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遂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遂寧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介於東經105°03′26″-106°59′49″,北緯30°10′50″-31°10′50″之間。東西寬 90.3公里,南北長108.9公里,總面積5300平方公里。東鄰重慶、廣安、南充,西連成都,南接內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歷史上,遂寧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迷人的靈性山水和發達的農工商貿而成為川中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尤以紡織食品工業聞名,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省轄遂寧市,現轄船山、安居兩區和射洪、蓬溪、大英三縣。人口近380萬。市城區建成區面積 75.90平方公里,人口63.67萬。

遂寧為人口稠密區,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18人,人口密度遠大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沿涪江兩岸的沖積平壩、沿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和丘間小平壩區。從射洪縣的金華鎮到船山區的龍鳳鎮,沿涪江兩岸屬人口的特稠密區,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850人。

全市社會從業人員270萬人,占總人口的71.0%,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除能夠充分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外,還採取多種措施轉移富餘勞動力。全市常年輸出勞動力保持在120萬人以上,遍布全國各省、市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

建制沿革

遂寧歷史久遠。根據在射洪縣仁和鎮馬鞍山南山採集到的人頂頭骨化石初測,至少在公元1萬年前,遂寧就有人類活動。夏商時期,全國劃為九州,遂寧縣境(指今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和重慶市潼南縣境)屬梁州管轄。

春秋初年,四川境內出現巴國和蜀國兩個奴隸制國家,遂寧縣境屬蜀國管轄區,秦統一後為蜀郡所轄。東漢末年(220年),置德陽縣,治所在今城區內,境內置縣也由此開始。西晉後期(約303年),流民李雄起義建立成漢國,置德陽郡,轄德陽縣,郡、縣治所仍在今城區內,境內置郡也由此開始。

遂寧名稱的由來

「遂寧」作為地名,始於東晉。東晉與十六國並存,而遂寧則屬於十六國中的成漢國。當時,各國統治者之間連年混戰,成漢國統治者內部也為爭權奪位鬥爭不息,人民痛苦不堪。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大敗李雄遺部李勢,滅成漢國,結束了四川長達50多年的混戰。當桓溫凱旋而歸,途經縣境時,但見風和日麗,歌舞昇平,一派和平安寧的氣氛。這位長年征戰沙場的將軍感慨萬端,一種厭惡戰亂、渴望太平的思緒油然而生,因而在這裡設郡,定郡名為「遂寧」,表示「平息戰亂,達到安寧」的意思。從此,川中丘陵中的這片紅土地,便有了一個吉祥的名字——「遂寧」。

遂寧的建制沿革

在歷史的滄桑演進中,「遂寧」這個名稱或用或改,遂寧的「級別」或升或降,遂寧的轄區或大或小,但有一點沒有改變,這就是不論哪個朝代,都以遂寧城為郡、府、州、縣的治所,足見古人對遂寧這塊土地的厚愛。遂寧也因此成了川中重鎮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南北朝至宋元時期,今市境內先後設置或更名石山郡、小溪縣方義縣、遂州、遂州總管府、遂州總督府、武信軍節度使,轄區常有三五縣。轄區最大時期當數唐末,在遂州設的武信軍節度使,管轄了遂(遂寧)、昌(隆昌)、合(合川)、渝(重慶)、瀘(瀘州)五州。自明朝開始,遂寧降州為縣,先後隸屬潼川府(今三台縣)、嘉陵道(今南充市)。

1935年,民國政府將四川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在遂寧置四川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設專員公署,轄遂寧、安岳、中江、三台、射洪、鹽亭、蓬溪、潼南、樂至等9縣,專員公署、縣治所均設在今市城區。全國解放後,置川北行政區遂寧分區,1952年改為遂寧專區,仍轄上述各縣。1958年撤專區留縣,遂寧併入綿陽專區。

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遂寧撤縣,建為省轄市,管轄市中區(原遂寧縣)、蓬溪縣和射洪縣。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蓬溪縣涪江以西地區建立大英縣,縣治所設在蓬萊鎮。遂寧市所轄為一區三縣,即市中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200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分市中區行政區,設船山區、安居區(治所設安居鎮)。至此,遂寧所轄為二區三縣,即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2]

歷史概述

夏商,巴族和蜀族逐漸發展分布於四川盆地。周到春秋戰國,巴蜀兩族於盆地建立了國家。在秦王朝滅蜀國前,今遂寧市境為古蜀國轄地。這裡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早期蜀文化,曾是蜀國繁盛地區。

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滅巴國、蜀國,建置巴、蜀兩郡。蜀郡治今成都。今遂寧為蜀郡所轄。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析巴、蜀郡,置廣漢郡。領轄雒、新都、綿竹、什邡、涪、梓潼、白水、葭萌、郪、廣漢、甸氐道、剛氐道、陰平道十三縣。郡治置今遂寧市射洪縣柳樹鎮,距今已2200餘年。

西漢末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改「益州」(治今成都市城區)為庸部,改廣漢郡為就都,改廣漢縣為廣信縣。東漢時,劉秀政權恢復益州。

三國蜀漢政權區共轄益州二十五郡,州治成都(今成都市城區),廣漢郡隸屬益州。

西晉永寧元年(301),析廣漢郡,置德陽郡,郡治德陽縣,今遂寧市城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桓溫平蜀後,罷德陽郡,並於德陽縣東南境析置遂寧郡。取「息亂安寧」之意。「遂寧」之名自此始。郡治所初設德陽縣(今遂寧市城區),後遷徙巴興縣(治今大英縣回馬鎮長江壩)。領轄廣漢、德陽、晉興、巴興四縣。今遂寧市境屬遂寧郡,縣地及治所全部在遂寧市境的有德陽、廣漢、巴興三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郪、晉興兩縣。

南北朝劉宋時期(420~479),置廣漢郡,領轄雒、什邡、新都、陽泉、五城、郪縣。又析廣漢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縣(今三台縣城),領轄北伍城、懷歸兩縣。

泰始五年(469),於雒縣僑置西遂寧郡,郡治今廣漢市新華鎮。改遂寧郡名東遂寧郡,郡治仍巴興縣,領轄巴興、德陽、晉興、小漢(廣漢改名)四縣。

蕭梁時期(502~557),東遂寧郡治遷徙小溪縣(德陽更名)。

西魏廢帝二年(553),宇文泰平蜀,今四川地區入魏版圖,恭帝二年(555),分東遂寧郡,東遂寧郡治方義縣(小溪更名),領轄方義縣。

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西魏恭帝(554~556),改西宕渠郡為湧泉郡,郡治遷徙湧泉縣(治今射洪縣洋溪鎮),領轄湧泉、廣魏(廣漢更名)兩縣。分北伍城縣,置射江縣,縣治今射洪縣金華鎮,隸屬昌城郡。今遂寧市境屬懷化郡、東遂寧郡、湧泉郡、昌城郡,縣地及治所全在遂寧市境的有方義、長江、射江、廣魏、湧泉五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始興縣。

北周閔帝元年(557),改東遂寧郡為石山郡,並於郡地置遂州以統之。州、郡治方義縣。遂州領轄石山、懷化兩郡。武帝建德四年(575),增置安居郡,隸屬普州,郡治柔剛縣(今安居區安居鎮),領轄柔剛縣。今遂寧市境設一州四郡治地,即遂州及石山、懷化、湧泉、安居郡。縣地及治所全在遂寧市境的有方義、長江、柔剛、射洪(射江改名)、廣漢(廣魏更名)、通井(湧泉更名)六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始興縣。

隋開皇三年(583),悉罷天下諸郡,以州領縣,並在重要州置總管府,此時遂州設置總管府。開皇十八年(598),遂州領轄方義、長江、青石(始興更名)三縣。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以郡統縣。對舊有州、郡大加省並,東晉以來濫設州郡到此消除。遂州改為遂寧郡,郡治所未變。今遂寧市境分屬遂寧、資陽(資州更名)、新城(新州更名)三郡,縣地及治所全在遂寧市境的有方義、長江、安居、射洪、通泉五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青石縣。

唐武德元年(618),罷遂寧郡復置遂州,以州轄縣。唐玄宗開元仍行道轄州、縣。亦在衝要處及邊地設都管府、都護府,以都督諸州軍事並監督諸州刺史。在遂州設都督府,隸屬劍南道東川。天寶元年(742),撤遂州置遂寧郡,以郡轄縣。乾元元年(758),復撤遂寧郡置遂州,領轄遂寧、方義、長江、青石、蓬溪五縣。今遂寧市境分屬遂州、梓州、普州。縣地及治所全在遂寧市境的有方義、長江、射洪、通泉、蓬溪、安居六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縣治在外的有遂寧、青石、崇龕(隆龕縣改名,治今潼南縣崇龕山)三縣。

北宋太祖設全國為道,太宗又設全國為路,路下設府、州、軍、監為一級,其下設縣。成為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咸平四年(1001),將今四川重劃分為「四路」,總稱四川路,為四川得名之始。政和五年(1115),升遂州為遂寧府,領轄小溪(方義改名)、蓬溪、長江、青石、遂寧五縣。

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改遂寧府為遂寧都督府。今遂寧市境屬遂寧都督府。縣地及其治所全部在遂寧市的有小溪、蓬溪、長江、射洪、通泉四縣,縣地部分在遂寧市境,縣治在外有遂寧、青石、安岳縣。

元代,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下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改遂寧都督府為遂寧州(治地未變),隸屬順慶路(治地今南充市城區)。遂寧州領小溪(青石、遂寧兩縣併入)、蓬溪兩縣(長江縣併入)。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年廢路改府,省州改縣,後又廢府改州。布政司使下設府、州和縣兩級。遂寧州降為遂寧縣。

民國元年(1912),袁世凱統治時,全國廢「道」制,由省直轄府、州、廳。民國2年(1913)又廢府、州、廳,恢復「道」制,以道統縣。

民國7年(1918)至民國24年(1935),將四川全省劃分為11個衛戍區域,遂寧列為第五區,割據18縣。翌年又命令將「衛戍區域」改稱「駐防區域」。史稱防區制時代。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裡,今遂寧市境各縣的部分或全部先後被川軍及滇、黔軍割據和控制。

民國24年(1935),國民政府統一四川軍政和財政大權,結束防區制,實行新政區制,建立四川省政府。在全川劃置18個行政督察區,每區設專員公署,作為省政府派出機構。3月,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遂寧縣(城區鎮)。轄九縣:遂寧縣,治所城區鎮;安岳縣,治所城中鎮;中江縣,治所城廂鎮;三台縣,治所城廂鎮;射洪縣,治所金華鎮;鹽亭縣,治所城廂鎮;蓬溪縣,治所赤城鎮;潼南縣,治所城關鄉;樂至縣,治所天池鎮。

1949年12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三十三師解放遂寧縣城。1950年1月12日,遂寧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布命令,以遂寧縣城(城區鎮)為專員公署駐地成立遂寧分區,隸屬川北區行署(公署駐今南充市),下轄九縣:即遂寧縣,1949年12月8日解放,治所城關鎮;潼南縣,1949年12月5日解放,治所梓潼鎮;樂至縣,1949年12月16日解放,治所天池鎮;三台縣,1949年12月20日解放,治所潼川鎮;鹽亭縣,1949年12月28日解放,治所云溪鎮;蓬溪縣,1949年12月10日解放,治所赤城鎮;安岳縣,1949年12月8日解放,治所岳陽鎮;中江縣,1949年12月20日解放,治所城關鎮;射洪縣,1949年12月9日解放,治所太和鎮。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9月1日,川西、川北、川南、川東四區行署撤銷,恢復四川省建置。改分區為專區,遂寧專區隸屬四川省,仍轄遂寧、潼南、樂至、三台、鹽亭、蓬溪、安岳、中江、射洪九縣。

1958年10月18日,撤銷遂寧專區,所轄遂寧、蓬溪、中江、三台、射洪、鹽亭、潼南七縣劃歸綿陽專區。安岳、樂至兩縣劃歸內江專區。

1985年2月8日,撤銷綿陽地區,分置遂寧、綿陽、廣元三個省轄地級市。遂寧市行政區建立。原隸屬綿陽地區的遂寧、射洪、蓬溪三縣劃為遂寧市轄縣。撤遂寧縣置遂寧市市中區。市府駐遂寧市市中區。1997年12月28日,析蓬溪縣置大英縣。2003年12月18日撤銷遂寧市市中區,分置遂寧市船山、安居兩區。2004年12月末,遂寧市行政區轄兩區三縣。市府駐遂寧市船山區。[3]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遂寧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介於東經105°03′26″-106°59′49″,北緯30°10′50″-31°10′50″之間。東西寬90.3公里,南北長108.9公里,總面積5300平方公里。東鄰重慶、廣安、南充,西連成都,南接內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歷史上,遂寧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迷人的靈性山水和發達的農工商貿而成為川中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尤以紡織食品工業聞名,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省轄遂寧市,現轄船山、安居兩區和射洪、蓬溪、大英三縣。人口384萬。市城區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43萬。 

建市後,遂寧人民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不斷實現自我超越,使遂寧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展現出嶄新的時代風采,成為四川盆地中部、成渝經濟區內、中國第一條快速鐵路線——成渝新幹線上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被譽為躍然升起的巴蜀明珠。

從地圖上看,遂寧市的最東端是蓬溪縣的苧花寺,最西端是大英縣河邊鎮的星花水庫,東西相距約90.3公里,介於東經105°03′26″至105°59′49″之間;最南端是安居區大安鄉的青山溝,最北端是射洪縣復興鎮的青龍嘴,南北相隔約109.8公里,介於北緯30°10′50″至31°10′50″之間。奔騰的涪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171公里。

重慶成為直轄市後,遂寧獨特的區位優勢凸現出來。處於成渝經濟圈核心經濟帶的遂寧,是重慶、成都、綿陽三大城市和川南、川東北地區的結合點,是東進重慶,西入四川的第一門戶。承東連接以重慶為中心的三峽庫區經濟圈,啟西連接成都平原經濟圈,左右傳承川南、川東北經濟區,起着左傳右遞、傳承輻射的作用,成為成都、重慶兩大經濟帶的「戰略衛星」,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

氣候環境

遂寧市地處亞洲季風區,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風氣候顯著。冬暖春早,無霜期長。夏季炎熱,雨熱同季為大春作物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光、熱、水條件,但旱澇交錯。秋多綿雨,冬多雲霧,日照較少,濕度較大。無霜期長達283~300天。涪江河谷與丘陵山地的氣候差異較為明顯。

按候平均氣溫的高低來劃分四季,即候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高於22℃為夏季,10~22℃為春季,22~10℃為秋季。根據遂寧市、縣氣象站歷年候平均氣溫資料統計,遂寧市春季,始日3月6日,共86天;夏季,始日5月31日,共104天;秋季,始日9月12日,共78天;冬季,始日11月29日,共97天。

春季:遂寧春來早,氣溫回升快,但不穩定,寒潮頻繁(俗稱「倒春寒」)。

夏季:因印度低壓和西南風盛行帶來暖濕氣流,致使遂寧氣候炎熱,降水集中,雨熱同季。7~8月受西藏高壓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與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勻,又具旱澇交錯的氣候特點。

秋季:西風帶環流逐漸加強南移,副熱帶高壓減弱東退,冷空氣滯留於四川盆地,遂寧形成秋雨綿綿、陰雨寡照、十年九遇的秋霖天氣。

冬季:受高空西風帶環流控制,盛行來自內陸的偏北氣流,遂寧形成冬季較暖、少雨雪、無嚴寒,但冬干十年六遇。[4]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遂寧屬四川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地區,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平緩。地貌類型單一,屬中生代侏羅紀岩層,經流水侵蝕、切割、堆積形成的侵蝕丘陵地貌。丘陵約占全市總面積的70%,河谷、台階地占25%,低山占5%,海拔高度在300—600米之間。全境的岩層,下部以石灰岩為主,上部以紫紅色沙土、泥岩為主。所以,遂寧地區又被稱為「紅土地」。

從高空俯瞰,境內地形呈三個較明顯的特徵:一是丘陵為主,平壩狹小,層狀地形較明顯;二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坡狀緩傾;三是溝谷河流縱橫。市境西北部為低山,海拔500—600米;低山以南是深丘,海拔400—500米;中部、南部中淺丘鑲嵌其中,谷坡陡峻。山形呈長垣狀魚背形;中丘為壟崗連狀的台階形;淺丘坡度平緩,丘包呈串珠狀,零星沖積平壩散布在丘陵之間。涪江沿岸的河谷、平壩開闊,土地肥沃,工農商業發達,集鎮眾多,是遂寧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

獨具特色的地理條件為遂寧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儲量較多的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井鹽、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氣和鹽滷資源最為豐富。全市開發利用礦產資源7種,為石油、天然氣磚瓦用頁岩礦、膨潤土、礦泉水、岩鹽礦及天然滷水,共有持證礦山企業162個(不含石油、天然氣),均為小型礦山。

水資源

遂寧中小河流眾多,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涪江、瓊江、妻阝江、梓江、青崗河、蓬溪河等15條。涪江全長660公里,遂寧境內171公里。涪江支流呈樹枝狀分布,境內流域面積5127.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96.29%。由於丘陵低山的地貌形成的較大落差,使眾多的河流為遂寧提供了充足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5.8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38.71萬千瓦,已開發16.94萬千瓦。市境內涪江段是水能集中的主要河段,在幹流上已建有金華、螺絲池、紅江、龍鳳、小白塔、白禪寺等6處中、小型水電站。

土地資源

遂寧總耕地面積228.15萬畝,其中紫色土面積最大,占耕地面積的62%,廣布於境內的低山丘陵地區。生物資源門類繁多。境內發現並利用的生物資源約1500多個品種或品系,其中植物資源1000餘種,農作物栽培品種達367個。盛產糧、棉、油、果、桑、蔗等,是四川糧食、棉花、油料、生豬、水果、蔬菜、中藥材重要生產基地。年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以上,年棉花產量占全省43.3%,年生豬出欄300多萬頭。船山區因盛產「菊花心白芷」而成為全國有名的「白芷之鄉」,大英縣河邊鎮所產的「白檸檬」品質優良,全國獨有。

植物資源

境內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覆蓋面積32%,是全省第一個綠化達標市。林木品種約437種,其中有不少國家保護植物和珍稀樹木。如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銀杏,名貴的蘇鐵、紅豆樹、馬桂木和獨具特色的古柏、榕樹等。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橄欖、烏柏、核桃、蓖麻、棕櫚等樹種。境內盛產柑桔、橙、柚、梨、桃、李、蘋果,其中以沙田柚、青苹、紅桔、「貢橙」等品種質量最為優良,享譽省內外。

動物資源

動物資源門類繁多,主要脊椎動物約237種。魚類資源達89種,珍稀動物如魚類的中華鱘、胭脂魚、岩原鯉、長吻魚等,兩棲動物中的大鯢,哺乳動物中的水獺,均屬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5]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4年遂寧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09.55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21億元,增長3.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拉動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449.29億元,增長11.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8.4%。

第一產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4.75億元,增長4.1%。其中:農業總產值109.70億元,增長3.5%;林業總產值8.86億元,增長5.7%;牧業總產值103.16億元,增長4.7%;漁業總產值8.64億元,增長4.0%;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4.39億元,增長2.5%。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由上年的46.9:3.7:43.8:3.7:1.9調整為46.7:3.8:43.9:3.7:1.9。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1.34萬公頃,增加0.49萬公頃,增長1.2%。全年糧食產量156.15萬噸,減產0.28萬噸,下降0.2%。

全年豬、牛、羊、禽出欄分別為383.93萬頭、5.88萬頭、45.64萬隻和2045.51萬隻,分別增長2.0%、3.6%、3.4%和1.9%。肉類總產量32.90萬噸,增長2.6%;禽蛋產量9.14萬噸,增長1.3%。

全年水產品產量4.98萬噸,增長7.2%。

2014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

全年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造林面積2250公頃,對115.62萬公頃森林資源進行了有效管護。林業用地面積17.40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12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38.3%。全年建成高效經濟林基地7.60萬畝,發展名優花卉苗木產業園1個,發展名優花卉苗木基地1萬畝。全年新建柑桔基地5.65萬畝,年末已建成柑桔基地45萬畝;新建綠色蔬菜基地7.25萬畝,年末已建成綠色蔬菜基地42萬畝。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17.88萬千瓦,增長4.5%。

第二產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77.18億元,增長11.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1%,拉動經濟增長5.7個百分點。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6家,增長3.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0%。

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7.7%,電子產業增加值增長18.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4.2%。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4.3%,股份制企業增長12.0%。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1.1%,重工業增長12.8%,輕重工業的比為44.0:56.0。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97.66億元,增長14.3%;實現銷售產值1244.37億元,增長8.9%;產銷率為98.4%,提高0.1個百分點。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3.74億元,增長9.3%;實現利潤76.08億元,下降9.6%;實現利稅140.71億元,下降8.1%。 2014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年末全市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42個,下降3.4%。全年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182.49億元,增長17.3%。其中建築工程產值159.94億元,增長15.1%。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8.24億元,增長13.5%。按經營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267.81億元,增長13.4%;鄉村實現零售額80.42億元,增長13.8%。按行業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56.67億元,增長12.4%;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45.26億元,增長13.7%;住宿業實現零售額7.75億元,增長13.1%;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8.56億元,增長13.8%。

據對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25類主要商品銷售統計,零售額增長較快的是機電產品及設備類、汽車類、五金電料類、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分別增長174.2%、46.3%、34.4%、33.7%、23.2%。

全年接待國內遊客2433萬人次,增長21.0%;實現旅遊收入201億元,增長20.4%。全年新增A級旅遊景區2個,累計達到16個;星級飯店累計達到23家。

全年共到位國內市外資金420.57億元,增長0.3%;國內省外資金330.69億元,增長0.8%。新引進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06個,投資總額777.30億元。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6.30億美元,增長13.3%。其中,出口4.20億美元,增長3.0%;進口2.10億美元,增長38.1%。全年實際到位外資6008萬美元,增長9.1%。

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8756.22公里,其中等級公路7400.07公里,等外級公路1067.85公里,高速公路288.30公里。全年公路和水路共完成營運性旅客周轉量20.36億人公里,增長2.0%;營運性貨運物周轉量44.67億噸公里,增長19.8%。

年末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為43.32萬輛,增加3.59萬輛。其中:營運車輛2.31萬輛,增加0.36萬輛;非營運車輛41.01萬輛,增加3.23萬輛。營運車輛中客運汽車0.38萬輛,貨運汽車1.79萬輛;非營運車輛中民用車輛40.97萬輛,其中民用汽車11.08萬輛。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7.64億元,增長12.2%。全年通信業主營業務收入12.25億元,增長2.4%。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29.54萬戶,下降6.3%,其中:住宅電話27.88萬戶,下降5.1%;移動電話用戶205.68萬戶,增長7.9%;固定寬帶用戶31.24萬戶,增長26.1%。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989.44億元,比年初增長10.8%。其中:單位存款餘額329.90億元,增長10.6%;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46.87億元,增長12.3%。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615.01億元,比年初增長23.2%。其中:短期貸款餘額212.46億元,增長9.4%;中長期貸款餘額395.12億元,增長31.4%。

年末全市保險機構22家,全年實現保費總收入21.21億元,增長21.0%。其中:財產險收入8.06億元,增長25.0%;壽險收入13.15億元,增長18.9%。全年處理各項賠款和滿期給付金額9.95億元,增長41.9%。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3.65億元,增長14.8%;壽險賠付金額6.3億元,增長64.3%。[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遂寧教育,源遠流長;九宗書院,千古流芳。從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創辦學宮以來,已有1300多年官辦教育歷史。鍾靈毓秀遂州山水,孕育了陳子昂、張船山、張鵬翮等歷史名人,培育出一大批國之棟樑。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786所,在校生近50萬人,專任教師3萬人,國家級、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7所,國家級、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8所,省、市級示範性幼兒園35所,四川省教育廳直屬的四川職業技術學院位於遂寧中心城區。

承繼千百年積澱下厚重的歷史文化,遂寧市堅持「經濟不發達,但教育要優先」的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近年來,遂寧教育在促進教育公平,創新學校發展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和提升教育質量等方面着力,取得了明顯成效:小財政辦大教育,教育財政投入年均增長14.45%;各級政府權責明確,以公辦學校為主體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保障了所有學生能上學。全市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97所,建設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學校91所,建設105個農村教學點,新建(改擴建)城市公辦學校31所,高中階段學校辦學達到省定標準;建立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吸引社會投資為重要補充的教育投入機制,僅2013年度,全市引進民間投資規模42.48億元興辦教育(已完成投入10.28億元),民辦教育優質化發展勢頭強勁,綿陽南山、北師大等辦學機構等在我市投資舉辦12所高端優質民辦學校辦學,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高中教育的高端民辦教育體系,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射洪縣職中創建為國家改革發展示範學校,12所中職學校與市內重點企業開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5所中職學校實施了「中高職一體化」教育改革試點,各中職學校與高校聯辦了各類大專班90個,招生中職學生達3600人;探索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學生多元化發展有特色,全市學生髮展質量提升明顯,2008年以來全市有54名學生升入北大、清華,藝體、中職學生升入大學水平居全省前列。在全省教育工作年度考核中,遂寧市連續6年被評為「優秀」,是省教育廳授牌表彰的5個市州之一。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遂寧市人民政府共建,省教育廳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坐落於國家級優秀旅遊城市、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遂寧市。

學院現有新老兩個校區,占地近1100畝。新校區建築總面積近40餘萬平方米,學院具有近百年的辦學歷程,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學院現有在職在編教職工750餘人,專任教師600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級職稱2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10餘人,有享受政府津貼專家3人,教育部部聘專家3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省突出貢獻專家3人,省專家評審委專家1人,省部級教學名師2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先後聘有美、日、澳等國家專家、教授30多位來院任教或講學。

近年來,學院在辦學規模、辦學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實現了超常規發,先後投入近2000萬元建成了高品質的寬帶網和高檔次的數字化校園,圖書館建築面積2.3萬餘平方米,藏書90餘萬冊,建有讀秀、CNKI、維普、超星等數字圖情資源。建有160個校內實驗實訓室和130餘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形成了功能齊全的汽車、機械、電子電氣、建築與環境、計算機、物流、人文與科技等七大實驗實訓中心,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過億元,擁有完善的教學設施和生活服務保障體系。

學院建有12個系部和中國西部物流學院、南駿汽車學院、文化旅遊學院等三個新型學院,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兩大職教集團和應用電子技術教育理事會。現開設有文、理、工、管、經、師、農、藝體等方面的全日制普通大專專業40餘個;設有成人教育本專科專業近40個,中專與五年制專業10餘個。

學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開放辦學,積極服務於社會和地方經濟建設,深受社會好評。學院現有全日制普通大專學生14000餘人,成人在職學生近4000人,每年可短期培訓相關人員10000人次以上,建院以來已向社會輸送各類人才近10萬人,形成了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立體全方位人才培養格局。

四川省射洪中學校

射洪中學校高、初中兩校區占地274.49畝,校舍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

學校教學、生活、運動區域功能分明,設備設施一流;廣播電視、光纖網絡、遠程教育、電教實驗等現代化教學裝備先進。學校現有專任教師650名,在校學生近萬人。

射洪中學是四川省一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原國家級示範高中)、全國依法治校示範校、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消防安全教育示範學校,是四川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陽光體育示範學校、最佳文明單位、校風示範校、現代教育技術示範校、實驗教學示範校、語言文字示範校、綠化示範校、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是四川省民主管校先進單位、衛生先進單位,是遂寧市素質教育示範校、「遂寧名校」、園林式學校。

射洪中學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創優質教育品牌,辦人民滿意射中」的戰略主線,堅持「育人為本、改革創新、提高質量、內涵發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優質品牌,培養特色品質,提升辦學品味,推進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年年邁上新台階,步步邁向新發展。

四川省遂寧中學校

遂寧中學是市直屬高完中,是四川省一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原稱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現轄校本部和介福路校區,有初高中教學班80個,學生4500餘人。教職工324人。

學校早在1953年就成為首批省級重點中學;八十年代被譽為全省中學教育的五面紅旗之一;2003年成功創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04年成為省級「最佳文明單位」;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表彰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被評為「全省教育系統『四五』普法先進集體」,學校被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廳評為「四川省開展『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先進學校」。2007年被美中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中國重點合作學校。2009年榮獲「四川省中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優秀成果獎」。2010年被省教廳評為第一批「四川省依法治校示範學校」。2012年被省人社廳教育廳評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被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評為「優秀高中」。2013年順利通過「國家級示範高中」復檢,成功創建省一級示範高中。

科技發展

2013年,全年科技和知識產權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科技廳、省知識產權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一手抓研發、一手抓轉化」,縱深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一號工程」,為實施「六大興市計劃」,加快實現「五個戰略定位」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

工業科技

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審定市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46家。新認定省級創新型企業11家,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累計達69家。2013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70.5億元,同比增長20%。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品。重點選擇了鼎吉光電「基於散熱設計的高功率LED照明燈」等5個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市場潛力大、成長性好的自主創新產品作為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品培育。5個產品獲得省戰略性新興產品專項190萬元經費支持。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四川中滕能源公司的中騰科技創新中心為市級「企業研發中心」;推薦高金公司研發中心申報省級20強高水平研發機構,並獲得專項支持。

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組織安居區創建為省級「汽摩通用航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遂寧國開區、西部現代物流港分別創建為省級「微電子企業孵化器」、「現代物流企業孵化器」。

農業科技

狠抓技術鏈支撐產業鏈工程示範。大力實施全省生豬科技創新產業鏈示範工程,組裝28套集成技術,引進丹麥生豬加工先進技術,引進川黑I號生豬新品種,建立黑豬放養新模式,開發新產品18種,申報專利19項,獲授權6項。鑑定省級成果5項,獲獎3項,新增銷售收入2.63億元,輻射帶動農戶增收5.8億元。

大力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引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川優6203、F優498、內香優2924等優質高產的水稻品種,平均畝產714公斤。

全面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大英優質雙低油菜獲國家科技富民強縣示範項目,柑橘獲省科技富民強縣示範項目;船山頤康雞產業化示範獲省科技富民強縣示範項目;射洪、安居大力實施生豬示範項目。

完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農村產業技術服務中心籌建工作,指導縣區分別建立了安居、船山、射洪、大英等4個農村產業技術服務中心。新認定農業科技園區12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15個、星火科技專家大院6個。組織科技特派團開展科技服務活動,引進農業新品種133種,推廣農業新技術20餘套,開展各類農業實用技術培訓40餘期,發放技術資料3萬餘份。

加強科技普及和宣傳工作。開展「四下鄉」、科普活動月、科技活動周等大型的科普活動,組織各類科普培訓20餘場次,發放宣傳資料3萬餘份;創新科普宣傳形式,通過移動短信平台、氣象短信平台,發送科技活動周主題短信80餘萬條;在《遂寧日報》開設科技創新專欄,在遂寧科技信息網等媒體開設科普活動專欄,深入宣傳貫徹《科普法》和《四川省科普條例》。

計劃成果

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全市共儲備、挖掘省級重大成果轉化項目18項,16項進入省科技廳項目庫,12項得到立項支持,獲經費1030萬元。這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實施,將新增投資1.2億元,新增產值4.5億元、稅利0.56億元。

不斷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搭建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台,引導企業與高校開展項目對接活動。全年獲國、省科技項目立項60餘項,獲經費2000餘萬元支持。全市創建國家創新方法基地1個(全省5家企業)。

加強科技成果管理。我市組織推薦的四川省科技進步獎,有3個項目項獲得獎勵,其中:蓬溪青花椒良種選育及產業化開發項目獲得二等獎,高效LED室內照明燈具關鍵製造技術研究項目與採用PET注塑成型白酒整體式瓶嘴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分別獲得三等獎。

科技人才

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設。將四川物聯億達公司的白紅星推薦為2013年度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將四川威納爾公司的房躍波推薦為國家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後備人選;全市評選出了首屆「影響全市十大創新人物」。加強了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團隊建設,共聚集各類專家人才220餘人,其中:博士8人、碩士20人;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建有科技研發中心(機構)92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34.2%。

科技合作

促進產學研合作。重點引進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依託相關優勢企業,先後組建「四川現代物流產業技術研究院」、「遂寧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遂寧白羽肉雞產業技術研究院」。

推進科技服務創新。邀請電子科大、西南科大、四川師大等國省大學科技園來遂考察,推動技術成果孵化器建設,國開區IC重大技術孵化器建設已與電子科大進入實質性商談。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開展「四川工業產業專家服務試點工程」,18位專家與企業全面開展定時、定點、定目標上門技術服務。加強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培訓、審核和管理工作,全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成交總金額3244.4萬元,其中技術交易額3125.3萬元,比2012年新增合同成交總金額2502.8萬元,比2012年增長337.5%。

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市科知局與成都經濟區八市科技局共同簽訂了《成都經濟區區域協同創新框架協議》。充分整合經濟區的科技服務資源,構建為科技型企業提供科技金融、技術交易、市場諮詢、儀器設備共享等綜合服務的資源聚集與共享體系。

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和技術轉移。重點引進國外科技人才和先進技術,積極組織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促成我市企業與德國海瑞公司西班牙恩比公司和台灣貝克公司等加強項目合作,其中3個項目已得到省國際科技合作成果轉化項目立項支持,獲得項目資金300萬元。

醫療衛生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762個,其中,公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1所,三級甲等中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105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4所,村衛生室2747所。全市實有床位數15825張;各類衛生人員14208人,其中鄉村醫生2777人,全科醫生60人;每千人口實有床位4.83張、衛生人員4.34人。

近年來,我市衛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深化醫改為主線,以加快建立和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重點,開拓進取,奮進爬坡,醫療衛生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在城市構建了以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密切協作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網絡。在農村構建了以縣級醫療機構為龍頭,中心衛生院和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實現了城市15分鐘、農村60分鐘就診目標。2014年,全市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均達到98%以上,兩項醫療保險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81.4%、71.9%。全市所有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機構全面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並實行零差率銷售,基本公共衛生和傳染病防控工作明顯加強,與免疫相關的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連續21年無脊灰發病,連續27年無白喉病例發生。

體育事業

建市以來,遂寧市大力發展群眾身邊的體育組織、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群眾身邊的體育活動,廣大群眾全民健身的意識越來越強、自覺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全民健身社會氛圍越來越濃,人民體質總體水平越來越好。截至2015年,全市已建成全民健身路徑537條、農民體育健身工程583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個、國家雪碳工程4個。建成市級單項協會22個,全民健身輔導站點400多個,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2500餘名。群眾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呈現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每季推精品、年度創品牌」的良好態勢。

近年來,遂寧市堅持「做強優勢項目、做大基礎項目」,通過實施「體教聯辦」、「省市共建」以及舉辦各種高水平賽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強力推進我市競技體育的專業化進程。全市新增教練員111名,註冊運動員5135人,在訓運動員3000餘人,向省專業隊輸送優秀運動員25名,向省二隊輸送優秀運動員343名,均創歷史新高。在四川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遂寧市取得了70金、43銀、40銅的優異成績,名列金牌榜、獎牌榜全省第2。

十八大以來,遂寧在全市範圍內布局了8個新建、6個改建場館。新建成的遂寧體育中心占地面積17.57公頃(263.8畝),建設30000人體育場一座,能滿足承辦省級綜合性運動會、全國性單項比賽及全民健身的功能需要;建設2000人的游泳跳水館一座,能夠滿足國際單項賽事標準,被譽為全國一流、西部領先的體育場館。各縣區、園區均新建或改建了功能完善的體育場館,改變全市體育場館的落後面貌,省內外體育界人士盛讚我市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向前推進了15-20年。

城市建設

近年來,遂寧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決策部署,以實現「五個戰略定位」為目標,以實施「六大興市計劃」中的「城鎮優化」和「環境提升」計劃為平台,堅持打「生態牌」、「環境牌」,不斷提高城鎮建設水平,積極探索具有遂寧特色的新型城鎮化路子,市城區建設現代花園城、全域建設生態田園市取得初步成效。

交通運輸

遂寧作為規劃建設的成渝經濟圈高速公路網絡中心和鐵路樞紐城市,正在圍繞「構建盆中交通樞紐」的總體目標,實施「高速骨架」、「幹線暢通」、「通鄉通村」三大工程和鐵路網絡建設,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高速骨架工程:形成310公里「一環六射」的「木」字形高速公路網絡,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連接,東達寧、滬,南通黔、桂,西連藏、疆,北接陝、甘。

「一環」:利用高速公路在遂寧交匯,形成環城高速公路,其中,西北半環即將形成,東南半環高速公路將在「十五」末期開工建設。

「六射」:指遂寧至成都、重慶、綿陽、南充、內江、廣安的高速公路。其中,成南高速公路遂寧至成都、南充段已於2001年底建成通車;投資10億元的遂寧至重慶高速公路已於2003年12月開工建設;投資35億元的遂寧至綿陽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在加快進行,實行BOT方式建設,已有多家公司意向投資建設, 2005年底開工;遂寧至內江高速公路將在「十一五」期內開工建設;遂寧至廣安高速公路將在「十一五」末期開工建設。

幹線暢通工程:以國、省道為主幹,構建市內「三個環形」和「三橫四縱」公路網絡。「三個環形」公路網絡:「內環」16公里,利用涪江二橋、涪江三橋和國道 318線、省道205線圍成市內小環,形成城市交通主幹。「中環」210公里,形成連接船山、安居、大英、射洪、蓬溪、船山五縣區之間的縣際快速環形通 道,提高幹線路網的綜合服務能力。「外環」380公里,形成連接市周邊鄉鎮的環形通道,提高公路網絡的輻射能力。

「三橫四縱」公路網絡:改造建設市內280公里「三橫」和460公里「四縱」公路網絡,提檔升級市內連網公路,打通遂寧與周邊地市的斷頭路。

通鄉通村工程:改造鄉道公路500公里,硬化村道公路7000公里,其中,2010年前硬化4000公里,為服務「三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

鐵路方面,根據鐵道部《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為滿足快速增長的旅客運輸要求,建立省會城市及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運通道,規劃「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 道以及三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遂寧將是南京—武漢—重慶—成都客運專線,連接西南和華東地區的重要通過地。同時,按照客貨分線的規劃原則,遂寧也將是南京 —武漢—重慶—成都雙層集裝箱運輸通道的重要通過地。規劃中,將完善路網布局和西部開發性新線,以擴大西部路網規模為主,形成西部鐵路網骨架。2010年後建設蘭州至重慶新線,該線由蘭州經九寨溝、綿陽過遂寧至重慶。如能通過努力,將內(江)昆(明)鐵路延伸,建成遂寧至內江鐵路,必將鞏固遂寧成為四川鐵路樞紐的作用,使遂寧的區位優勢更加顯現,投資環境更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會更加優越。

隨着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順利實施,遂寧現代化交通格局逐步形成,與周邊成都、重慶、綿陽、內江、南充、廣安等地時間距離將縮短在1.5小時以內。遂寧將成為 成渝經濟圈交通網絡中心、四川第二大交通樞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日益突出的區位優勢將推動遂寧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中國書法之鄉」—蓬溪

蓬溪是一個擁有1600多年建置歷史的巴蜀區域文化交匯地,民風淳樸古雅,「工詩文、擅書畫」之風歷代承傳,遍布民間山野,極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發生髮展的人文環境和歷史土壤。

蓬溪縣文化館在1950年之前叫民眾教育館,民國26年(1937)建於縣城中河街教育局舊址。民國31年(1942)遷潔泉公園(縣政府舊址),1943年經縣政府決議,再遷奎閣設置。解放後,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了民眾教育館,成立了縣人民文化館,1952年,改稱為蓬溪縣文化館。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蓬溪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長出了一批極具實力的「蓬溪書法群體」,並在書壇形成了名噪全國的「蓬溪書法現象」。「蓬溪書法群體」的作品亦頻頻在國內各級各類書法藝術活動中展示並獲得殊榮。2005年5月、2008年11月中國家文化部連續授予蓬溪縣「中國書法之鄉」稱號。

蓬溪現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9名,省書協會員56餘名,市縣書協會員200餘名,民間書法愛好者50000餘名。近年來,獲各種獎190多項,在國內外報刊雜誌發表作品1900餘件,論文40餘篇。全縣已建有民間書法協會15個,基本會員近3000人,在全縣中小學建有三處「美術書法教育實驗基地」。參加全國性少兒兒童書畫展賽300餘次,獲獎180多人次。

遂寧斥資百億創詩酒文化鎮

2011年12月12日,中國白酒金三角·遂寧沱牌捨得詩酒文化名鎮建設啟動暨沱牌捨得自動化灌裝中心奠基儀式,在射洪縣沱牌捨得生態釀酒工業園舉行。

據介紹,沱牌捨得自動化灌裝中心項目總投資約2.6億元,主要由盤貯酒庫、玻瓶立體倉庫、自動化灌裝線等組成,是目前該企業設計理念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環保節能最突出的建築之一。建成之後,沱牌捨得每年可新增灌裝能力5萬噸,在提升企業規模、擴大產能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實力,同時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詩酒文化名鎮建設。根據《遂寧市白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將謀求到2015年年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和把沱牌鎮打造成「中國白酒第一鎮」的發展目標。

川劇絕活絕技《盛世霓裳》在京展演獲金獎

由中國教育電視協會主辦,中國教育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全國教育電視台支持,「校園時代」全國青少年才藝電視展演委員會、中國教育電視協會中小學校園電視專業委員會承辦的「校園時代」第七屆全國青少年才藝電視展演「相逢是首歌」,於2013年1月31日在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隆重舉行,遂寧市青少年業餘川劇藝術學校傾力打造的川劇絕活絕技《盛世霓裳》,在參演的81個節目中,以其濃郁的地域特色,獲得專家評委們的一致好評,一舉奪得金獎,遂寧市川劇團龍怡策同志獲「優秀指導老師」獎。據了解,中國教育電視台將在春節期間播出實況錄像。

宗教信仰

新中國成立前,市境就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1951年,各縣支持天主教、基督教開展「自治、自養、自傳」的革新運動,擺脫了國外教會的控制,走上「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道路;支持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開展民主改革,廢除封建宗法制度,實行民主管理。「文化大革命」時期,宗教場所遭到嚴重破壞,宗教活動停止。1978年後,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活動逐步恢復。1985年,市委、市政府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的通知》,市、區縣均成立了落實政策領導小組,先後複查落實宗教界人士政策13人(件),清退宗教團體房產總面積23,661平方米,歷年房租款、房屋折價款21,995元,清退「文化大革命」期間查抄財物及私房問題的5戶,清退文物4件、圖書416本,實物折價4,134.35元。市、區縣政府按政策相繼批准開放宗教活動場所,滿足信教群眾的需要。至2005年,全市共開放宗教活動場所87處,其中佛教71處、道教10處、天主教3處、伊斯蘭教2處、基督教1處。成立愛國宗教團體6個,佛學院1所,宗教學研究會1個。有宗教教職人員351人,教徒100餘萬人,其中佛教、道教人數眾多,天主教、基督教次之,伊斯蘭教較少。2005年,宗教界代表人士中有市人大代表11人、區縣人大代表5人,市政協委員6人、區縣政協委員6人。

祀祖:遂寧境內歷來有祀祖之俗,沿至民國仍無變更,除有宗族祠堂會聚族人祀祖外,每家還在堂屋正面神龕設神榜供奉祖先。每天由家中男子作「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的祭拜。每逢年節、中元、清明、冬至和婚姻、慶壽等重大家事以及初二、十六打牙祭等,都要燃香點燭,焚燒紙錢並以酒、肉(俗稱「刀頭」)供獻祖宗。新中國成立後,此俗基本消失。

算命:又稱為「算八字」,遂寧民間流行。男女婚配請算命者「合八字」,居宅修建、喬遷也都先請算命者擇期,而平常求卜問吉凶、探禍福的更多。新中國成立後,這些迷信活動,除看相、算命還有一些人相信外,其餘已基本上消失了。20世紀80年代後,迷信活動又有所抬頭。

拜佛:遂寧民間拜佛習俗源遠流長,崇信神佛者亦極多。傳說遂寧靈泉寺、廣德寺是觀世音三姐妹中的兩姐妹坐禪聖地。從隋唐代以來,四方來朝,香火延續千餘年。新中國成立後,寺廟廟產分給農民或收歸公用,神像拆除,僧道還俗,求神拜佛活動消失。20世紀80年代後,敬神信佛者又逐日增多,尤其盛行敬奉觀音與財神,不少城鎮鄉場供奉財神或天官。香會節及民俗節來靈泉寺、廣德寺進香拜佛者,一天達數萬之眾,周邊縣城及成渝等地善男信女成群結隊或乘坐汽車、火車或徒步來許願、還願。

觀音會: 民間相傳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誕辰,六月十九日為觀音出家,九月十九日為觀音成佛,故每年要辦會三次。以二月十九日最為隆重。會期數日至十日不等。廣德寺、靈泉寺終日鼓樂不斷、香煙繚繞。遠近善男信女抬着匾額、大香、大蜡及供品,絡繹不絕到寺廟朝拜。至晚,虔誠的信徒擠滿佛堂,席地而坐,通宵念佛。

地方風俗

婚儀習俗:遂寧在清代一般有合婚、定親、報期、過禮、哭嫁、賀郎、迎親、拜堂、回門等。民國時期,有的人家結婚不坐花轎,不拜堂,舉行「新式結婚」,又稱「文明結婚」,但絕大部分人家仍沿襲舊習。新中國成立後,婚儀極為簡樸,城鎮一般以煙、茶、糖果招待賀喜者,農村雖也承「過禮」、「做酒」之俗,但程序從簡。20世紀70年代以後,逐漸趨於奢侈。城市除聘金外,全套家具、四季衣服、婚禮宴席均由男方承擔,女方只備鋪籠帳被及室內擺設等物;農村除見面、訂婚時,男方要給女方衣物錢財外,迎親禮金高達數百至千元。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承襲算命、合八字、擇婚期過禮、迎親、做酒宴等習俗,排場十分鋪張,迎親隊伍由數輛汽車組成,結婚費用高達數萬元以上。

求子:遂寧民間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男兒是個寶、女兒不如草」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且根深蒂固。求子傳統風俗有求菩薩送子,多要去娘娘廟或寺廟的娘娘殿拜求送子娘娘施恩賜子。每年農曆3月初3日(傳為送子娘娘之生日)及其前後,各地娘娘廟(殿)的香火更盛。新中國成立後,上述習俗逐漸消失,但重男輕女思想仍有流傳,20世紀80年代以來,拜神求子現象又有所出現。

賀壽:遂寧境內賀壽俗稱「做生」。壽齡逢十做大生,較隆重,賀儀多尚古禮,壽日前夜,設小宴集家人、至親密友吃壽麵、喝壽酒,賀壽形式多樣,壽宴較為豐盛,新中國成立後,民間壽事從簡,幾近消失,一般做生多系子女晚輩與近親好友備常禮致賀。20世紀80年代後,祝壽從厚之風逐日盛行,雖革除舊有儀式,但壽宴比以前更為講究。有的為獨生子女做生,操辦得更為隆重

禮節:遂寧民間交往歷來有「有禮不滅,無禮不興」、「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口語流傳。清代,男子相見拱手「作揖」,婦女則行「萬福」,至民國以脫帽、鞠躬、點頭、握手為禮等禮節。新中國成立後,一般使用常用的「你好」、「對不起」等問候語。

民俗文化

秧酒

遂寧在民國時期,農戶傳承祭祀秧母田,請吃栽秧酒之習俗。第一天栽秧叫開秧門,要先敬秧苗田(又稱秧母田),備豐盛酒食招待秧師(栽秧者)。新中國成立後,祭祀秧母田,請吃栽秧酒之習已停。20世紀80年代後,薄膜育秧、淺水栽秧、拋苗栽秧、機械栽插等技術開始推廣。

僱工:遂寧在新中國成立前,農村僱工分長年、月工、短工(又稱「點工」)和放牛娃幾種。其中,幫長年為按年計酬,僱主耕種田土多,僱工在2人以上的人家,確定一個有管理能力、且忠實的長年代為管理生產,稱「當家長年」。通常在每年正月十六日上工,臘月十六日後結算工錢回家。

工匠:遂寧民間有「從小不學藝,擔斷籮篼系(繩索)」之民諺。故民間有石匠、木匠、泥水匠、鐵匠、銀匠、銅錫匠、補鍋匠、彈花匠、剃頭匠、掏耳匠、騸匠、紙火匠等十幾個行業的工匠,且各有勞作習俗和技藝。

服飾

遂寧境內服飾(穿着、打扮)受時代潮流影響,因男女、年齡、職業、地位、經濟和興趣喜好不同而多樣化,各顯特色。清代,男性褲子一般為扎腰接頭長褲,婦女一般上衣長及膝蓋,滿襟大袖口,褲子為大腳長褲,出門拜客外系裙子。民國時期,男性穿中山服、西裝,女性穿旗袍逐漸增多。新中國成立後,男子穿中山服、婦女穿列寧服,以灰、藍兩色為主,風行城鄉,農村婦女仍有穿大襟短衣者。城鄉男子冬天穿長、短大衣和棉製服較為普遍。大襠寬長腰褲逐漸淘汰,男女穿皮帶束腰西褲的逐漸普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服裝款式不斷翻新,色彩絢麗。男服在西裝、卡克、T恤、休閒的大結構上,長、短、寬、緊式樣變換繁多。女裝以體現性感美為目標,追求花色、款式、新奇、入時。下裝樣式不斷翻新,特別是女式,變換不迭,如繡花高腰褲、緊腰褲、喇叭褲、背帶褲、中長褲、牛仔褲等,裙有緊腰大擺裙、褶裙、套裙,最短的「迷你」裙等,褲裙也有十數種,花色繁多。

飲食

遂寧在民國時期,城鎮一年四季以大米和麥麵食為主,鄉間秋冬以大米、紅苕為主,春夏以大米、豌豆、雜糧為主,一日三餐。新中國成立後,城鄉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飲食習俗亦有所變化。20世紀80年代主食雖仍以大米為主,但講究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按營養搭配三餐。城鎮早餐有稀飯、饅頭、花卷、湯圓、方便小吃以及雞蛋、牛奶(粉)等滋補品;午餐一般吃乾飯,菜餚比較豐富;晚餐一般吃麵條,但暑熱天多數時候吃稀飯。農村三餐逐漸改變以自產自食為主,講究營養搭配和烹飪。

居住

市境民居民宅建造各具特色,一般以家族建造成大院落或聯院群居點。至民國時期,大家庭分家立戶增多。新中國成立後,民宅仍為私有,政府倡導改草房為瓦房。20世紀70年代,農村私人建房逐日增多,多為磚(石)木架式結構。20世紀80年代以後,始有建鋼筋混凝土二、三層樓房,造型也日益改觀。20世紀90年代城鄉建築私房極盛,鄉村已出現小院式裝修房群,市縣城區已有私建別墅。且仍沿舊習俗,如擇吉、掛紅、貼對聯、放鞭炮、親友祝賀等,只不過程序從簡而已。

行旅:遂寧境內在民國時期,無論出遠門或走短途,多數以步行為主,少數出遠門所乘交通工具以轎子、滑竿為主。20世紀40年代,城內始有黃包車和腳踏車。新中國成立後,轎子、滑竿和黃包車逐漸消失,而以腳踏車代步日增,20世紀70年代城鄉公路的聯網貫通,腳踏車、人力三輪車開始遍布城鄉,成為人們日常往來的主要交通工具。20世紀90年代後出租車、摩托車和私人購買小型汽車代步開始顯現。[7]

名優特產

卓筒雞:卓筒雞名緣於它特別的烹飪方法。雞為當地的土雞,經過死海特有的天然鹽滷洗泡,再加上幾十種香料熏制,後入土瓦罐,用文火煨之。

蓬溪姜糕:蓬溪姜糕創始於清代同治年間,以糯米、蜜糖、麻油、薑汁四物合制而成,曾敬獻慈禧太后品嘗後被封為玉糕。

遂寧馮水餃:馮水餃是遂寧地方老字號名小吃店,第二屆遂寧人民政府授予"名小吃"。

市樹市花

2013年11月15日,遂寧市六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了市政府關於提請確認遂寧市市樹、市花的議案,作出了關於確定遂寧市市樹市花的決定:黃葛樹為遂寧市樹,荷花為遂寧市花。

風景名勝

金華山景區

金華山景區位於射洪縣城以北20公里的金華古鎮,面積約50平方公里,內含一山(金華山)、一湖(金華湖)、一堤(金湖堤)、一坪(西山坪)、一城(金華古鎮)。滔滔涪江和綿渝一級幹線公路由北至南縱貫全區。因「一代文宗」陳子昂生於斯長於斯,加之她水秀山靈,故名聞遐邇,享譽中外。景區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子昂讀書台;有四川四大名觀之一——金華山道觀;有面積達20餘平方公里的金湖;有10000畝水果基地;有古鎮、古建築、古廟、古城牆、古樹、古戲台的「六古文化」。各景點相依相連,是集「祈福納祥、求學勵志、觀光娛樂、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景區。

金華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西魏,這裡就是射江(北周更名為射洪)的縣治處所,直至新中國建立。一代代金華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出了豐碩的文明成果。今天,6萬多金華人秉承子昂遺風,奮勇開拓,以獨具的智慧勤勞,精心描繪着西部大開發中的新金華。 

金華水秀。美麗的涪江,攜着人間瑤池黃龍的聖潔,由北向南滾滾而來,滋潤着這片土地。江水在這裡被宏偉的金華電航橋工程攔腰截斷,蓄成了巨大的金湖。浩淼金湖,平波舒展。湖中漁帆點點,遊人時現。3000米長堤,為欄作檻,清風徐來,楊柳依依。堤岸上,人們祥和地休閒,悠然地垂釣。碧波中幾葉小島,悠遊其間。真乃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金華山靈。被譽為「天下無雙景,人間第一山」的金華山,位於金華古鎮北郊。山上古柏森森,亭台樓閣鱗次櫛比,巧奪天工。前山有1500年歷史的蜀中四大名觀之一的金華山道觀。後山是海內文宗初唐傑出詩人陳子昂讀書的地方。陳子昂讀書台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華山因此被譽為"千山景色此間有,萬古書台別地無"。

金華古蹟眾多。鎮內及周邊分布的「九宮十八廟」,建造精美,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極高的文物價值。神秘莫測的煙霞井,依山而建的聖彌寺、石鏡寺,以其勾人心弦、誘人探尋的奇聞異趣,吸引着無數尋幽訪古的人們。在眾多的古蹟中,尤以兜率寺為最。兜率寺是一座古老而幽靜的尼姑院,典型的明代宮院,規模宏大,環境清幽,香火旺盛,院裡遊人香客絡繹不絕。

中國觀音故里旅遊區

中國觀音故里旅遊區下轄廣德景區和靈泉景區廣德景區位於遂寧城西2公里處,景區以廣德寺為核心景區,始建於唐朝(公元618年前後),距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歷受唐、宋、明三朝九帝十一次敕封,是古代朝廷最早欽定的觀音道場、皇家禪林。寺內現存殿堂樓塔亭坊二十九處,建築總面積達二萬八千餘平方米,其中明清建築共有十一處,建築面積5632.69平方米,為全川之冠。2006年廣德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中國觀音故里旅遊區靈泉景區位於遂寧市河東新區,總占地面積233公頃,是國家AAAA級景區,分為觀音文化休閒區和寺廟區。靈泉寺始建於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600年之間),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悠久歷史。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因靈泉山頂絕壁處一口淨井,井水紺碧甘美,長年不溢不涸,故而得名靈泉寺,一直沿用至今。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曾題寫一首名為「七泉」的詩用來讚美此水 「瞻觀音慈悲面;看三眼井水變;觀千年靈芝草;品觀音聖水甜;賞千年古剎景」。

中國死海旅遊度假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死海」地處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帶,距離四川省會成都行程約90分鐘車程;達(州)成(都)鐵路、成(都)南(充)高速公路、綿(陽)重(慶)高速公路、遂渝懷高速等傍城而過;位於北緯30度29分至44分,東經105度3分的地面下,與世界著名的中東死海處於同一緯度和同一海平面高度。「中國死海」地面上便是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國家專業部門已探明的地下鹽滷水礦層面積約700平方公里,厚2.5米至119.6米,其鹽滷海水的儲藏量高達42億噸,是一個天然的地下古鹽海。「中國死海」與中東死海一樣,含鹽量高達23-25%,富含鉀、鈉、鎂、溴、碘等4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能起到消除疲勞、活血養身、改善睡眠等多種保健效果,對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皮膚病、肥胖症關節炎等疾病有良好的理療功效,具有非常高的保健價值。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研究數據顯示,人在死海中漂浮1小時,可以達到8小時睡眠的效果。

中國死海旅遊度假區集主題公園的娛樂性及文化性,度假酒店的舒適性和健康的功能性為一體,多元化地滿足不同需求的遊客。景區現已對遊客開放大型室內死海恆溫漂浮體驗池和室外死海涼水漂浮體驗池、大型室內海濱衝浪池及水上娛樂區;景區的餐飲住宿設施配備齊全,可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和不同消費偏好遊客的需求。度假區現有摩洛哥建築風格的觀景房太陽城度假酒店、酋長建築風情的別墅、海景房夢幻酒店、國際青年旅舍等多類型的住宿,共計600餘間各式客房。在太陽城度假酒店,設有7個不同規格的多功能會議廳,能接各種大、中、小型會議及各類型的娛樂、商務活動,其中會議廳最大的可以容納600人召開會議,最小的可以容納20人召開會議。在餐飲配套設施方面,景區內有太陽城度假酒店中餐廳、快餐廳、風味餐廳、優汁飲品店、河岸燒烤等多種不同風格和消費層次的餐廳。各類娛樂休閒配套設施齊備,時尚康體中心、黑泥體驗館、公路越野卡丁車、觀光車、小電瓶車、雙人腳踏車、「死海」飛行體驗、漂漂酒吧、美容保健中心、夢幻酒廊、太陽城酒店中庭水吧、聽海露天水吧、海盜吧、派尼溫泉吧、原汁原味的土著風情一千零一夜大型歌舞晚會、旅遊購物超市等。[8]

龍鳳古鎮景區

素有「千年龍脈地,萬世佛緣鄉」美譽的川中第一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遂寧旅遊新名片——龍鳳古鎮,依據美麗的觀音出生地傳說而建,是中國唯一的觀音文化千年古鎮景區,是遂寧觀音文化旅遊的重要站點。古鎮始建於2100年前,因涪江環繞成龍,山型蜿蜒成鳳而得名,其核心文化是觀音文化。景區內觀音應身牆和博物館內的石觀音,古鎮出土的大量漢磚、漢陶和烏木,均是古鎮千年文化積澱的有力證明!古鎮內特色餐飲和特色旅遊紀念品品種繁多,龍鳳文化和觀音文化特色鮮明。景區為開放型景區,免收門票,其中有妙善廣場、佛珠牆、採蓮灣、游龍棧道、錦屏橋、席氏莊園、博物館等景點,遊覽時間約3小時,尤其是乘坐景區特色竹筏,在品茗中欣賞古鎮的全貌,就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旅遊享受!

中華侏羅紀探秘旅遊區

景區有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硅化木化石群,以及天然優美的峽谷地貌景觀、水體景觀、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園區共有硅化木遺蹟10餘處550多根、恐龍化石遺蹟3處、地質地貌景觀8處、水體景觀5處以及人文景觀6處。先後被中國古生物學會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科協命名為 「四川省科普基地」,列入四川省自然遺產地,是國家級AAAA景區,是第八屆國際侏羅系大會的重要科考現場。

觀音湖生態濕地景區

觀音湖濕地旅遊景區位於遂寧市河東新區濱水沿線,是利用河岸灘涂打造的一條集文化、旅遊、觀光、休閒於一體城市濱水旅遊景區。景區總體規劃面積約7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占地約2平方公里,總投資22億元,於2010年開工建設,目前已全部建成對外開放。

觀音湖濕地旅遊景區規劃分為五彩繽紛路景觀帶和觀音文化園兩大部分。五彩繽紛路景觀帶沿觀音湖東岸而建,一期項目全長約6.5公里,占地面積2000畝,總投資約12億元,由國際知名設計機構加拿大·畢路德建築顧問公司歷時近一年設計而成。五彩繽紛路景觀帶分為運動休閒區、生態體驗區(濕地公園)、時尚商業區、綠色主題區四個區段,有生態濕地、愛情棧道、五彩疊瀑、觀光摩天輪等景點20餘個。項目設計方案曾獲建設部 「2008·中國人居典範建築規劃設計獎最佳設計方案金獎」。2011年經網絡投票被華西都市報評為四川省最宜商街巷第一名。2011年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來遂考察五彩繽紛路,給予 「在一片荒灘上建立了這麼美麗的濕地公園,這就是綠色經濟」的高度評價。

觀音文化園沿聯盟河沿岸修建,在景區核心節點臨仙閣廣場,與五彩繽紛路景觀帶交匯。項目一期全長約5公里,占地1000畝,總投資10億元。項目由日本大場株式會社擔綱設計,將中國民居街巷、院落、文化等元素有機融合,以觀音民俗文化為脈絡,通過「生、慧、慈、拜、渡」五個主題區段進行詮釋,有佛手塔、許願鍾、白象廣場等文化景點30餘處,充分展現了遂寧觀音民俗文化和獨特的城市風情。 2012年項目被省文化廳評為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4年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中國紅海

「中國紅海」位於蓬溪縣寶梵鎮華山村紅星水庫—華蓮寺片區,距蓬溪縣城6公里,距遂寧城區30公里,距南充城區35公里,距成都、重慶各168公里,項目占地面積4.13平方公里。由四川紅海生態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6.8億元人民幣,2009年2月開始建設,確保2014年前建成國家AAAA級景區。

「中國紅海」以文化為主線,生態為背景,娛樂為業態。採取「1 2」(現代農業 旅遊、文化)開發模式,重點打造3000畝紅葉大森林、芳香植物園、川東北古民居集中保護區(紅海古鎮)、水世界、婚慶基地、運動體驗(山地自行車運動等)、休閒會所、度假養生、生態宜居等功能要素、服務體系配套完善的生態旅遊度假區。

「中國紅海」項目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資2.8億元,完成景區道路黑化8公里、沿湖道路硬化8公里,栽植紅葉楊2000餘畝,建設苗木基地200畝,遷建古碉樓1座,紅海農民新村集中居住點1處,瀑布廣場、紅海古鎮、鴻運會所、夢圓山莊、遊客中心、景區綠化、濱湖廊道、舒家大院、古戲樓等景觀工程已具雛型,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六大功能。目前,公司正全力加快景區景觀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2014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