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子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貝子廟 |
---|
|
貝子廟,蒙古語俗名「阿日雅·章隆·班智達葛根廟」,清廷賜名「崇善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
歷史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部「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原為清朝阿巴哈納爾左翼旗「貝子廟」。貝子廟始建於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直到光緒年間擴建,歷經前後七世活佛六次大規模擴建而成,共耗白銀174多萬兩。[2]當時,貝子廟所在地區較為閉塞,建廟所用木石及佛像、經卷等物均從多倫、張家口、北京、西藏等地運來,依靠的交通工具較為原始,故建廟十分艱難。
貝子廟由清朝阿巴哈納爾左翼旗第四代札薩克固山貝子班珠爾多爾濟(1717年至1764年在任)在西藏高僧、本寺第一世章隆·班智達巴拉珠爾倫德布的建議下,於乾隆八年(1743年)創建。當時興建了一座六十根柱子的樓閣式大經堂,其外有大圍牆。
阿巴哈納爾左翼旗第五代札薩克固山貝子達克丹朋蘇克(1764年至1792年在任)時,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對該廟進行大規模擴建。此次擴建時興建的建築有金剛殿兩座,十六羅漢殿、藥王殿、觀音殿、菩薩殿、龍王殿、鐘鼓樓寺、山門殿、飲膳殿、僧侶住宅等等。此外,當時還擴建了起初興建的大經堂,增加了三十二根柱子。各殿內有大量反映蒙古族歷史及生活的壁畫。擴建之後,清廷賜寺名「崇善寺」。貝子廟此次擴建後的建築規模,基本保持至文化大革命前。
在貝子廟建成後的百餘年時間內,貝子廟香火極盛。鼎盛時期,貝子廟與五當召、錫拉木倫廟、百靈廟是內蒙古中西部四大藏傳佛教寺廟。
貝子廟原有清朝度牒(編額)喇嘛不超過50多人,但至清朝嘉慶年間,該廟實際已有喇嘛1500多人,達到鼎盛時期。1944年時,該廟仍有喇嘛800餘人。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貝子廟是中共錫察巴烏工委所在地。中國共產黨在此培養了大批幹部,成為內蒙古的革命根據地及烏蘭夫親自領導下的內蒙古自治運動發祥地。
文化大革命中,貝子廟遭受嚴重破壞。
貝子廟歷史上主要有七座大殿,分別為朝克欽殿、明干殿、卻日殿、珠都巴殿、甘珠爾殿、丁克爾殿、額日特圖殿。到2010年前後,留存的大殿僅剩朝克欽殿、明干殿、卻日殿、珠都巴殿、甘珠爾殿五座,分別位於四個院落中,而且分屬宗教、文物、旅遊這三個不同的政府部門管轄。因管轄部門不同,故原來完全是宗教場所的貝子廟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分割成為歷史展覽館、旅遊商品交易場所等等。[3]
建築
貝子廟歷史上主要有七座大殿,分別為朝克欽殿、明干殿、卻日殿、珠都巴殿、甘珠爾殿、丁克爾殿、額日特圖殿,5座拉布楞(活佛殿),5座佛塔。此外還有30多個廟倉及兩間喇嘛住宅,位於廟宇的東西兩側及後側。
貝子廟以朝克沁殿為中心,兩側分別為卻日殿,明干殿,珠都巴殿,拉布楞殿、滿巴殿等等殿堂,各殿山門前均有廣場及照壁,除了東、西通道之外,還別分設有矮牆,使各個廣場成為閉合性空間。
參考文獻
- ↑ 貝子廟,內蒙古旅遊,於2013-07-20查閱. [201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 ↑ 貝子廟,錫林郭勒新聞網,2010-06-08. [201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 ↑ 白雪、張鵬舉、額爾德穆圖,關於錫林郭勒盟藏傳佛教寺廟實地調研的情況,中國民族建築網,2011-08-16. [201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