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辰阳镇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辰阳镇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为辰溪县政治、文化、商业、金融、交通中心;地处辰溪县中部偏北,东与修溪镇相连,南与潭湾镇接壤,西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毗邻,北与孝坪镇交界,区域总面积109.9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辰阳镇户籍人口为80370人。

隋开皇九年(589年),属辰溪县治;1981年,城关镇更名; 2015年,将城郊乡与辰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辰阳镇。截至2020年6月,辰阳镇下辖6个社区、1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奎星阁社区。

截至2019年末,辰阳镇有工业企业30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5个。[1]

建置沿革

隋开皇九年(589年),属辰溪县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阳城镇。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更名辰阳镇。

1951年,属城关区。

1952年6月,设城关镇。

1981年,更名辰阳镇。

1995年,水井乡并入辰阳镇。

民国时期,分属仁和乡、辰阳镇。

1950年,属一区。

1956年,属竹桥乡。

1958年,属东风社区。

1961年,设城郊乡公社。

1984年,由城郊公社改为城郊乡。

2015年,将城郊乡与辰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辰阳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原辰阳镇下辖东风、丹山、奎星阁、龙头井、柳树湾5个社区,汪家桥、桐湾溪、田家人、青竹坡、军屯、张家溜、联合、刘家垴、陆家湾、瞿家湾10个行政村,下设148个居民小组、67个村民小组; 原城郊乡下辖东星1个社区,柘坪、周家人、竹桥、沙坪、桑木桥、安坪、进马溪、王家坪、牛溪、大坪、泡潭、颜家人、大洑潭、猪槽溪、长冲、六弓塘、独岩湾17个行政村,下设6个居民小组、13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辰阳镇下辖6个社区、16个行政村:丹山社区、柳树湾社区、龙头井社区、东风社区、奎星阁社区、东星社区、桐湾溪村、陆家湾村、张家溜村、军屯村、王家坪村、锦岩村、沙坪村、大坪村、周家人村、颜家人村、六弓塘村、柘坪村、大伏潭村、泡潭村、长冲村、桑木桥村, 镇人民政府驻奎星阁社区。[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辰阳镇地处辰溪县中部偏北,东与修溪镇相连,南与潭湾镇接壤,西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毗邻,北与孝坪镇交界, 区域总面积109.9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辰阳镇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最高点位于大西山,海拔341米;最低点位于西边当家洲沅江水面,海拔112米。

气候

辰阳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四季明显,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一年中以春季雨量为最多,春季前期阴雨连绵,后期寒暖交替多变;初夏梅雨集中,盛夏炎热、少雨多旱;秋季空气比较干燥,雨量少;冬季受北方冷空气侵袭,湿度较低,严寒期短。

水文

辰阳镇有沅水自大洑潭流入县城前,绕锦鸡山过张家溜,到当家洲入浦市,境内流程长10千米,年均径流量1792立方米/秒;辰水从麻阳苗族自治县吕家坪乡流入境内,经安坪镇、桥头乡、石马湾乡、潭湾镇、石碧乡、锦滨乡、辰阳镇等7个乡镇,于桐湾溪注入沅水,境内流程2千米,年均径流量1000立方米/秒;双溪发源于田湾镇樟枣溪的七仙洞,于镇丹山社区、东风社区注入沅水,境内流程3千米,年均径流量1.3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辰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冰冻等。水灾每5年一遇,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6年7月15日,辰阳镇4.8万人受灾,倒塌房屋576栋,冲毁房屋321栋,经济损失1.5亿元。

自然资源

辰阳镇已经探明和开发的矿藏有煤、石灰石、耐火粘土、砂金及金刚石,其中煤主要分布在白泥坳至塘子边一带,为辰溪煤系;石灰石分布广泛且大多连块成片,以辰溪一中西端至塔湾采石场的石灰石矿开发利用最早;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城东大洑潭一带,为硬质半硬质耐火粘土,其中部分为高铝粘土;砂金、金刚石自大洑潭至张家溜村的沅水流域均有分布。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原辰阳镇总人口有8115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52万人,城镇化率92.7%,另有流动人口5300人; 原城郊乡总人口有2.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0.8万人,城镇化率30.8%,另有流动人口1200人。

截至2017年末,辰阳镇常住人口为186542人。

截至2018年末,辰阳镇户籍人口为97688人。

截至2019年末,辰阳镇户籍人口为80370人。[3]

经济

综述

辰阳镇经济以商贸、运输、建筑、建材及竹木加工、化工、机械、火力发电和饮食服务业为主。2011年,辰阳镇财政总收入8786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4万元。

截至2018年末,辰阳镇有工业企业102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7个。

截至2019年末,辰阳镇有工业企业30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5个。

农业

2011年,辰阳镇农业总产值1362万元。辰阳镇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辰阳镇生产粮食2760吨,其中水稻2580吨。辰阳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橘、油菜、荸荠。2011年,辰阳镇生产柑橘780吨、油菜201吨、荸荠5500吨、各类蔬菜3482吨。辰阳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辰阳镇生猪出栏2755头,年末存栏1571头;上市家禽7.6万羽,年末家禽存笼3.5万羽。

工业

辰阳镇工业以采煤、电力、机械加工、水泥制品、鞭炮业为主。2011年,辰阳镇有工业企业358家,职工3752人;工业总产值为4.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亿元,比2010年增长20.1%。

商贸

截至2011年末,辰阳镇有个体(工商)企业7558个,有集贸市场5个,职工1万人。2011年,辰阳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5.3亿元,比2010年增长16.3%。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辰阳镇有金融机构5家,各类存款余额为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亿元。[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辰阳镇有幼儿园20所,在园幼儿4800人,专任教师185人;小学4所,在校生1580人,专任教师9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4000人,专任教师21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7320人,专任教师829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320人。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辰阳镇有电影院、影剧院、图书馆、镇有文化站等文化设施8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5个;各类文化创作表演队37支;有纪念馆1个。截至2011年末,辰阳镇有学校体育场6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2%。截至2011年末,辰阳镇有电视差转台1个(熊首山),有线电视用户数为17895户。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辰阳镇有县级医院3所,镇卫生院1所,个体诊所30多个。2011年,辰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

社会保障

2011年,辰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3261户,人数5615人,支出1138.7万元,月人均169元,比2010年增长2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76户,人数540人,支出42.1万元,月人均65元,比2010年增长8%;农村医疗救助55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83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8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3.4万元,比2010年增长8%;有敬老院1家,床位60张,收养农村五保50人。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辰阳镇有邮政局2处,全年投递国内包裹函件14.6万件,全年征订报纸、期刊52.7万份(册);有电信企业3家,服务代办点33个;固定电话用户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万户,互联网用户7255户。[5]

交通

明清时期期至解放前,辰阳镇仅有南正街、县前街、河街、正街四条主街道,路面狭窄。2007年底,辰阳镇城区共有主要街道路29条,总里程达34千米,均为水泥路面,人行道铺有彩色砖块,巷道24条,总长为4千米,均为水泥路面。2011年,辰阳镇有223、308省道交会于境内。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辰阳镇因镇人民政府位于辰水之北,因古水之北为阳,故名辰阳。

民俗风情

行走习俗

解放前,辰阳镇人们外出行走时,有择月选日之俗。正月出外,选择"双日"(即偶数日,取好事成双之意),还有"七不初、八不归"之忌。平日外出每月忌三日,即初五、十四、二十三。外出若第一个遇到女人,便认为是不祥之兆。妇女出嫁,时兴坐花轿,热热闹闹进婆家。解放后,新娘出嫁改为步行;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被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取代。2000年以后,"接亲"已是普遍用上了豪华轿车,有的还请腰鼓队迎亲。

节日习俗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无论贫富,历来普遍重视。从腊月下旬起,人们开始购买年货,打糍粑、扫庭院、洗涤衣被、清理内务,谓之"忙年"。二十七至三十日,人们带上猪头或猪肉及糖果贡品祭祖敬神。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禧钱、大门口挂灯笼,晚餐,菜肴最丰盛,一家人依辈分顺序坐席叙饮,俗称"吃团年饭"。当晚,一家人围着一盆火闲谈久坐到午夜,放了鞭炮、敬茶焚香纸"送旧迎新"关大门,称之为"关财门"。大年初一,由男主人起来开大门,称"开财门",邻居熟人见面,互说"新年好!"、"恭喜发财"之话,以示祝愿。正月初二后,才开始走亲访友,外出"拜年",从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有龙灯、狮子灯、蚌壳灯、彩龙船等活动,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焚香烧纸祀祖祝祷神后才算是"送走了年"(简称"送年")。

清明节

清明、祭祖扫墓,辰阳人一般忌清明那天扫墓,而是选择清明的"前三后四",即清明前三天和后四天,从中确定一天,带上酒肉糖果等祭品,上祖坟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并在坟头上挂上五彩纸幡,谓之为"挂清"。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大部门市民视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期间,人们普遍盛行"包粽子",晚辈给长辈,特别是女婿给岳父母送粽子,酒肉等礼品,俗称"五月半送蓝"。沿河一带热衷于以姓氏为帜号划龙船。家家搞卫生,将雄黄、菖蒲、大蒜头等捣烂拌水洒于房屋周围,户户门口挂菖蒲、艾叶。中午,饮雄黄酒,并用雄黄酒点小孩额头、掌心。这些活动,意在仲夏盛暑驱逐蛇蝎毒恶之物。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家家做粉糍粑,购月饼,或自食,或赠送。未婚女婿,给岳父母送月饼、粉糍粑、鸭子、酒肉等礼品,以便与女友相会。夜间,备上月饼、西瓜,品茶赏月。

婚嫁习俗

清代和民国期间,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身。男方择门户相当,便托媒人携带薄礼上女家求亲。女方父母口头许诺后,男方请人合生庚八字,若"相克",则婚姻不成,八字相符,则择吉日备厚礼去女家送庚帖,女家书女生庚八字于上,即日送回男家,俗称"取八字"。自此,男子于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备礼品送女家,称"送蓝"、或"打节"。婚期已定,男方备酒肉请媒人通告女家日期,称"报日"。女子出嫁前,有"哭嫁"之俗。男方迎亲前一天以衣服、钗环、猪牛肉、糖果之类馈送你女家,称"上头礼"。迎亲日,男方多用鼓乐花轿,贫寒之家也有步行者。新娘上轿前,母亲有"哭女"之俗。花轿进新郎家时,设香案,置于门外,曰"回神"。随后,新娘新郎并立于中堂,行拜堂礼后入洞房。当晚,很多青年人来"闹新房",说一些含蓄的趣味话取闹,新郎新娘则以糖果、烟茶招待。三朝,新娘谒舅、姑、奉茶点依次糖果遍及尊长。是曰,妇偕婿回归娘家,称"回门",男到女家谓"招郎上门"女方不给男方礼品,婚事多由女方筹办。男子久病未愈者,将未婚妻子提前结婚,谓之"冲喜"。丈夫病故,妻子再婚,谓之"半路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接亲多用车船,也有举行旅游结婚,集体结婚仪式的,结婚请客送礼之风日渐盛行。

丧葬习俗

辰阳人认为老人逝世是"白喜事",在门楣贴上一张白纸,横幅表示家有丧事。孝子孝孙等都要带孝帽或扎白孝帕,身着白粗布孝服,腰系白布孝带,胸前衣扣上扎一小块红布条,以示哀痛。灵堂挂魂幡,棺柩下点桐油灯。晚间,道士绕棺诵经,孝子披麻戴孝尾随于后,不时向死者磕头作揖。出葬前两天,每晚请数人为死者唱挽歌,俗称"老人歌"。但新习俗如开追悼会、送挽联、花圈、放爱乐、唱坐台等依然时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