南通學院農科教授,科主任。

1940年4月-1942年6月 福建協和大學農科教授,科主任。

1942年7月-1943年3月 福建永安園藝試驗場場長。

1943年3月-1944年8月 崇安茶葉研究所副所長。

1944年8月-1946年7月 福建省立農學院教授,系主任。

1946年8月-1952年8月 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

1952年9月-1960年2月 浙江農學院教授,系主任。

1960年2月-1971年9月 浙江農業大學副校長。

1963年1月-1971年9月 浙江農業大學黨委委員。

1971年12月7日 病逝於杭州。

生平簡介

蔣芸生,字任農,1901年11月3日生於江蘇省漣水縣。1921 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三農業學校,1922年公派去日本千葉高等園藝學校留學。1925年畢業回國,任江蘇省立第三農業學校教師。之後,相繼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南通學院、福建協和大學農科教授、科主任、福建永安園藝試驗場場長,崇安茶葉研究所副所長、代理所長、研究員,福建省立農學院教授、園藝系主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園藝系教授等職。1956年浙江農學院由二年制的茶葉專修科改為四年制的本科--茶葉系,蔣芸生任系主任。在茶葉系任職期間,又於1957年7月奉命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58年9月該所正式成立後,曾兼任該所所長、名譽所長。1960年浙江農學院與浙江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併,組成浙江農業大學,被任命為副校長。1956年與1964年先後負責籌組浙江省茶葉學會和中國茶葉學會,並任兩個學會的第一任理事長。曾任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政協委員等職。他畢生從事園藝和茶學兩類學科,建樹頗多,貢獻卓著。

主要論著

1 蔣芸生.血清的沉澱反應與砧木親和力.協大農報,1941

2 蔣芸生.花青素之研究.協大農報,1941

3 蔣芸生.今後中國茶葉研究之方向.茶葉研究,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編.1943,1(6):161~163

4 蔣芸生,呂增耕.日照時間長短與光度強弱對於茶樹生長及制茶品質關係之研究.茶葉研究,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編.1944,3(1~3):58~69

5 蔣芸生,鄭廣華.植物生理學.上海:新農出版社,1949

6 蔣芸生.柑橘栽培法.上海:革新書店,1951

7 蔣芸生.花椰菜的種法.上海:革新書店,1951

8 蔣芸生.柑橘栽培學講義.浙江大學農學院教務處,1950

9 蔣芸生,張家駒.茶樹栽培學講義.浙江農學院教務處,1953

10 蔣芸生.檸檬、甜橙、橘子.北京:農業出版社,1957

11 蔣芸生,尹兆培.華家池雜草植物學分類名錄.浙江農學院學報,1956,1(2):191~200

12 蔣芸生.熏茶花卉栽培.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

技術成就

1941年,正值抗日戰爭,海上交通受阻,茶葉外銷停滯。為了發展茶葉事業並為戰後茶業恢復和發展作準備,吳覺農邀請了大批茶葉科技人員,在浙江省衢縣萬川成立東南茶業改良總場籌備處。翌年,遷址福建省崇安縣(現武夷山市)武夷山麓的原示範茶廠,並更名為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吳覺農為該所所長,於1943年春聘請蔣芸生任副所長兼茶樹栽培研究組組長,研究員。武夷山方圓60千米,擁有36個山峰,山岩奇峰林立,峰峰產茶葉,岩岩有名茶,被譽為"茶樹品種的王國",是茶業科學工作者用武的好地方。蔣芸生在武夷山的數年間,帶領有關科技人員,走遍了那裡的山山水水。通過悉心研究,確定了不少茶樹品種,特別是通過品種觀察、單株選擇,選定了不少"名樅";用雜交方法,培育了不少新品種;用壓條法、扦插法等無性方法,繁殖許多優良品種,還對茶樹遺傳因子及茶花雜交方法等作了大量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40年代,蔣芸生即已強調耐寒性強品種的培育。他指出:"耐寒性最強的品種,可為拓展新茶區作準備,如西北陝、甘各地,因氣候較為寒冷,栽培較為困難;但為供應西北及邊疆各地的需要,我人如能選定新品種後即可進行地方試驗,倘獲成功,則西北不但可以自產自製,且可運輸青、新諸省及周邊各國,成本便減低矣"。當時雖未提出"南茶北移"這個名詞,實際上遠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他已注意到"南茶北移",在品種培育上着手準備了。在茶樹栽培方面,對茶籽貯藏、茶籽播種時期、茶樹修剪定型、茶樹剪枝時期以及茶樹台刈時期等均作了一系列試驗,取得了重大成果。他十分重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指出:"今後茶葉研究之方面,應根據科學原理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如栽培方面的細胞遺傳與生理的以及病理的研究;製造方面的物理性與化學變化對品質影響的研究,應加深注意"。並強調:"研究工作理論與實用應該並重,尤其應着重實用的方面。至理論為實用的根據,實用為理論的目的,亦不可偏廢。且研究的基礎在於理論,一切科學都是離不了它;離開理論便無新發現可言,茶葉研究亦應如此。……凡是茶葉及有關茶葉科學上之新學說與新發展如細胞遺傳的新發現,人家如有所得,我人應設法應用到茶葉上面"。蔣芸生的茶業研究精神,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意義。

主要貢獻

1952年,蔣芸生奉命籌建浙江農學院茶葉專修科。是年春,他着手茶葉專修科的總體計劃,包括制訂教學計劃、實驗室建設計劃、購置實驗儀器藥品計劃、首屆學生的招生計劃,並於1952年在校內外聘請了專業教師。所有這些,全由蔣芸生一人籌組,且是在擔任園藝系"柑橘栽培學"課程的講授,工作十分緊迫和繁忙之時進行的。他身患高血壓,但仍日以繼夜為茶葉專修科的開辦而努力,終于于當年秋季如期招收首屆茶科學生。1952年秋,一名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畢業生分配來校,擔任助教兼秘書,協助蔣芸生籌建茶科並處理日常工作。茶科開辦,得到了當時任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茶葉總公司總經理吳覺農的大力支持。吳覺農將日本引進的蒸青綠茶初制半機械化的整套機械和《茶葉全書》上下冊300套,無償贈送給茶葉專修科。荼葉專修科有不少工作,獲得了當時浙江省茶葉公司主要負責人陳觀滄的協助。在吳覺農贈送的制茶機具基礎上,1953年在華家池建成了制茶實驗室。1952~1953年,杭州市籌建西山公園(現花港觀魚公園)。在那片正待開發、範圍不小的低丘陵地帶,有分散、荒蕪而長勢良好的數千叢茶樹。蔣芸生徵得杭州市有關單位同意,將該處茶叢移栽華家池。由於華家池地下水位高,土壤pH不適宜茶樹生長,就從當時的西山公園籌建地搬運黃土,改善茶園土壤。與此同時,蔣芸生委派年輕教師,在一個月中,3次赴福建崇安茶場,商調"水仙"、"佛手(雪梨)"、"梅占"等品種茶樹。實驗茶園的建成,使得茶科籌建初具規模。

蔣芸生辦學十分注意理論聯繫實際。1953年春夏之際,茶科首屆學生去富陽岩頂、紹興越南鄉等地進行教學生產實習,蔣芸生親往指導。在紹興實習時,學生所炒珠茶,品質有了提高,在茶葉收購站,售價超過當地茶農所制。是年秋,在一次全院系科負責人及秘書參加的匯報會上,院領導盛讚茶科辦得好。當時茶科在浙江農學院的系科中,是新辦的,是小弟弟。院領導說:"小弟弟趕上來了,大哥哥要向小弟弟學習",還讚揚蔣芸生"在學術上是位大學者,在處理事務上,有大將風度"。1954年秋,茶科首屆學生畢業,其中一人留校任教;華中農學院茶葉專修科也分配兩位畢業生來校任教。是年10月,華中農學院茶葉專修科合併浙江農學院,該校莊晚芳、劉祖生、葉鳴高三位教師奉調前來,至此,茶科已有專業教師3名,按當時教學計劃,師資均已配齊,並有栽培、制茶、茶葉試驗等實習、實驗園地和專用設備,茶葉專修科一切籌建工作已告就緒。1956年秋,由二年制的茶葉專修科改為四年制本科,就是茶學系的前身--茶葉系,系主任為蔣芸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