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蒙古國 | |
---|---|
蒙古國(蒙古語:Монголулс,英語:Mongolia),簡稱「蒙古」。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之間,被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蒙古雖然不與哈薩克斯坦邊境接壤,但其最西點到哈薩克斯坦的最東端只有38公里。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占全國總人口的45%。
蒙古歷史上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民族統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與明朝衝突不斷,如著名的土木堡之變。17世紀,中國清朝政府統一蒙古諸部,蒙古全境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管轄。1911年,清朝滅亡後,蒙古宣布獨立,但未得到國際承認,直到1921年在蘇聯的控制下又宣布獨立。1946年,中華民國承認其獨立地位。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可。東歐劇變後,蒙古爆發民主革命,並於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更改國號為蒙古國,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土面積為156.65萬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人口約320萬人(2019年1月),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遊牧或半遊牧。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亦有哈薩克族、圖瓦人等少數民族分布於西部。國內生產總值111.49億美元(2017年) [1] 。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蒙古國 | 英文名稱 | Mongolia |
簡 稱 | 蒙古 | 所屬洲 | 亞洲 |
首 都 | 烏蘭巴托 | 主要城市 | 額爾登特、達爾汗、喬巴山、溫都爾汗等 |
國慶日 | 7月11日 | 國 歌 | 《蒙古國國歌》 |
國家代碼 | MNG | 官方語 | 言蒙古語 |
貨 幣 | 圖格里克(MOT) | 時 區 | UTC+8 |
政治體制 | 議會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 | 總統:哈勒特馬·巴特圖勒嘎;總理:烏赫那·呼日勒蘇赫 |
人口數量 | 320萬人(2019年1月) [2] | 人口密度 | 2.00人/平方公里(2018年) |
主要民族 | 喀爾喀蒙古族、哈薩克族、圖瓦族 | 主要宗教 | 藏傳佛教、薩滿教 |
國土面積 | 156.65萬平方公里 | 水域率 | 0.43% |
GDP總計 | 130.10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 人均GDP | 4104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
國際電話區號 | +976 | 國際域名縮寫 | .mn |
道路通行 | 靠右駕駛 | 人類發展指數 | 0.698(第103名),中(2014年) |
國家結構 | 形式單一制 | 國際域名縮寫 | .mn |
中央銀行 | 蒙古銀行 | 基尼係數 | 32.3%(2016年)[3] |
歷 法 | 公曆 | 官方文字 | 西里爾蒙古文、回鶻式蒙古文 [4] |
國 鳥 | 獵隼 | 主要學府 | 蒙古國立大學、蒙古科學技術大學 |
歷史沿革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蒙古大地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統治,唐朝亦曾在此設立安北都護府。
據歷史學家考證,蒙古族起源於東胡的分支蒙兀室韋。 [5]
約在公元7世紀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後來西遷到了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魯倫河一帶。到公元12世紀,蒙古族已經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朵豁剌惕、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
遊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公元11世紀,結成了以塔塔爾為首的聯盟,因此,「塔塔爾」或「韃靼」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宋、遼、金時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稱為黑韃靼,漠南的蒙古部稱為白韃靼。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蒙古國地處亞洲中部的蒙古高原,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北面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為鄰,邊境線總長8219公里,其中中蒙邊境線長4676.8公里,蒙俄邊境線長3543公里。蒙古國東西最長處2368公里,南北最寬處1260公里,幅員面積156.65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蒙古國地質結構複雜,山脈多系火山岩構成,土層較厚,基岩裸露,土壤種類以栗鈣土和鹽鹹土為主,北部有凍土層,從北至南大體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帶。
蒙古國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海拔最高點為4653米(乃拉姆達勒峰),最低點為553米(呼赫湖),平均海拔為1580米。山地面積77.7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戈壁沙漠面積40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四分之一;湖泊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
蒙古國的主要山脈有西北-東南走向的阿爾泰山,平均海拔3000米,位於蒙古國西部;杭愛山,位於蒙古國中部,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3000米;蒙古國東部的肯特山脈,東北西南走向山勢平緩,平均海拔2000米,被蒙古人尊為聖山。
氣候特徵
蒙古國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冬季長,常有大風雪;夏季短,晝夜溫差大;春、秋兩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時間為大陸高氣壓籠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高氣壓中心,為亞洲季風氣候區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無霜期大約從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許多高峰終年積雪。
水文分布
蒙古國境內有河流3800條,總長度達6.7萬公里,有3500個湖泊,7000多處泉眼。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克魯倫河和科布多河等50多條河流,大部分分布在北部、中部地區。湖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區,主要湖泊有烏布蘇湖、庫蘇古爾湖、吉爾吉斯湖和哈拉烏蘇湖。南部則河流、湖泊很少。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蒙古國已發現和確定擁有80多種礦產,建有800多個礦區和8000多個採礦點,主要蘊含鐵、銅、鉬、煤、鋅、金、鉛、鎢、石油、油頁岩等資源。其中,銅礦儲量20多億噸,黃金儲量達3400噸,煤礦儲量達3000億噸,石油儲量達80億桶,鐵礦儲量為20億噸,螢石礦床儲量2800萬噸,磷礦儲量2億噸,鉬礦儲量24萬噸,鋅礦儲量6萬噸,銀礦儲量7000噸等。
生物資源
蒙古國植被以北部西伯利亞針葉林和南部的中亞草原、荒漠組成。高等種子植物有103科596屬2251種,苔蘚植物有40科119屬293種,地衣植物有30科70屬570種,蘑菇有12科34屬218種,藥用植物有52科154屬574種。其中,主要植物有蒙古茅草、科爾金斯基茅草、戈爾嘎諾夫旋花、格魯保夫針葉棘豆、胡楊、山川柳、沙棗、菖蒲、芨芨草、看麥娘等。
蒙古國野生動物約有60種哺乳類,50多種魚類,90種鳥類。主要有旱獺、野驢、野馬、角鹿、戈壁熊、野駱駝、羚羊、野山羊、母盤羊、黑尾黃羊、麝、豹、海狸、水獺、貂、密鼠、鷲、鴻、鵜鶘、雪雞、野雞、皂雕、貓頭鷹、梟、啄木鳥。 (以上資料,截至於2012年)
行政區劃
蒙古國全國行政區劃劃分為首都烏蘭巴托和21個省,分別為後杭愛省、巴彥烏勒蓋省、巴彥洪格爾省、布爾干省、戈壁阿爾泰省、東戈壁省、東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愛省、南戈壁省、蘇赫巴托爾省、色楞格省、中央省、烏布蘇省、科布多省、庫蘇古爾省、肯特省、鄂爾渾省、達爾汗烏勒省和戈壁蘇木貝爾省。
國家象徵
國名
蒙古國,簡稱蒙古,蒙古語(Монгол Улс),國名釋義為永不熄滅的火。
國旗
蒙古國國旗呈長方形,長寬比例為2:1,是由兩塊紅色及一塊藍色作為背景,靠旗杆處的紅色部分有一個黃色的「索永布」,索永布中的火焰是「吉祥和興旺的種子」,三條火舌象徵了過去、當下與未來,而太陽和月亮是蒙古人民傳統的象徵物。火、日、月三者結合,表示國家的昌盛,中央的陰陽圖象徵了國家的和諧,下方的兩個三角形等同於箭,向下的三角形表示以武力捍衛家園,陰陽圖上下方的兩條長方形有堅持正義和忠實之意,左右兩方的長方形是一個的城牆,暗示了全民團結,比牆更加的堅固。另外,背景的紅色代表了進步與繁榮,「永恆的藍天」就以藍色來取代。
國徽
蒙古國徽啟用於1992年,為圓形,外環「萬字不到頭」的圖案,頂為三寶。中間為背負索永布的風馬 。下為青山、法輪、哈達和蓮座。
國歌
蒙古國歌,為Монгол Улсын Төрийн Дуулал《蒙古國國歌》。
人口
蒙古國人口為311.9萬人(2017年3月底),其中:男性158.5萬,女性153.3萬。蒙古國人口約320萬人(2019年1月)。
2015年1月24日,蒙古國迎來了第300萬名公民。
文化
飲食
蒙古國飲食文化受俄羅斯的影響,進餐廳前需在門前脫去外套以示禮貌,吃飯中不得大聲喧譁,男士需為女士拉椅子先行入席,菜品多西化。
習俗
蒙古人忌諱別人觸摸自己的頭部和帽子;向別人遞交東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與客人正式會面或共同進餐要衣着整潔,男士應着西裝打領帶,女士應化妝並佩戴首飾;送客人離開時,主人不必出門。
白月節
白月節(白節),蒙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爾,日期與中國藏曆年相同,節日習俗和漢族的春節相似,是蒙古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決定,白月為全民節日。
國慶節
國慶節為7月11日。1921年7月10日,蒙古人民黨在庫倫(今烏蘭巴托)成立君主立憲政府,後將7月11日定為國慶日。1922年起,蒙古定期在每年7月11日舉行全國性那達慕,成為國慶活動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1997年6月13日,蒙古國慶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蒙古國慶易名為 「國慶節-那達慕」。
外交
外交政策
蒙古國家大呼拉爾1994年通過的《蒙古國對外政策構想》規定,蒙古奉行開放、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強調「同俄羅斯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是蒙古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主張同中俄「均衡交往,發展廣泛的睦鄰合作」。同時重視發展同美日德等西方發達國家、亞太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的友好關係與合作。2011年,蒙古國家大呼拉爾通過新《對外政策構想》,將「開放、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拓展為「愛好和平、開放、獨立、多支點的外交政策」,強調對外政策的統一性和連續性。明確對外政策首要任務是發展同俄、中兩大鄰國友好關係,並將「第三鄰國」政策列入構想,發展同美、日、 歐盟、印度、韓國、土耳其等西方國家和聯盟的關係。
截至2012年3月,蒙古國已同164個國家建交。
同俄羅斯關係
1921年11月5日兩國建交。2008年1月,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總統波塔波夫訪蒙;2月,蒙武裝力量總參謀長陶高訪俄;2月,俄羅斯安全委員會代理秘書索博列夫訪蒙;3月,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總裁雅庫寧訪蒙;3月,俄羅斯杜馬外事委員會主席科薩切夫訪蒙;4月,蒙古總理巴雅爾訪俄;5月,蒙古總統恩赫巴亞爾對俄羅斯進行工作訪問;5月,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訪蒙;9月,蒙總理巴雅爾赴俄出席貝加爾經濟論壇;11月,「達爾汗1」蒙俄聯合軍演在蒙舉行;11月,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總裁雅庫寧訪蒙。
同中國關係
中蒙兩國於1949年10月16日建立交關係。1960年雙方簽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1962年簽訂《邊界條約》。
1990年中蒙雙方發表聯合公報,1994年修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並在此基礎上簽訂《中蒙友好合作關係條約》。1998年12月,巴嘎班迪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發表了闡明21世紀兩國關係發展方針的《中蒙聯合聲明》。1999年7月,江澤民主席對蒙古進行國事訪問。
相關視頻
1、蒙古國宣傳片
2、蒙古國的節日
參考來源
- ↑ 蒙古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蒙古國大使館官網,2019/01/11
- ↑ 蒙古 ,一帶一路網,2019-01-31
- ↑ GINI index (World Bank estimate) ,世界銀行官網,2019年12月
- ↑ 蒙古國加緊恢復傳統蒙文 有望與內蒙古語言相通 ,環球網,2015-01-11
- ↑ 揭秘蒙古民族的起源 ,鳳凰網,2014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