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濱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伯利亞濱藜 |
中文名:西伯利亞濱藜 學 名:Atriplex sibirica L.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中央種子目 科:藜科 亞 科:環胚亞科 族:濱藜族 屬:濱藜屬 種:西伯利亞濱藜 命名者及年代:L.,1763 |
西伯利亞濱藜(學名:Atriplex sibirica L.)是藜科,濱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部、陝西北部、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北部至新疆。生於鹽鹼荒漠、湖邊、渠沿、河岸及固定沙丘等處。 西伯利亞濱藜牧草,羊和駱駝喜食,也可採集作豬飼料。西伯利亞濱藜果實可入中藥,有清肝明目、祛風消腫的功效果。 [1]
西伯利亞濱藜形態特徵
西伯利亞濱藜,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莖通常自基部分枝;枝外傾或斜伸,鈍四棱形,無色條,有粉。葉片卵狀三角形至菱狀卵形,長3-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微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疏鋸齒,近基部的1對齒較大而呈裂片狀,或僅有1對淺裂片而其餘部分全緣,上面灰綠色,無粉或稍有粉,下面灰白色,有密粉;葉柄長3-6毫米。
團傘花序腋生;雄花花被5深裂,裂片寬卵形至卵形;雄蕊5,花絲扁平,基部連合,花葯寬卵形至短矩圓形,長約0.4毫米;雌花的苞片連合成筒狀,僅頂緣分離,果時臌脹,略呈倒卵形,長5-6毫米(包括柄),寬約4毫米,木質化,表面具多數不規則的棘狀突起,頂緣薄,牙齒狀,基部楔形。胞果扁平,卵形或近圓形;果皮膜質, 白色,與種子貼伏。種子直立,紅褐色或黃褐色,直徑2-2.5毫米。花期6-7月,果期8-9月。
西伯利亞濱藜生長環境
西伯利亞濱藜 生於鹼性草地及草甸子。西伯利亞濱藜為一年生鹽生一中生草本植物。在中國西北,5月萌發,7–8月為開花期,8–9月結實。多生長在中國溫帶、暖溫帶、海濱濕潤地區,向西到草原區及荒漠區低平部位的鹼化、鹽化土壤上,由荒漠草原帶愈向西,其分布逐漸增多。
習見於河谷沖積平原,湖濱平原,丘陵間低洼地。一般為芨芨草、鹽牛草甸星星草;鹽生草甸或鹽爪爪、小果白刺、唐古特白刺;鹽濕荒漠;鹽化的沙地植被,珍珠柴草原化荒漠中的常見伴生植物。也是干荒漠鹽漬低地常出現的一年生鹽生植物層片的組成成分。與西伯利亞濱藜同時存在的鹽生植物有角果鹼蓬、灰級鹼蓬、中亞濱藜等。
也可以在局部鹽化沙土或鹽土上形成不大的單優種群落。並時常聚生於鹽鹼化的灌溉農田田埂,渠邊,撂荒地和村落,畜舍附近,是農區、半農牧區習見的農田雜草。西伯利亞濱藜的元素成分含量具有灰分較高和氯≥鈉>氮>鉀>鈣(S)型。
西伯利亞濱藜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部、陝西北部、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北部至新疆。蒙古、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也有分布。
西伯利亞濱藜繁殖方法
西伯利亞濱藜 種子預處理:西伯利亞濱藜植物果實為翅果,種翅和種皮堅硬,難以吸水、透氣,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力。在播種前必須採取人工或機械措施去除種翅,破壞種皮,增強吸水、透氣能力,以利於種子吸脹和發芽。
催芽處理:種子含有皂角苷,抑制種子萌發,可水選除去空粒、不飽滿種子,再用高錳酸鉀1000-5000倍液浸泡2小時,然後用清水沖洗,置沙床催芽,溫度保持在18-22℃,濕度保持在60左右;或用40℃的溫水浸泡1-24小時,去除種子中的皂角苷,以提高種子的發芽力。
播種:一般在溫度較低時種子發芽良好。在中國甘肅省武威市民勤最佳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或5月上旬,此時氣溫開始回升,適合西伯利亞濱藜植物種子萌發。栽培土壤為砂壤土,具有濕度較大、熱容量小、透氣性強、升溫迅速的特徵。播前應先澆透水,等土壤水分適合播種時施足底肥,深翻土壤,使土壤與底肥混合均勻。採用開溝條播方式,覆沙厚度為1厘米,用薄膜覆蓋,並使薄膜與苗床之間保留一定的空間,以免出苗後發生燙傷。
西伯利亞濱藜栽培技術
幼苗正常出土時間為播種後6-20天,如溫度適宜可在12-30天出齊。出苗後期每天觀察出苗及生長狀況,如幼苗生長迅速,要及時揭去薄膜,防止燙傷;如溫度較高,幼苗容易發生猝倒病、立枯病,可適當遮蔭或噴水。齊苗後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並及時除草、鬆土、防蟲。根據苗木生長狀況,可適當增施化肥。
西伯利亞濱藜主要價值
西伯利亞濱藜為中、下等飼用植物。青綠時適口性不高,秋季經霜後至漸干,羊、牛樂食。駱駝樂食至喜食,尤其愛吃結在枝上或散落地上的小果實。馬一般不吃。幼嫩時可餵豬。蒙古有報道,青綠時能引起駱駝肚脹,嚴重時可致命。該種植物在灌溉農區,半農牧區於夏秋能長成大叢,打貯乾草比校容易,可做家畜冬春或荒年救荒飼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