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鄂爾多斯高原

鄂爾多斯高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鄂爾多斯高原

所屬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

面積: 130000 km²

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很多的宮帳。因在明代成吉思汗陵寢移至此處,蒙古族遊牧部落號鄂爾多斯,故高原也以此命名。

鄂爾多斯高原,地處就在河套平原黃河"幾"字彎的懷抱里,東南、西與晉、陝、寧接壤,北與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和包頭市隔河相望。3.5萬年前,鄂爾多斯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河套文化"的發祥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寢就坐落在鄂爾多斯中部的鄂爾多斯伊金霍洛草原上。鄂爾多斯高原海拔1100~1500米左右,最高點為西部黃河畔的桌子山,海拔2149米。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微傾,起伏和緩。

鄂爾多斯高原,原來是對相關群山和盆地的統稱,主體區域現在地質學界已經稱鄂爾多斯盆地(即陝甘寧盆地)。從絕對高度看,是高原,而從四周高地看,又是盆地。[1]

目錄

地域簡介

鄂爾多斯高原(Eerduosigaoyuan, Ordos Plateau)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部鄂爾多斯市境內。就在河套平原黃河"幾"字彎的懷抱里。黃河的流向急劇轉折,三面環繞,形成一個大弓形,習慣上叫它黃河灣,為廣義的內蒙古高原的南部。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很多的宮帳。因在明代成吉思汗陵寢移至此處,蒙古族遊牧部落號鄂爾多斯,故高原也以此命名。為廣義的內蒙古高原的南部。鄂爾多斯高原的南方就是黃土高原。

地理位置

西;北、東三部分被黃河河灣懷抱,東南部以古長城為界和陝北黃土高原相接。地勢中西部高,四周低,西部高於東南部。東部為準格爾黃土丘陵溝壑區,西部為桌子山低山緩坡和鄂托克高地,北部為庫布其沙漠,南部為毛烏素沙漠和灘地,中部沿北緯39.5度一線隆起,海拔1400 1700米,為鄂爾多斯台地。

高原內雖無山脈,但海拔高度相差很大,東部河谷窪地海拔最低只有850米,西部桌子山一帶高達1500-2000米。因深居內陸,極端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季氣候乾燥而寒冷,夏季形成東南季風。

光能資源豐富,積溫高,晝夜溫差大,是我國日照豐富的地區之一。西部鹽、鹼湖分布廣泛,盛產鹼、鹽、芒硝、石膏等化工資源。

鄂爾多斯高原,地處黃河萬里長城的懷抱之中(即三面為黃河環繞,一面為萬里長城),東南、西與晉、陝、寧接壤,北與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和包頭市隔河相望。3.5萬年前,鄂爾多斯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河套文化"的發祥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寢就坐落在鄂爾多斯中部的鄂爾多斯伊金霍洛草原上。

地質地貌

高原海拔大部為1300-1500米,東部切割河谷部分可下降到 1000米以下, 高原頂面個別地方可達1600米以上。西北部桌子山自北向南伸延,主峰桌子山(2149米)。東勝以西至杭錦旗以東一帶是海拔較高地區(1450~1600米)。其北沿是黃河三級階地,為包頭內陸斷陷的南緣。東南部為構造凹陷盆地,境內廣泛分布第四紀沉積層和現代河湖沉積。鄂爾多斯流沙和"巴拉"(蒙古語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廣泛。由於不合理開墾,過度樵採和放牧,大片沙區中的固定巴拉日益沙化為流沙,原無大片沙地分布的高原中部亦出現不少新沙化地面。本區水系除高原內部為內陸區外,四周均為黃河支流,屬黃河水系範圍。

高原位於鄂爾多斯台向斜的北部,包括了東勝台凸全部和陝北台凹的北部,均為華北台塊的穩定部分。全區除桌子山外,岩層基本水平,中生代沉降形成向斜盆地,沉積較厚的中生代砂岩、砂礫岩、頁岩,西部有第三紀紅色砂岩。第四紀以來各地有不同幅度的上升。鄂爾多斯流沙和"巴拉"(蒙古語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廣泛。高原東部屬栗鈣土乾草原地帶,西部屬棕鈣土半荒漠地帶。

自然資源

高原面積80%的地下埋藏煤炭,儲量達1050億噸。東勝煤田准格爾煤田正進行大規模建設。在乾旱缺水的高原北部已發現特大地下水源,已探明儲量5336億立方米的蘇里格氣田正在開發中。

高原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尤以煤炭遍布各地月儲量巨大,有煤海之稱。高原面積80%的地下埋藏煤炭,儲量達1050億噸。東勝煤田和准格爾煤田正進行大規模建設。西部鹽、鹼湖分布廣泛,盛產鹼、鹽、芒硝、石膏等化工資源。

在乾旱缺水的高原北部已發現特大地下水源。光能資源豐富,積溫高,晝夜溫差大,是中國日照豐富的地區之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