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赵用贤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用贤宅[1]明代赵用贤及其子孙居住的宅第。位于江苏常熟市区西泾岸片区南赵弄10号。始建于明代嘉靖时期。坐北朝南,原有轴线三组,左右二组已毁,今存为主轴。与钱谦益的绛云楼、毛晋的汲古阁齐名,为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江南著名藏书楼之一。赵用贤宅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赵用贤宅是[[明代][[]赵用贤]]及其子孙居住的宅第。位于江苏常熟市区西泾岸片区南赵弄10号。始建于明代嘉靖时期。坐北朝南,原有轴线三组,左右二组已毁,今存为主轴。与钱谦益的绛云楼、毛晋的汲古阁齐名,为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江南著名藏书楼之一。赵用贤宅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据史志记载,赵用贤乃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卒后赠礼部尚书。其子琦美,以父荫历官刑部郎中,父子皆喜藏书,为隆庆、万历间著名藏书家,书房曰“脉望馆”,取意《仙经》:“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

赵用贤父承谦字德光,号益斋,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广东布政使左参议。用贤字汝师,号定宇,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时官至吏部左侍郎,天启时追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谥文毅。夙富藏书,有《赵定宇书目》。长子琦美,原名开美,字仲朗,号玄度,别署清常道人。以父荫,官刑部贵州司郎中。天性颖发,博闻强记,损衣削食,网罗载籍,藏书宏富,闻名全国。得善本,往往用贤作序。而琦美刻之。钱谦益表其墓,谓:“梯航访求朱黄雠校,移日分夜,穷老尽气,好之之笃挚与读之之专勤,近古所未有也。有《脉望馆书目》。用贤之孙士春,字景之,号东田,崇祯十年(1637)探花,官左春坊左中允。

此宅坐南朝北,原有轴线三组,左右二组已毁,今存为主轴,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宅内大木构架、梁枋彩画、雕花柱础、雕花踢脚砖和丁字斗拱等均为明代原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用贤宅修缮保护工程在历时近一年的建设后已接近尾声,预计将于今年8月全面竣工。赵用贤宅位于常熟市古城区西泾岸片区的南赵弄10号,是明代赵用贤及其子孙居住的宅第。赵用贤和儿子赵琦美都喜欢藏书,是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著名藏书家,宅中的书斋脉望馆与钱谦益的绛云楼、毛晋的汲古阁齐名,为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江南著名藏书楼之一。

据文物专家介绍,建于明代嘉靖时期的赵用贤宅是一座建筑形制规范的官僚邸宅,也是我市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院落。1995年,赵用贤宅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去年,为配合老城区保护改造,宅内居民全部迁出,由市文物管理部门对该宅子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并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的赵用贤宅将作为古琴艺术馆对社会公众开放。

赵用贤宅彩绘是江苏明代无地仗层彩绘的重要遗物。为对其进行保护,采用XRD、FT-IR、EDS及视频显微镜等检测分析彩绘成分和结构层次,较为成功地解决了旧木材内油溶性成分极易因溶剂作用带出,部分彩绘上人为涂饰石灰、涂料的去除等技术难点。同时采用接近原胶粘剂性能的复合天然材料(脱色明胶和壳聚糖复配物)加固彩绘,并以溶剂型有机硅材料封护保护。结果表明,保护处理后不仅有效地延长了加固材料的寿命,同时符合可再处理原则。

历史价值

说起赵用贤宅,原在虞山镇程家巷(即望仙桥畔),当时赵用贤在此筑有“松石斋”的藏书楼。嘉靖年间,常熟知县为抗击倭寇侵扰,将城址西迁,赵氏随之移居城内西南九万圩百叶街,就此置地建宅,百叶街也因此改名南赵弄。宅院东起西泾岸,西至金李庵桥北堍。宅内大厅东侧有赵琦美取名“脉望馆”的藏书楼,后因书楼所藏声名远扬,人们惯以“脉望馆”统称赵氏故居。

脉望馆旧址坐北朝南,原有三组。中轴线上的一组建筑有三进房屋,第一进门屋三间,建筑面积400多平米。因赵用贤之孙赵士春崇祯十年(1637年)中探花,有“探花第”匾额,门屋以山柱分心,分隔前后,后部增置檐廊,檐下施五彩单翘单昂斗拱,额枋上绘有彩画。第二进大厅三间,名“保闲堂”,面阔10.4米,进深10檩10.73米,梁上雕刻云鹤、荷叶等精美图案,梁坊、斗拱上俱施彩绘装饰。大厅东侧厢屋为三间小书房,即为“脉望馆”。内置落地长窗,靠南格扇俱全;厅前有小天井,遗存湖石山子等物。第三进为内院,入垂花门楼,后堂三间,左右各附一套间,系穿斗造。据考,此宅建筑年代当在明万历前期,形制大体为品官中低级宅第,是常熟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道之名邦,弦歌之绝唱。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常熟,溯自春秋言偃北游中原,师从孔门,“南方夫子”为历代所尊崇。千百年来,生活于虞山琴水间的文人学士,以“言子之乡不可无学”为职志,兴学重教,各尽所能,历宋、元、明、清数百年,推陈出新,人才辈出,以文化之邦称誉四方。以虞山起名和标识的文化艺术流派,诸如诗派、琴派、画派、印派等竞相绽放,继往开来,构成了一幅绵延久远,代代传读的人文图像。

自明嘉靖以后崛起的常熟派或虞山派藏书,就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明清以来,作为中国私家藏书中心地的常熟,素有“藏书之乡”的美誉。明清二代,常熟一地项背相望,名家迭出,有藏书家近300人,先后涌现出赵氏脉望馆、钱氏绛云楼、也是园、述古堂、毛氏汲古阁、张氏爱日精庐、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名闻海内的著名藏书家和藏书楼,形成了踵若相接、世传不辍的藏书文化流派。

今天,地处南赵弄10号的脉望馆旧址已修缮一新,基本恢复了原有厅堂楼阁的建筑格局和匾额楹联等风物景观。踏访在此新落成的虞山古琴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有常熟古城图的石刻,上有七条横向排列、穿城而过的河流,形似古琴七弦,印证了常熟作为古琴发祥地的渊源。二进保闲堂内,陈列了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的藏书、诗词、文稿和书画。三进后院,为介绍虞山琴派开拓创新的后继传人徐青山、吴景略生平展馆。最后为古琴工作室,并展示了虞山琴派代表性琴谱十多种。

清人钮树玉有联曰:“鞠通夜抱朱丝静,脉望朝含绿字香。”这里的“鞠通”为古琴里的蛀虫,“脉望”为古书里的蛀虫。耐人寻味的是,如今,历经沧桑的脉望馆雕梁已旧,书香不再,惟有陈列柜里的几枚藏书印章、几册古籍文本,还有几架环壁书橱。置身于此,让人多少能体会到主人当年落寞沉寂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但有虞山古琴馆坐落其中,伴着清微淡远的古音琴典弥漫于耳,余音更绕梁,恰与脉望馆的书楼旧影知遇契合,交相辉映。试想,无论读书还是操缦,不痴不醉,何来出神入化的境界?!倘若脉望馆主地下有知,也当瞩望于来者,含笑于九泉。有道是流风遗韵在,人去楼未空。文脉守处,异曲亦同工。

景区图库

参考来源

  1. 江苏常熟赵用贤宅, zol论坛,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