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谢维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维和
[ 原图链接] 来自360搜索
谢维和
出生 1954年5月
江西上饶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知名作品 当代青年社会学、走向明天的基础教育

谢维和[1] 汉族,1954年5月生,江西上饶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教育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2014年5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2018年1月21日,获评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人物履历

1968年10月--1971年2月,江西武平县石门公社插队,

1971年2月--1972年10月,江西武宁县水泥厂工作,

1972年10月--1978年9月,江西化纤厂工人。

1978年9月--1982年7月,厦门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5年7月,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和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7月--1986年1月,江西大学法律系任教。

1986年1月--198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9年1月--1992年2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和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工作,任副系主任和研究所负责人。

1992年3月--2002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历任校长助理、副校长。

2002年4月--2004年3月,首都师范大学工作,任党委书记。

2004年3月--2015年9月,清华大学工作,历任校长助理兼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党委常委[2]

担任职务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社会兼职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与就业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副组长、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高等教育学科评审组组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OECD《教育政策分析》译丛主编、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3]。 。

任免信息

2015年9月,谢维和同志不再担任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常委职务;谢维和不再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4]

主要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等。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以及世界银行等各种研究项目1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本,翻译学术著作若干本,以及研究报告若干篇。多次参与教育部组织的重要政策法规的研讨和制定、参与专业、学科的调整与规划工作[5]

视频

清华教授谢维和,不断跳槽的人很难成为尖端人才

译作

《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荷)范坡伊森(Van Peurson,C.A.)著;刘东,谢维和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5

《马克斯·韦伯》 (英)帕金著;刘东,谢维和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麦克·F.D·扬主编;谢维和, 朱旭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未来的课程》麦克·扬著;谢维和, 王晓阳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政策分析.2001》,教育科学出版社,谢维和等译,2003年12月

著作

《当代青年社会学》,谢维和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走向明天的基础教育》,谢维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谢维和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从分配到择业》,谢维和、王洪才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影响教育中长期发展的三个问题》,谢维和,《中国教育报》,2003/07/12。

《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改革》,谢维和,《中国教育报》,2002/03/02。

《公共利益: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坐标--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谈公共性视角的基础教育》,《中国教育报》,2004/4/17。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其主要取向》,谢维和,《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2003。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2006.(5)。

《构建教育经费新的制度平台--兼谈高等学校本科招生并轨改革的启示》,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2006/1。 《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07月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2004年的实证研究》谢维和、文雯、李乐夫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教育政策分析(2002)》/OECD教育政策分析译丛。范文曜,谢维和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03月

《试论费希特的自我能动思想》,厦门大学,1985

《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视频

清华教授谢维和:越聪明的人欲望越大?心无法放在当下

论文

《变形的教育符号--从"三好学生"的讨论说起,《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 第3期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中的结构问题,《高教探索》2008年 第6期

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政策含义,《教育研究》2008年 第6期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合理性及其反差,《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 第11期

大学的公共性面临新挑战,《教师博览》2008年 第4期

素质教育的两种取向及其选择,《教育情报参考》2007年 第5期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层次结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 第9期

还假期独立的价值和功能,《上海教育》2006年 第08A期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政策数量变化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 第3期

荣辱观与养成教育,《教育研究》2006年 第4期教育公平与教育差别--兼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人民教育》2006年 第6期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 第5期

青少年学生的发展类型与识别的有关理论综述,《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 第3期

素质教育的两种取向及其选择, 《中国教师》2006年 第1期

构建教育经费新的制度平台--兼谈高等学校本科招生并轨改革的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 第1期

实践教育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 第1期

高校课程的变化与特点,《教育研究》2005年 第2期

变"学历教育"为"资格教育",《内蒙古教育》2005年 第2期

分层、标准化与证书--高等教育内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 第8期

我看《教育研究》--为《教育研究》杂志创刊25周年而作:《教育研究》倡导学术交流与争鸣,《教育研究》2004年 第4期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改革,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 第2期影响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几个问题,《决策与信息》2004年 第2期

对口与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关系模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 第4期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评《区域大学的使命》的区域高校发展观,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第4期

现代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家》2003年 第10期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两难,《农村工作通讯》2003年 第11期

中国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年 第10期

综合课程建设与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教育研究》2003年 第8期

战略性大学与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定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 第3期

论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重目标,《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 第8期

深化改革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教育与职业》2003年 第9期

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 第2期

教育要先导 研究应先行,《教育研究》2003年 第1期

优质教育资源的涵义,《教师之友》2002年 第12期

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研究》2002年 第7期

论优质教育资源的涵义与建设,《人民教育》2002年 第11期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变学历教育为资源资格教育,《新疆教育》2002年 第7期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 第10期

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 《教育人事》2002年 第4期

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 第1期

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中国考试:下半月》2001年 第8期

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教育研究》2001年 第11期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其主要取向,《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 第6期

信息社会与"新教育"(笔谈):"新教育"的社会基础和特点,《教育研究》2001年 第1期

政策分析与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 第6期

通过发展民族教育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开发,《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 第2期

重要的是减轻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教育研究》2000年 第4期

办网络教育需要新的人才观教学观管理观,《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 第12期

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教育研究》2000年 第6期

论教育科学的普及,《教育研究》1999/04

北京市城镇普通初中校办学条件现状调查,《教育科学研究 1998/06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中国高等教育》1998/11

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青年研究》1998/02

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教育研究》1998/11

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北京教育》1998/Z1论高等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化解难点:加强流动人口及移民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 第6期

关于建立高教体制微观基础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 1997/03

关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 1997/02

简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学校的责任,《教育研究》1997/05

关于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描述,《中国青年研究》1996/03

德育:从人本身出发,《江西教育科研》1996/05

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1996/01

我国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的走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的理论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05

论教育与社会的资源交换,《语文教学通讯》1995/02论青年社会学的学科特征,《青年研究》1995/08

素质、发展与教育,《教育研究》1995/12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教育研究》1995/10

论现代青年的分化,《中国青年研究》1994/Z1

错位与换位--市场经济中青年教育的难题与对策,《青年研究》1994/01

论教育与社会的资源交换,《教育研究》1994/12

论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6

视频

清华教授谢维和:当下大学生遇到的最大麻烦是什么?

获得荣誉

2018年1月21日,获评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6]。。


2007-5-3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于毅撰稿)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是集学术研究,政策参与和政策实践于一身的教授。5月1日下午2:30,他来到研究生活动中心,以自己在北师大、首师大和清华大学的管理经历从三个方面,即一流大学的办学方向、大学的定位以及大学的发展规律一一讲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如大学管理、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质量等重要问题做了务实地解答。我院沈红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视频

经典课堂 | 谢维和:大学之道拾遗

办学方向

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意识形态问题,而且是学术问题。谢教授说:"人变好还是变坏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教育如何使人转变不好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从三个主要方面谈办一流大学的方向问题。

公共性 首先,大学的政治方向和公共性。谢教授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培养人才要受国家计划调控,国家和大学的培养人才目标具有一致性。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有自己的独立性,有其独立利益,如何协调大学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履行公共职能,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公共职能 过分强调公共意识和责任感对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是否有意义呢?他谈到自己曾陪同中国教育代表团参观剑桥大学,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学院正在举行毕业典礼,颁发学位的老师这样告诉学生:"今天我授予你学位,不是因为你出色的学业成绩,而是人格。"谢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对学生最有用?我想学生选择岗位和需求能和国家的需要具有一致性时,他将来的发展才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服务方向 其次,大学的服务方向。大学如何具体实施才能降公共性和服务性具体落实到点上去。这牵扯到两个矛盾,一是任何大学都追求两种取向,即追求科研的矛盾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矛盾;另一个是全球性和地方性矛盾,即全球化思维和立足于服务地方的矛盾。

另外,大学办学的层次和平是什么关系?他指出,办学层次低的大学也能办出高水平的大学,分清这两个概念对明确大学办学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大学的学科方向。他谈到高等教育曾刮起过一阵风,即宽口径招生。然而,学校如何保持学科和专业特色,怎样选择学科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保持清醒的态度。

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单科性大学仍有较强的优势。他笑着说:"过去我们总说'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我们应该改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华中科技大学就从重点发展工科优势,形成战略性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样的学科发展为我们在选择学科发展时换了一种思路。"

视频

人文清华十三 谢维和:大学之道拾遗 现场版

发展规律

大学的定位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谢维和教授指出大学应该有三个定位:

首先,大学的基本定位,即要在地方事务经济文化发展规划中定位自己。

他谈到首师大曾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学科发展不足,学校作出立足地方发展作出决策,将教育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发展。其次,大学在同类院校中要选择定位。再次,大学在各种职能中要有明确定位。在大学的众多职能中,人才培养作为要作为其最基本职能。此外,大学中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大学内部资源的配置方式。

谢教授特别指出,这三个定位要结合起来不能有所偏颇。在三个定位中要注意三个要素,一是空间上的规定性,这一点作为学位定位落实下来很重要;二是对象,大学管理者要明确落实定位对象,新兴工业的发展,如能源、材料等,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是产品服务,如学科和专业提供什么样的课程需要慎重考虑。

此外,大学定位中要将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两种约束机制结合在一起。

大学有其自身的内部和外部发展规律。大学发展要遵循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四者的协调发展,这一点要作为大学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思路。

规模 一个学校到底需要多大的规模?这涉及到规模问题。质量问题是核心,大学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满足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问题,他说:"一个学校的发展,某个学科专业的落后不要紧,但要防止出现结构性学科专业失调。效益问题,如人才培养的效益等等。

合理回报 在最后的交流互动环节,我院一名博士问谢教授如何看到民办高校是否允许得到合理回报。他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中国的民办高校与国外的民办高校的性质不同。国外民办高校是捐资型,而我国则是投资型,因而在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问题上不能单纯套用国外的发展模式。

视频

清华教授谢维和:“下乡”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代价挺大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