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羅樹蛙
諸羅樹蛙為兩棲類樹蛙科動物,[1]體型中等, 雄蛙體長42~44mm,雌蛙體長62mm左右,吻鈍尖,眶間微突,瞳孔橫置,黑色,舌略長,有關節下瘤,皮膚略粗糙,腹面灰白色,指、趾蹼為桃紅色,體背麵皮膚上有痣粒,沿前臂和跗部的後外側各有一條窄而光滑的棱狀膚褶,肛上方有一條窄膚褶。諸羅樹蛙常見於海拔50m左右的農業區,成蛙以捕食蠅類如綠頭蒼蠅為生,主要分布於台灣嘉義、雲林、台南。諸羅樹蛙繁殖季節為4月中旬到8月下旬。
目錄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42~44mm,雌蛙體長62mm左右,體型中等,頭寬等於或略小於頭長。吻鈍尖,吻棱明顯,鼻孔小而略突起,頰部向外傾斜,頰面凹陷。眼間距大於上眼瞼寬,眶間微突,瞳孔橫置,黑色,鼓膜近圓形,約為眼徑之半,顳褶細,由眼後斜達前肢基部上方,舌略長,後端有缺刻,內鼻孔小而圓,犁骨齒兩列,左右接近,單咽下外聲囊及成對的長裂形聲囊孔,前臂粗壯,手長約為體長的29%,有關節下瘤,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婚墊,後肢適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指、趾端具吸盤和邊緣溝,背面可見「Y」形跡。指式:3>4>2>1,指間幾近半蹼,趾間具1/2~2/3蹼,關節下瘤低而圓,內跖突卵圓形,無外跖突,皮膚略粗糙,體和股的背、腹面均有痣粒,肛部和股後有小疣,肛上方有一窄膚褶,前臂外側至第四指外側及跗部外側各有一條窄的棱狀膚褶,體和四肢背面深綠色、黃綠色、綠色至近黃色。上唇白色,下唇和咽喉部邊緣呈銀灰色或白色,體側有一條白色線紋,該線紋下方為深紫色,前臂至第四指外緣的膚棱白色,其下方有黑線紋,第一、二指和趾的背、腹面為桃紅色,股部前、後為深桃紅色,有的股部後面有橫紋,在肛後尤為明顯,體和四肢腹面灰白色或白色,有卵粒黃白色,卵徑2.5mm左右。
蝌蚪,第36期蝌蚪,全長38mm,頭體長13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92%;頭體扁平,背面觀呈橢圓形;吻端圓;尾末端鈍尖;體背和尾肌深褐色或灰褐色,腹面黃白色,尾鰭透明。唇齒式為I:3+3/1+1:Ⅱ;兩口角及下唇緣有一排乳突,下唇中央缺乳突1~3個;口角處有副突;角質頜中等。
生態習性
地理分布
台灣嘉義、雲林、台南。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4月中旬,5月,6月,7月,8月下旬。 繁殖時,雌蛙受雄蛙鳴聲吸引而主動接近雄蛙,雌蛙對形成配對的雄蛙具有選擇性。配對形成後由雌蛙背負雄蛙到地面找尋產卵點,產卵所需時間平均為92.6±21.1分鐘,配對形成至產卵結束所需時間平均為501±59.9分鐘,雌蛙背負雄蛙移動距離平均為1032±851.4公分。卵泡內卵粒數平均為386±97.1顆。雄蛙可多次交配,配對系統屬於典型群集展示的一夫多妻制。雄蛙的交配成功與其在實驗樣區累積停留天數和捕捉次數有顯著相關,形成配對的雌雄蛙間具有體型相配情形。
研究與保育
諸羅樹蛙所面臨的危機包含:棲地碎裂化、棲地污染、開發造成棲地破壞、耕作型態改變、氣候變遷影響等。其中農作型態改變,對諸羅樹蛙棲地品質影響極大,且近年筍農年齡老化、竹筍產地價格不振,竹林改種情形嚴重,諸羅樹蛙面臨的危機與日俱增。「嘉義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以友善農耕方式契作,搭配生態調查與棲地環境改善工作,保育珍貴棲地,進而達到「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