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正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正秋(1889-1935),導演,編劇。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廣東汕頭人,卒於上海中國電影之父 ,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我國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

簡介

青年時期鄭正秋積極從事新劇評工作,1913年涉足影壇,編劇並參與導演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 。1922年與張石川等創建明星影片公司,擔任編劇、導演。主要編導作品有《勞工之愛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1935年7月16日卒於上海

鄭正秋
鄭正秋.jpg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889年01月01日
逝世 1935年07月16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鄭芳澤
職業 導演、編劇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89年,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別署藥風,出生於廣東潮陽(現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上鹽汀村),鄭正秋從小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 1902年肄業於上海育才公學。他父親還給他捐過官。青年時期受過康梁改良主義的影響。因目擊清廷腐敗,民生凋敝,於是從事新劇運動,陸續發表「麗麗所劇評」。後又受聘於《民言報》為劇評主筆,被時人譽為「不畏強御的劇評家」。主辦《圖書劇報》《民立畫報》《民權畫報》,倡導戲劇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 鄭正秋的第一篇文字《麗麗所戲言》送到《民立報》1910年11月26日,署名正秋的長篇評論《麗麗所戲言》開始見報。《民立報》自1911年2月起正式辦起了戲劇副刊。鄭正秋應于右任之邀擔任戲劇副刊主編。這位主編從確定刊名《民立畫報》到組稿、寫稿、編輯,以至版面設計都一手包了。

演藝經歷

1913年,與張石川和組新民公司,專事承包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導、演業務,聘請他編寫《難夫難妻》電影劇本,並與張石川合作導演了此片,於是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此後,他自組了新民、鳴民、大中華等劇社,在上海、武漢等地從事新劇活動。曾編演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隱痛》、讚揚孫中山先生革命活動的《孫中山倫敦蒙難記》、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行經的《新華毒》,也有迎合小市民低級趣味的《男女拆白黨大交戰》等。五四運動前後,創辦新民圖書館,發行《藥風月刊》。

1919年,他曾發行《藥風月刊》《解放畫報》支持當時的學生運動。

1922年初,與張石川周劍雲等共同創辦共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編劇、導演外,還兼任明星影戲學校校長。同年,為明星公司編寫了《滑稽大王游華記》、《勞工之愛情》等4部短片。[1]

1923年底,由他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影片《孤兒救祖記》拍攝完成,此片為中國攝製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鄭正秋編劇的第一部「社會片」。

1924年鄭正秋創作第一部婦女題材的電影劇本《玉梨魂》。 他編演過《秋瑾》、《革命痛史黃花崗》和《蔡鍔脫險記》等等。

二十年代他通過《玉梨魂》、《上海一婦人》、《盲孤女》等影片,揭露、抨擊了封建倫理制度的罪惡,1929年至1931年他又以現實題材從事創作,編寫了《戰地小同胞》、《桃花湖》(1930)、《紅淚影》(1931)等劇本。

1932年他運用長期積累的電影創作經驗,帶病為宣傳抗日、推動愛國運動,編寫了《自由之花》《春水情波》(1933)等影片,部分完成了《再生花》、《女兒經》(1934)、《熱血忠魂》等編寫工作。

1934年,他編導的《姊妹花》,講述的是生長在貧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對孿生姐妹的不同命運遭遇。該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創下連映60天的記錄,創造了當時中國票房的最高記錄。1935年3月該片參加了蘇聯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 他還寫了電影劇本《戰地小同胞》、《碎琴樓》等。

1935年7月16日,去世。

人物事跡

1923年底,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上映。影片宣揚「平民教育」在「從善懲惡」、改良社會中的主導作用,為擺脫文明戲的桎梏,對電影如何藝術地反映生活,作了一次認真的探索與嘗試。在20年代的中後期,他的創作十分旺盛,本着「為弱者鳴不平」的創作主張,相繼拍攝了一批婦女題材的影片,諸如《玉梨魂》、《苦兒弱女》、《最後之良心》、《上海一婦人》、《二八佳人》、《小情人》等。

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隨着民族危機的日益深重,左翼電影運動的蓬勃開展,在黨的電影小組的團結與幫助下,他被選為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成為「一個立場堅定、態度鮮明的進步的社會活動家了」。1933年,他在《明星月報》上發表了《如何走上前進之路》一文,明確地意識到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三反主義」創作原則。同年,他編導的影片《姊妹花》,在公映後引起轟動,是他代表作。[2]

兩種教育思想的抗爭

1902年的一天,這所由英籍猶太人嘉道里創辦,座落在公共租界白克路(今鳳陽路),兼收中外人士子弟的育才書院,突然爆發了一場小小的「學潮」:一群少不更事的學童,小的十二三歲,大的不過十六七歲,轟地擁向校長室,要求學校取消體罰。原來,在一向以教學嚴謹著稱的育才書院,「體罰」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這天上課時洋先生又要體罰一個小學生,不料卻遭到一個瘦瘦小小的學生的反對。這個看上去年齡不過十三四歲的學生從座位上挺身站起,責問老師:「先生對我們講授『平等、自由、博愛』的道理,可為什麼常常體罰學生呢?難道這就是『平等、自由、博愛』嗎?」一句話,問得老師滿臉通紅。洋先生轉向全班學生:「這位同學袒護犯錯誤的同學,大家說,這樣做對不對?」平日裡對體罰早就憤憤然敢怒不敢言的學生以沉默作答。「下課!我要向校長反映……。」惱羞成怒的洋先生夾起皮包衝出教室。見這陣勢,那責問老師的學生索性大聲問同學們「我們也找校長,要求取消體罰,好不好?」「好!」

在校長室,這位洋先生和學生們形成尖銳對峙。育才書院創辦以來破天荒的一場「學潮」,就這樣發生了。

幾天後,在一次全校大會上,王植善校長向教職員工和學生鄭重宣布:「從今往後,本校取消體罰。」這個帶頭反對體罰的學生,頓時成了同學心目中的「英雄」。老師們也對這個善於運用學到的知識反對不合理現象的學生,有了深刻印象。這個學生不是別人,就是14歲的少年鄭正秋。可是,小正秋的父親鄭讓卿聽說了這件事,卻勃然大怒:「小小年紀,竟敢目無師長,這還了得!混蛋!」鄭讓卿越想越生氣:當初花大錢把孩子送進育才書院,原想受些洋教育,將來做生意好和租界的洋人打交道,誰知教出個目無尊長的「逆種」!這種書不能再讀了,還是早點到生意場中去磨鍊。主意已定,任憑鄭正秋怎樣哭訴哀求,鄭讓卿都不讓小正秋再跨進他視為「虎狼」的育才書院校門了。

「官商門庭後繼有人」

鄭讓卿,廣東潮陽成田上鹽汀村人。他以光緒間順天府試進士第三十一名的資格,當過江浙鹽運使,後調任三穗知府。他的父親鄭介臣於鴉片戰爭上海開埠之際來滬經商,開了家鄭洽記土棧(鴉片批發棧)而成巨富,早年上海潮州會館發起人之一。鄭讓卿是他第二個、也是最聰明能幹的兒子。鄭讓卿三十歲上久婚無子,經友人介紹,在眾多候選的男孩中選中他認為將來會大有出息的一個,抱進家門為螟蛉子(義子)。時值秋高氣爽,因取名正秋,又按潮陽老家的排行,為孩子取字「芳澤」。這個生於1888年12月24日的上海小男孩,從此入了廣東潮陽籍,在優裕的官商家庭中生活成長。

小正秋3歲了。為了「讓孩子認得老家」,母親張太夫人帶正秋回到上鹽汀村祖居。老家美麗的田園風光,生活風情,婚喪習俗,家祠私塾的學習經歷,以至獨具特色的潮州音樂,潮州戲曲,處處令小正秋既新鮮,又激動,留下一生難以忘懷的印象。

兩年後,小正秋隨母親返回上海,受教於嘉定人莊乘黃。在莊老師的點撥下,小正秋不僅打下了較好的國學基礎,還練就了一手好字,思想上更深受老師不滿清王朝腐朽統治的影響。一年以後,10歲的小正秋帶着莊老師的口授心傳,進了育才書院。這期間,家裡添了個弟弟鄭正冬(後由鄭正秋為之改名正棟,寓了他希冀弟弟來日成為國家棟樑的願望)。

鄭正秋
鄭正秋5.jpg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正秋從小體格嬴弱。氣急、腰痛成了久治不愈的痼疾。當官卻無知的父親為減輕孩子病痛,橫下心讓他服鴉片止痛。從此,鴉片煙毒漸漸侵襲了小正秋全身,形成難以抗禦的毒癮。也是14歲那年,一位西醫診斷小正秋患的是先天性心臟病和腎結石。經治療,結石似已排出體外,可心衰依舊,還多了個咳嗽、多痰的毛病。 父親領着14歲的小正秋來到鄭洽記土棧,讓他熟悉土棧業務,認識四方商賈。就象在書院是個受尊敬的好學生一樣,漸漸地在土行小正秋也成了里外受歡迎的「少老闆」。鄭讓卿暗自得意:不去書院來土行這一着,走對了。

可是,「讀書」仍然是小正秋心中最最解不開的情結。學校去不成了,只有自己找書看。什麼《再生緣》、《推背圖》、《左氏春秋考證》、《三國演義》,乃至戲曲唱本,逮着什麼看什麼。家裡的書看完了,上街買書看。書攤上琳琅滿目的各式圖書打開了小正秋眼界。他漸漸選擇了:《警世鐘》、《西太后》、《揚州十日記》《革命軍》《大革命家孫逸仙》

讀書之餘,鄭正秋還迷上了京劇,以至哪天沒去茶園看上一場戲,吃飯也不香。他偏愛毛韻珂潘月樵和梨園世家夏月珊、夏月潤兄弟的戲,一來二去,和他們交上了朋友。這再次惹惱了父親。為使鄭正秋遠離他鄙視的「戲子」,鄭讓卿可謂用心良苦。先是,為17歲的鄭正秋娶妻。可是兒媳俞麗君不但沒「拴」住鄭正秋,反倒也愛上了京戲。鄭讓卿左思右想,覺得兒子既不能一心一意經商,不如走仕途。他花錢在湖北張之洞那裡買了個「候官」的位置,逼着鄭正秋立即去湖北任職。可現在的鄭正秋已不再是五年前任由擺布的孩子了。他在湖北勉強耽了近兩年,深感「宦海茫茫,不可以居」,決定「潔身而退」再次從商。

再次回到土棧,鄭正秋還真用了番心思。他揣摩經商規律、顧客心理,確定他的「八字方針」:「以義為利,薄利多銷」。一個「義」字,一個「薄」字,使他廣交朋友,近悅遠來。土棧生意比他父親、弟弟經營時好了不少,短短兩年,獲利無數,少老闆鄭正秋的名聲一時大振。可是鄭正秋沒有想到,生意場上多的是不義之人。善良正直的他缺了這份警惕,就得摔大跟頭,一些奸猾之徒利用少老闆的信任胡作非為,土棧虧損數萬。鄭正秋(可能也包括鄭讓卿)最終明白了:他不是經商的料。他把土棧交給弟弟正棟,自己鑽進鍾愛的戲曲中去。他發揮自己善於模仿的長處,學習孫菊仙汪笑儂譚鑫培等名伶的唱腔,最終達到聲、神俱備,惟妙惟肖的程度。戲看得多了,對劇目、對演員的表演也有了想說的話。在友人夏月珊的啟發下,鄭正秋開始以《麗麗所戲言》、《麗麗所伶評》為題,嘗試着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感。[3]

主要作品

編導故事片

《難夫難妻》(1913) 《小情人》(1926)

《一個小工人》(1926) 《血淚碑》(1927)

《楊小真》(1927) 《二八佳人》(1927)

《黑衣女俠》(1928) 《俠女救夫人》(1928)

《血淚黃花(上集)》(1928) 《刀下美人》(1929)

《血淚黃花(下集)》(1929) 《戰地小同胞》(1929)

《桃花湖》(1930) 《紅淚影》(1931)

《玉人永別》(1931) 《自由之花》(1932)

《春水情波》(1933) 《姊妹花》(1933)

《女兒經》(1934,有洪深、張石川、沈西苓合作) 《再生花》(1934)

導演故事片

《梅花落》(1927) 《白雲塔》(1928)

《碎琴樓》(1928) 《熱血忠魂》(1935,與張石川、徐欣夫、吳村等合作)

電影劇作

《滑稽大王游華記》(1922) 《張欣生》(1922)

《擲果緣》(1922) 《大鬧怪劇場》(1923)

《孤兒救祖記》(1923) 《玉梨魂》(1924)

《苦兒弱女》(1924) 《好哥哥》(1924)

《早生貴子》(1926) 《盲孤女》(1925)

《上海一婦人》(1925) 《小朋友》(1925)

《最後之良心》(1925) 《掛名的夫妻》(1927)

《山東馬永貞》(1927) 《俠鳳奇緣》(1927)

《車遲國唐僧鬥法》(1927) 《大俠復仇記》(1928)

《火燒紅蓮寺》(1928) 《美人關》(1928)

《女偵探》(1928) 《新西遊記》(1929)

《倡門賢母》(1930) 《恨海》(1931)

相關視頻

中國電影之父鄭正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