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的图片

蚩,汉语二级字 ,读作chī,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是虫名;引申为丑陋、无知;作"蚩蚩"时,表示受到欺负或表示人的敦厚相。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蚩

拼音; chī

注音; ㄔ

部首; 虫

结构; 上下结构

字级; 二级字

平水韵; 四支 平声

总笔画; 10

异体字; ৈ�、৉�

统一码; 基本区 U+86A9

仓颉码; umli

郑码; ziai

笔顺号码; 5221251214

基本信息

"蚩"字甲骨文(图1-6)虽字形略异,但都是"虫"咬人"止"(趾)的形状。"虫"在古文字中是"蛇"的形状。"虫咬"即"蛇咬"。甲骨文(图7)加一"彳"字。"彳"是"行"的省文,表示在行走中被虫(蛇)咬。金文将甲骨文的一条"虫"变为两条,与小篆同将"趾"(止)形写作"㞢",即"之"字。因此成为《说文》所说的:"蚩,从虫,之声。"的形声字。

"蚩"的本义是虫名。《说文》:"蚩,虫也。"引申为丑陋、无知。汉赵壹《刺世疾邪赋》:"荣纳由于闪揄,孰知辨其蚩妍。"蚩蚩,引申受到欺负或表示人的敦厚相。《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通"嗤",笑。《后汉书·卓茂传》:"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蚩,虫也。从虫之声。

说文解字注 蚩,蚩虫也。

蚩字今补。此三字句。谓有虫名蚩也。叚借为氓之蚩蚩。毛传曰。蚩蚩、郭厚之儿。玉篇曰。痴也。此谓毛诗。又曰६�也。此谓叚蚩为࣢�也。

从虫。㞢声。

赤之切。一部。

康熙字典 《唐韵》赤之切。《韵会》充之切。ࠀ�音妛。虫名。《六书正讹》:凡无知者,皆以蚩名之。

又蚩尤,人名。《书·吕ࠛ�》:蚩尤惟始作乱。注: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又星名。《晋书·天文志》:蚩尤旗,类彗而后曲,象旗主所见之方下有兵。

又侮也。张衡《西京赋》:蚩眩边鄙。

又呆也。陆机《文赋》: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又蚩蚩,敦厚貌。《诗·卫风》:氓之蚩蚩。

又姓。《通志·氏族略》:蚩氏,蚩尤之后也。

又《集韵》敕豸切。音弛。虫伸行。《广韵》:从㞢。《六书正讹》:别作媸、嗤,非。

《集韵》同蚩。详蚩字注。蚩字右下从冫不从丶。[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