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豫东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豫东调,系以商丘为中心的一个豫剧支派,同山东梆子(高调梆子)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剧目基本相同,唱法多由大本腔(真嗓)改以二本腔(假嗓)为主。又称"下路调"或"东路调"。

流行区域

原是以商丘为中心,滥觞于虞(城)、夏(邑)、 太(康)、柘(城)、鹿(邑)、睢(州)、宁(陵)(俗称"外八处")等 地的一种唱法。是豫剧流布地域最广的一个唱派。

唱腔特征

因在其发展史上流行区区域接近鲁西南,受山东梆子的影响, 其主要特征是以5672 ·3·为腔体的骨干音,亦称"上五音";以562·765245为旋律线,主音落 5。"二本腔"(假嗓)演唱。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 拔、昂奋,原以本嗓"带喊儿"唱出,或称"腔儿","河南讴"之名实由此 出。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渐与豫西调交融,而互相吸收。至八十年代便基本 被以演员为中心的唱腔风格流派所代替了,如"马(金凤)派""唐(玉成)门"等。[1]

形成渊源

关于豫东调的形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开封附近的祥符调传入演变而成, 乾隆年间,住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戏艺人蒋扎子,开科授徒。数十年间,蒋门班培训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道光年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发展。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

但是上述说法得不到证据的支持,开封附近蒋门何时传入商丘一带,没有文字可考。从朱仙镇《重修明皇宫记》上所记载的清同治年间的70多个班社中,竟然没有一个是商丘地区--豫东调的戏班,不知其中的情由何在?[2]

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境内的梆子在乾隆年间流入商丘,受当地民风俗,语言及乡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南高调"--豫剧豫东调。从艺术特点上来说,所有的豫剧流派中,只有豫东调和山东梆子最为接近,剧目多相同,早期也是--红脸和黑脸戏为主。从产生年代上说,山东境内的高调梆子科班最早的高调老班"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创办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清代组建巨野大姚班,成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从地理位置和语言风俗上来讲,商丘一代和鲁西南地区近似度要大于开封地区,山东境内的高调梆子的流入商丘也是很合情合理的。著名的山东梆子科班大兴班、定陶东三义堂及曹县的三义堂班曾在商丘地区演唱多年,在此培养了大量的豫东调演员,豫东调较为有名的演员孙照登、苗喜臣、黄儒秀、赵义庭均为山东籍,且为山东梆科班出身,山东鲁西南境内的高调梆子的流入商丘也是很合情合理的。至于和祥符调的融合,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历史发展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商丘市(原朱集)曾先后建立了杨家戏院大舞台新华舞台丹风舞台大众剧场光复舞台双凤舞台等戏剧演出场所,虽然大都比较简陋,但却为豫东调戏班进入城市演出提供了条件,不少豫东调戏班和演员都曾在这些剧场演唱过。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樊粹庭组建狮吼剧团,以陈素真、赵义庭等为首的一大批祥符调、豫东调演员,为支援抗日前线募捐演出。1938年日寇侵入商丘后,有的舞台被日军烧毁

1940年,商丘县有个叫李文彪的人成立了一个大戏班,从开封请来了著名演员吴碧波李秀玲侯秀真等,这些演员擅长豫西调与祥符调,与擅长豫东调的演员一起演出,互相取长补短,使豫东调吸收了新的营养,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上增加了表现力,并增补了豫东调原来缺少的音乐形象。从此,豫西调、祥符调和豫东调的结合使原来的豫东调大为丰富,同时也打破了原来"男扮女"的旧模式,女演员陆陆续续地多起来,使艺术表演更加逼真。从这时起,女角色被称为"坤角"。在演出实践中,道情、二夹弦、曲剧、琴书等等一些戏曲唱腔的精华也逐渐被吸收,丰富了豫东调的色彩。"革命样板戏"出现以后,京剧的一些唱腔也开始在豫东调中出现。豫东调与"他山之石"的有机结合使其有了极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豫东调,甚至许多传统古装戏里面的豫东调,已不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豫东调。它不仅融汇了豫剧其他流派的唱腔,而且在唱腔和伴奏乐器上、甚至演唱方法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女演员的唱腔,有的甚至还运用了现代的、新的发声方法。虽然这种改革与融合使豫剧音乐艺术得到了提高和进一步发展,拥有了一大批豫剧爱好者,传播的地区更加广泛,但同时也丢弃了传统豫东调中的一些原始的艺术精髓。如何在促进豫剧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其板桥茅屋的真实形态,这也是多年来豫剧界的老前辈、老艺术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早期科班

府八班

归德府八班衙役所组建的戏班,人称"府八班",早期知名演员有金豆豆、陈银、周益簪、汪文俊、姜德惠、任德等。清末至民国期间红脸(老生)李五(李存厚)、刘娃(刘芝兰),旦角巩宝、桑殿杰,丑角曹献章等,都著称于豫东。刘芝兰首演《刘墉下南京》(《刘公案》)一剧,生动形象,轰动一时,广为传颂。巩宝、桑殿杰在旦角唱腔上进行革新,首创【二八连板】、【流水连板】等新唱腔,使豫东调更加丰富多彩。常演剧目:《反长安》、《义烈配》、《翠屏山》、《海潮珠》、《寇准背靴》、《秦琼叫门》、《将相和》、《逍遥津》、《过五关》、《古城会》、《铡美案》、《铡赵王》、《刘公案》、《白玉杯》、《凤仪亭》、《访白袍》等。

夏邑三班

夏邑县衙役组建的豫东调戏班,以阵容强大、行当齐全闻名于豫东、鲁西南、淮北一带。清代知名演员有杨道、王神、陈万胜、张建才(张福生)等。其中张建才为红脸(老生)演员,嗓音清亮,表演大方传神,人称"戏状元"。红脸孙照登、唐玉成等拜师门下学艺,成为豫东调的著名红脸。清末至民国期间主要演员有生角演员郭阳、陈希龄(老婆生)、孙照登、陈孝思(艺名新妮),旦角演员有刘群(刘希同)、段玉兰(艺名花公鸡)、苗喜臣(艺名苗娃)、徐振奎(艺名面客)、段景昆(艺名先海),花脸有大员、李金贵、张允中(艺名毛允)、李振乾、刘汉熙等。常演剧目:《闯幽州》、《过五关》、《单刀会》、《宇宙锋》、《卖苗郎》、《泗水王》、《桃花庵》等,深受观众好评,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老婆的生,苗娃的旦,孙门的红脸响八县"的民谣。永城龙虎班原是县城"水龙吉庆会"(救火会)的玩会班,后发展为豫东调职业戏班,知名演员有张作林(绰号张二歪)、程恒礼(绰号假丁气)、周扶、李瑞卿(绰号假苗娃)等,在豫东也有一定影响。

虞城刘家班

成立于清光绪年间,著名演员有唐玉成、王彦(燕)山、拌草棍、王福德等,后又有朱勤堂、丁福祥及女演员郭翠琴、刘艳芳等先后搭班。演出的主要剧目:《回西岐》、《地塘板》、《串龙珠》、《白玉杯》、《让成都》等,深受观众欢迎。特别是红脸(老生)唐玉成,用本嗓演唱,苍劲浑厚,又善用偷字、闪板、加衬、叠句等,说唱巧妙结合,悲愤壮烈之情绪浸入肺腑,被誉为"红脸王"。

永城县衙六班

系清光绪年间组建的一个较有影响的豫东调戏班。知名演员先后有生行演员丁允芝、王殿卿、杨东来,旦行万人迷、刘随、高子俊、盖两江、王成、韩风仙,花脸一声雷(广建)、刘克金、孙迎科等,演出主要剧目:《洪昌府》、《破天门》、《卧龙奔丧》、《老河东》、《送女》等剧。1938年日寇入侵后散班。

柘城县大公议班

成立于清光绪年间,为县衙班头所组建,当地群众亦称为"五班"。早期知名演员有生行张尚、金玉、王虎,净行郭林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男演员先后有杨娃、李良富、王玉龙、刘群、李同新、唐玉成、黄儒秀、葛家彬、武志安,女演员先后有"大脚芳"、花桂荣、王桂荣、刘玉梅、杨秀荣、陈素花等搭班演出。该班曾一度有"五杆旗"之称:大花旗花桂荣,大红旗唐玉成,杏黄旗黄儒秀,雪白旗刘玉梅,小蓝旗陈素花。常演剧目:《鼎盛春秋》(《伍子胥》)、《反五关》、《秦雪梅》、《困荥阳》等,曾在豫东称雄一时,为观众所称道。

十四科

也是清光绪年间组建的。这个科班因为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民国17年(1928年),共办了14期演员培训班,后人便都习称为"十四科"。在四十多年间,培养了大批豫东调演员,出科后有的到"老八班"、"府八班"等班社搭班演出,还有不少演员到山东、江苏、安徽的豫剧班社演出。如知名演员巩(宫)宝先海月喜银锁翠明翠彬等,都曾先后在"十四科"学艺。民国初年宁陵同乐班,也曾著称一时,至今还有"飞罗面的旦,德惠的生,二头的红脸盖东京,另有一个西北风"的民谣在民间传诵。

在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期间,除上述一些戏班仍有演唱活动外,新的豫东调班社如雨后春笋,遍及豫东大地,著名者如,夏邑程家班,宁陵火神爷戏班,民权县城北关集戏班,虞城的张家班、周家班、公议班,柘城的小公议班,永城的窦家班,商丘的李文彪戏班等等,有的演唱活动时间较短,有的到解放战争时解散。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班社的大部分演员在当地参加了人民政府组建的戏剧团体。

人物写真

代表人物

目前有文字可考的早期传统豫东调的主要代表有道光、同治年间的名旦李金昌、名红脸李金姹郭大兴,明黑脸段德福。民国初年名红脸唐玉成(红脸王)、李存伍(羊羔子红脸)。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赵义庭、马金凤。

红脸--唐玉成

唐玉成,豫剧"红脸王",豫剧著名红脸泰斗。创立豫剧"唐门"流派艺术,对豫东红脸行当乃至花脸、武生均产生极大影响,后起之秀刘忠河亦受其唱腔启发,得以发展。当今豫东八大红脸王均系其门下传人,对豫剧唐门红脸流派的传播和继承有极大作用。其代表剧目:《刘公案》、《困荥阳》、《回西岐》、《刀劈三关》、《反五关》、《地塘板》、《卧龙奔丧》、《辕门斩子》、《碰碑》、《探山》、《斩黄袍》、《扒墓》、《临潼山》、《晋阳宫》、《反阳河》、《串龙珠》、《玉河关》、《白塔寺》、《困龙床》。

武生--黄儒秀

黄儒秀,豫剧"生中之冠",豫剧著名小生、武生泰斗。创立豫剧"黄派"流派艺术,对豫剧小生、武生均产生极大影响,与刘(法印)派、王(素君)派并列豫剧三大小生流派。其代表剧目:《反昭关》、《武昭关》、《长坂坡》、《截江救斗》、《黄鹤楼》、《提寇》、《狮子楼》、《拜将台》。

小生--赵义庭

其将山东梆子和传统豫东调融合在一起,独辟蹊径,自成一派。他专攻小生戏,唱做并举、文武兼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老百姓中就流传着"拆了房,卖了砖,要看赵义庭的《南阳关》"的谚语。他的"二本腔" 音色清脆、圆润、柔韧、行腔慷慨、激越。赵义庭早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就把《南阳关》这个拿手好戏灌成了唱片,也是豫剧小生灌制唱片的第一人,他是豫剧界杰出的名生代表。其代表剧目:《南阳关》、《八郎探母》、《提寇准》、《黄鹤楼》、《奇双会》、《白蛇传》、《伍子胥》、《白水滩》、《凤仪亭》、《凌云志》、《女贞花》。

花脸--李斯忠

李斯忠,豫剧"黑脸王",豫剧著名净行泰斗。创立豫剧"李派"流派艺术,对豫东净行行当均产生极大影响。当今多位花脸名家均系其门下传人,对豫剧李派花脸流派的传播和继承有极大作用。其代表剧目:铜锤系有《包龙图坐监》、《包青天》、《下陈州》、《二进宫》、《十大告》、《铡赵王》、《陈平打朝》、《乌盆记》、《九头案》;架子系有《白玉杯》等。

旦行--马金凤

中国当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虽然解放以后她一直在豫西地区演出,被称为"洛阳牡丹"。但她最早学习、主攻的却是豫东调,同时吸收了大量的山东梆子唱腔加以融合。她的演唱,行腔冼练、轻盈明快、俏丽活泼、字多腔少、韵味纯正。其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反西唐》、《金锁记》、《花打朝》、《杨八姐游春》、《五世请缨》。

代表剧目

老生传统剧目:《摘缨会》、《文昭关》、 《刺王僚》 、《豫让桥》、《赠绨袍》、《桑园会》、《蝴蝶梦》、《敲骨术金》、《鞭打芦花》、《盟中义》、 《渭水河》、《伐子都》 、《大劈棺》、《临潼会》、《湘江会》、《刺庆忌》、《海潮珠》、《哭秦庭》、《刺秦庭》 、《六国封相》 、 《鸿门宴》、《追韩信》、《马陵道》、《失音断琴》、《大郑宫》 、《上天台》、《淮河营》、《曹献剑》、《盗金冠》 、《玉虎坠》 、《劈寒犀》 、《取洛阳》、《两合关》、《万里侯》 (全本《班超》)、《磐河战》、《舌战群儒》 、《让徐州》、《取桂阳》、《芦花荡》、《过巴州》 、《古城会》、《捉潘璋》、《水淹七军》 、《哭灵牌》 、《过五关》 、《八阵图》、《骂王朗》、《铁笼山》、《华容道》 、《渡阴平》 、《单刀会》 、《哭祖庙》、《战长沙》 、《遇马超》、《水淹下邳》、《汉阳院》、《战北原》、《战马超》、《困土山》、《战渭南》 、《战宛城》、《反西凉》、《借赵云》、《金雁桥》、《斩马谡》 、《空城计》、《失街亭》、《姜维推碑》 、《灞陵桥》 、《红逼宫》、《击鼓骂曹》、《胭粉计》 、《七擒孟获》 、《七星灯》、《神亭岭》

旦角传统剧目:《哭商剑》、 《南之梦》 、《哭长城》、《昭君出塞》、《琵琶泪》、《徐母骂曹》、《别皇宫》 、《棋盘山》、《马上缘》 、《平贵回窑》、《大登殿》 、《武家坡》、《望儿楼》 、《三击掌》、《金水桥》、《牧羊卷》、《汾河湾》、《芦花河》

《佘塘关》、《京遇缘》、《双阳公主》、《琼林宴》 、《洪羊洞》、《朱仙镇》、《牧虎关》 、《太君辞朝》、《秦香莲》 、《铡判官》 、《李陵碑》 、《醉打山门》 、《神州擂》 、《活捉三郎》 、《花田错》、《十字坡》 、《乌龙院》 、《鸳鸯楼》、《蜈蚣岭》 、《牛皋扯旨》 、《挑滑车》 、《镇潭州》 、《庆顶珠》、《汤怀自刎》、《枪挑小梁王》、《潞安州》 、《八大锤》

《乱石山》、《采石矶》、《战太平》、《奇双会》、《三娘教子》 、《香罗带》、《一捧雪》、《打严嵩》 、《四进士》、《日月图》(《卖画劈门》)、《大保国》、《二进宫》、《闹严府》、《海瑞奏严》、《周仁献嫂》、 《南天门》 、《广泰庄》 、《杨继盛》、《蝴蝶杯》 、《关王庙》 、《白水滩》 、《合凤裙》、《脱龙带》、《铁冠图》 、《通天犀》、《六月雪》 、《玉堂春》、《陈三两》、《九更天》、《法门寺》 、《御林郡》、《杜十娘》

未来寄语

豫东调是豫剧唱腔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随着豫剧的发展和传播,也逐渐成为中华戏剧声腔艺术中的一枝奇葩。相信在今后它一定能为戏剧的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更大的作用。

视频

女红脸唱的 豫剧 豫东调 刘墉下南京

孙祥雨《豫东调》唱腔集锦

參考來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