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血型是對血液分類的方法,通常是指紅細胞的分型,其依據是紅細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遺傳的抗原物質。抗原物質可以是蛋白質、糖類、糖蛋白或者糖脂。通常一些抗原來自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或密切連鎖的幾個基因的編碼產物,這些抗原就組成一個血型系統。在人類,目前已經發現並為國際輸血協會承認的血型系統有30種,其中又以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恆河猴因子)最為重要。血型系統對輸血具有重要意義,以不相容的血型輸血可能導致溶血反應的發生,造成溶血性貧血、腎衰竭、休克以致死亡。新生兒溶血症也和血型密切相關。
發現史及意義
人類最早認識的血型系統是ABO血型系統。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病理研究所的卡爾·蘭德施泰納發現,健康人的血清對不同人類個體的紅細胞有凝聚作用。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紅細胞成對混合,可以分為A、B、C(後改稱O)三個組。後來,他的學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發現了第四組,即AB組。
數年後,蘭德施泰納等人又發現了其他獨立的血型系統,如MNS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等。1930年,蘭德施泰納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1]。
幾十年來,新的血型系統不斷被報道,由1935年成立的國際輸血協會專門負責認定與命名工作。得到承認的30種人類血型系統包括超過600種抗原,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見。
血型的發現開創了免疫血液學、免疫遺傳學等新興學科,對臨床輸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血型系統也曾廣泛應用於法醫學以及親子鑑定中,但目前已經逐漸被更為精確的基因學方法所取代。
人類的血型系統
在30種人類血型系統中,最為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通常醫院中進行的血型檢查也只有這兩項指標,例如,一位血液是AB型同時是Rh陽性的人,其血型可以簡寫為AB+。
ABO血型系統
人類的血液內有以下的抗原、抗體,組成不同的血型:
- A型血的人紅細胞表面有A型抗原;他們的血清中會產生對抗B型抗原的抗體。一個血型為A型的人只可接受A型或O型的血液。
- B型血的人跟A型血的人相反,他們紅細胞表面有B型抗原;血清中會產生對抗A型抗原的抗體。血型為B型的人亦只可接受B型或O型的血液。
- AB型血的人的紅細胞表面同時有A型及B型抗原;他們的血清不會產生對抗A型或B型抗原的抗體。因此,若在受血前有將送血者血液中的抗體分離的話,AB型血的人是「全適受血者」。然而,他們只可捐血予同樣血型的人,例如,AB型的人只可以捐血給AB型的人。
- O型血的人紅細胞表面A或B型抗原都沒有。他們的血清對兩種抗原都會產生抗體。因此,若在受血前有將送血者血液中的抗體分離的話,O型血的人是「全適捐血者」。然而,他們只可接受來自同樣血型的血,例如,O型的人只能接受O型的血。
人類為何會對未接觸過的抗原產生抗體的原因未知。一般相信可能是與某些細菌的抗原跟A及B型的糖蛋白相似有關。
Rh血型系統
血液中另一主要特點是恆河猴因子,恆河猴因子(Rh血型系統)也被讀作Rh抗原、Rh因子[2],因與恆河猴紅細胞上的抗原相同得名,最初於1940年被發現。每個人的紅細胞上只可能有或沒有Rh因子,通常會與ABO結合起來,寫的時候放在ABO血型後面。當中O+型是最常見。
- Rh+,稱作「Rh陽性」或「Rh顯性」,表示人類紅細胞「有Rh因子」;
- Rh-,稱作「Rh陰性」或「Rh隱性」,表示人類紅細胞「沒有Rh因子」。
ABO血型中配合Rh因子是非常重要的,錯配(Rh+的血捐給Rh-的人)會導致溶血。不過Rh+的人接受Rh-的血是沒有問題的。
和ABO血型系統的抗體不同,rh血型系統的抗體比較小,可以透過胎盤屏障。當一名Rh- 的母親懷有一個Rh+的嬰兒,然後再懷有第二個Rh+的嬰兒,就可能出現Rh症(溶血病)。母親於第一次懷孕時產生對抗Rh+紅細胞的抗體。在第二次懷孕時抗體透過胎盤把第二個嬰兒的血液溶解,一般稱新生嬰兒溶血症。這反應不一定發生,但如果嬰兒有A或B抗原而母親沒有則機會較大。以往,Rh因子不配合會引起小產或母親死亡。以前多數會以輸血救治剛出生的嬰兒。現在一般會24小時內以抗Rh(+)的藥物注射醫治,最常見為Rhogam或Anti-D。每位Rh-的懷孕母親的嬰兒的血型都要找出,如果是Rh+的話,母親便要注射Anti-D。用意為在母體產生抗體前先將抗原消滅,使母體記憶性B細胞不致記憶並自行產生大量抗體。
視頻
血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除了獎勵頂尖的科學貢獻,諾貝爾基金也做面向大眾的科普項目 ,搜狐網,2017-10-02
- ↑ 血型有幾種,有來醫生,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