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予元
郭予元(1933年-2017年5月29日),男,农业昆虫学家[1]。1933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潮阳。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200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郭予元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33年 上海市 |
逝世 | 2017年5月29日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2017年5月29日凌晨1时2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3]。
目录
人物生平
1949.9-1953.7 北京农业大学 学士学位
1953.9~1969.11 宁夏农业厅植保站、宁夏永宁农校 植保技术员、植保教师
1969.12~1978.11 宁夏农学院农学系 植保教师(讲师)
1978.12~1982.11 宁夏农科院植保所 助研-副研究员、所长
1982.12~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士
人物成就
科学研究
曾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攻关、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三十余项。曾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需分三个阶段发展的思想。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分不同生态区以不同粮棉作物为对象的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防治棉铃虫制定了一系列新防治对策和技术。改进了土内虫口密度的抽样调查小麦吸浆虫方法,组建了准确的发生程度中期预测模型,最主要的是将已往以消灭吸浆虫为目标的传统策略改变为以保护麦穗免遭侵害为目标的新策略,在大面积示范区实施3年,基本控制其危害。在棉铃虫迁飞及地理区划、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营养级间的通讯机制、常规和转基因棉花抗虫性的生理、生化、遗传机制和棉铃虫抗药性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次在我国系统研究了世界性麦类毁灭性害虫麦种蝇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关键技术。是主张我国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应自成体系的创导者之一,开展完成了"正交多项式配线求杀虫剂的致死中量"和"多元回归分析的因子相关选择法"等创新性研究。
论文著作
目前为止他共发表科研论文278篇,其中国外刊物31篇、国际会议6篇,出版科技专著20部、译著2部。
人才培养
共培养硕士生10名、博士生19名、博士后1名。
所获荣誉
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4]。
先后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5],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85"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个人荣誉证书[6]。1996年?1998年被任命为国家"85"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200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7]。由他主编的《棉铃虫的研究》获1999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社会兼职
1988.7~1998.7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第三届-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
郭予元 | |
---|---|
郭予元:“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我的阵地” |
1991.3~2005.3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7.7~ 2003.7 中国昆虫学会 第四届-第七届理事
1981.7~ 中国植保学会 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期刊论文
两种方法测定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21配体结合特性的结果比较简
2017年 -郭予元-《中国农业科学》
气味结合蛋白MmedOBP19在中红侧沟茧蜂足部的表达及配体结合特征简
2017年 -郭予元-《昆虫学报》
Proteomic analysis of novel Cry1Ac binding proteins in Helicoverpa armigera
2010年 -郭予元
Cry2Ab杀虫蛋白对小地老虎幼虫致残效果及体内酶活性影响
2009年 -郭予元
棉铃虫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基因克隆和表达
2009年 -郭予元
人物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原所长、一级研究员郭予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29日凌晨1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兹定于2017年6月4日(星期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郭予元院士遗体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