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赤道低压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赤道低压带

来自 360文档 的图片

本名 赤道低压带

外文名 ITCZ,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又 称 赤道辐合带、热带辐合带

分 布 南北纬5°之间

特 征 热带地区的

大尺度天气系统

分 类 信风带辐合带和

无风带辐合带

影 响 热带气旋

赤道低压带:约分布在南北纬5°之间,又称“赤道辐合带”、“热带辐合带”、“赤道无风带”,又称ITCZ,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赤道低压带是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带区,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一个低压槽,又称赤道槽、热带辐合带,几乎环绕整个地球赤道,是一个持久的行星尺度的大型天气系统。分为信风带辐合带和无风带辐合带。 [1]

简介

赤道低压带是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带区,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一个低压槽,又称赤道槽、热带辐合带。它的移动、变化及强弱对热带地区的长、中、短期天气变化影响极大。台风的发生和发展与赤道辐合带也有极密切的关系。这里气温高,水平方向温差小,风力微弱,多处于静风状态,因此,又称赤道无风带。此外,因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运动强盛,云量多,降水丰沛。

形成

太阳光一年两次直射赤道,全年在回归线之间移动,使赤道附近终年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高纬度地区流动,致使这里空气质量减少,近地气压降低。赤道低压带的位置稳定少变,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东部洋面上尤其明显。

热带辐合带的形成可能有三种机制:

第一是海温的作用,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几乎就是在赤道地区的海温最大轴线上。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热带辐合带总是移向海温较高的区域;

第二是CISK机制,与热带气旋发生发展一样,当低层辐合带南侧的西南风大,形成辐合和气旋性涡旋时,在边界层摩擦辐合的作用下,出现上升运动,凝结潜热释放,加强了低层的辐合,可使对流云系进一步发展,如此反复作用而形成辐合带。

第三种是边界层临界纬度机制,实际发生的扰动的角频率若与科氏参数相同,则在该纬度处将产生很大的上升运动,有助于形成辐合带。

分类

热带辐合带(ITCZ)出现在热带对流层低层,在流场上表现为一条连贯的南北两个半球的信风汇合区;在地面气压场上表现为一个低压槽,又称“赤道槽”。它几乎环绕整个地球赤道,因此它是一个行星尺度的天气系统。

辐合带中南北半球的信风气流的汇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半球东北信风,直接形成的气流汇合区,这种情况在辐合带中吹东风;另一种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到达北半球后,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改变了方向,而转为西风(这支西风称赤道西风),它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形成了另一种气流汇合区。在这样的汇合区中风速很小,几乎是静风,故又称静风辐合带或静风赤道槽。静风赤道槽有时也称季风槽,原因是这种辐合带多出现在北半球的西太平洋到阿拉伯海一带的亚洲季风区。由于气流的辐合,辐合带内存在上升运动,有对流活动,因此在卫星云图上,赤道辐合带一般表现为一个个天气尺度的云系排列在一起,形成带状有时表现为一条连绵几千公里,200~300 公里宽的云带。

位置及随季节的变化

热带辐合带的位置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南北移动,其南北摆动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所滞后。太阳直射点分别在12月22日和6月22日前后达到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而热带辐合带则分别在3月初和9月初到达它的最南和最北位置。热带辐合带位置的南北移动并不是关于赤道对称的,它最南一般只能到5°S,最北却可达到15°N附近。这个事实说明除了太阳高度角这个因子以外,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其它因子也影响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动。

参考来源

  1. 赤道低压带, 豆瓣电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