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鹪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褐头鹪莺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Prinia inornata 目/科/属 雀形/扇尾莺/鹪莺 迁徏状态 留鸟 普遍性 普遍 体长/体重 约11cm/6-9g |
别名:纯色鹪莺、芒当丢仔、布袋鸟,雌雄相似。虹膜浅褐色。嘴近黑色、嘴基粉肉色。脚粉肉色。
台湾特有亚种flavirostris
- 繁殖期成鸟:
- 体上大致为褐色。脸淡褐色,有乳白色眉线及不明显褐色过眼线。
- 体下灰白色,略有淡黄褐色。尾羽极长,有不明显的横条细纹。
- 雄鸟嘴几近全黑,仅嘴基有些许肉色。雌鸟的下嘴基粉肉色过半。
- 非繁殖期雄鸟及雌鸟的嘴色会整体变浅,腹面黄褐色变浓,尾羽又增长。
- 亚成鸟:羽色较淡,尾羽较短,脸较白,嘴偏黄褐色。
栖地&习性
低海拔草地和林地,丘陵或山区边缘。从盐沼到芦苇丛,竹丛,农耕地等各种情况下的草皮草原。常见于散生高茎植物之荒地。
单独或小群跳跃于芦苇丛,灌木丛,农耕地等。停栖时常翘起尾羽,上下摆动。飞起时会摆动尾羽,发出拍击双翅的声音。
主要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包括蚱蜢(直翅目),飞蛾和毛毛虫(鳞翅目),蚂蚁为食。
繁殖
在印度,主要在N的6月至10月季风和S的3月至7月。斯里兰卡,三月至四月和九月至十一月在山上。巢以芒草叶及穗为材料,筑于隐密长茎草丛,灌木丛。[1]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在其大部分范围内在当地都很普遍。
鸣声
发出单调“滴哩、滴哩”、“滴、滴、滴”声。鸣叫时,身体会随节奏上下抖动。
外观相似性
灰头鹪莺头、颈深灰色,眉线较短且白,腹也较黄色。
分布
亚种及分布
- P. i. terricolor (A. O. Hume, 1874) – 阿富汗东端(贾拉拉巴德)和W巴基斯坦(Khyber Pakhtunkhwa ,Baluchistan)E越过印度西北部到尼泊尔西南部。
- P. i. inornata Sykes, 1832 – 印度C&SE(来自Gangetic Plain的S)。
- P. i. franklinii Blyth, 1844 – 印度西南部(S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W泰米尔纳德邦)。
- P. i. insularis (Legge, 1879) – 斯里兰卡。
- P. i. fusca Hodgson, 1845 – 尼泊尔低地E至不丹,孟加拉国,印度东北(E至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那加兰邦和曼尼普尔邦)和西南缅甸。
- P. i. blanfordi (Walden, 1875) – NC&E缅甸,泰国西北部和S中国(云南西部)。
- P. i. extensicauda (Swinhoe, 1860) – 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西北地区,四川西至江西和浙江,也包括海南)南北老挝和越南北部(东京)。
- P. i. flavirostris (Swinhoe, 1863) – 台湾。
- P. i. herberti E. C. S. Baker, 1918 – 缅甸S(Tenasserim),泰国C&E,柬埔寨,老挝C&S和越南C&S。
- P. i. blythi (Bonaparte, 1850) – 爪哇。[2]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plain prinia,hbw.com
- ↑ plain prinia,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