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古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蒙古莸(学名:Caryopteris mongholica Bunge):为马鞭草科莸属落叶小灌木。常自基部即分枝,嫩枝紫褐色,圆柱形,有毛,老枝毛渐脱落。叶片厚纸质,线状披针形或线状长圆形,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聚伞花序腋生,无苞片和小苞片,花萼钟状,花冠蓝紫色。蒴果椭圆状球形,无毛,果瓣具翅。花果期8-10月。

生长在海拔1100-1250米的干旱坡地,沙丘荒野及干旱碱质土壤上。分布于中国蒙古。是国家三级保护稀有种。

形态特征

落叶小灌木,常自基部即分枝,高0.3-0-1.5米;嫩枝紫褐色,圆柱形,有毛,老枝毛渐脱落。叶片厚纸质,线状披针形或线状长圆形,全缘,很少有稀齿,长0.8-4厘米,宽2-7毫米,表面深绿色,稍被细毛,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叶柄长约3毫米。[1]

聚伞花序腋生,无苞片和小苞片;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绒毛,深5裂,裂片阔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1.5毫米;花冠蓝紫色,长约1厘米,外面被短毛,5裂,下唇中裂片较长大,边缘流苏状,花冠管长约5毫米,管内喉部有细长柔毛;雄蕊4枚,几等长,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长圆形,无毛,柱头2裂。蒴果椭圆状球形,无毛,果瓣具翅。花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蒙古莸主要生长于海拔1100-1250米的草原、山地阳坡、河岸和沙丘等立地。在典型草原带的石质山地、石砾质坡地为较常见的伴生成分,也带入荒漠草原带和荒漠带的东部边缘,生长在沙地,干河床底部和山坡石缝间。

喜光,极耐旱、耐寒,萌蘖性强,耐沙埋,对土壤要求不严,其在疏松渗透性良好的沙壤土生长最佳。能够在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自然生长,冬季能耐-35℃低温,夏季能耐40℃高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蒙古(高原东部、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东阿拉善)。

繁殖方式

播种

5月中旬播种,种子为前一年10月采收的种子。播种前2-3天,将种子用温水喷洒翻动,促使种子充分吸收水分膨胀,以种子不黏手为宜。

播种方式:

  1. 起堰土播种。将3米的畦面一分为二,把表层土拉至中线,撒播种子,再把中间的土复位即可。
  2. 条播。条播前浇一次底水,隔一两天即可播种。播幅宽20厘米,间距20厘米,用铁锹铲一行播一行,以此类推。覆土厚度均为1.0-1.5厘米,浇水一次,播种量为1公斤/亩。

扦插

蒙古莸可采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4月中旬,截取刚萌动的一年生枝条20厘米,扦插深度15厘米,边采集插穗边扦插,成活率可达70%以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