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釉里紅以銅紅料繪紋飾於釉下,經高溫一次燒成。釉里紅瓷器和青花瓷的製作流程基本一致,同屬釉下彩瓷器。
基礎知識
數千件明洪武年間景德鎮的瓷片在挖掘機下出土,其中最為耀眼的就是釉里紅。雖然都是殘片,但一點也不影響它的珍貴价值。釉里紅,這種稀少的瓷器品種開始不斷引起人們的注意,並以其卓然大氣的風範,成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貴族。 [1]
釉里紅的最大特點是燒制難度大,成品率極低。它是以銅為着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製各種圖案紋飾,在上面施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了紅色,所以名叫「釉里紅」。
釉里紅瓷創燒於元代,但數量極少,可謂鳳毛麟角。原因是銅離子對溫度極為敏感,在窯爐中火候不到,呈現黑紅色或灰紅色;火候銷過銅離子便揮發,從釉層中逸出,呈現特有的飛紅現象或乾脆退色,紋飾不連貫。當時燒柴窯很難控制窯溫,只有憑把樁師父的經驗與取出火照對比,無法大規模生產。而且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認同感也有別,所以釉里紅產量一直很小。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紅瓷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實物遺存量上比較,甚至比青花瓷還多。洪武早期的製品多呈黑紅,不夠鮮艷,甚至有些燒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類品種貫穿洪武朝始終,堅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較純正紅色。風格古樸、厚重,器型碩大,紋飾豐滿,氣勢奪人。充分展示了明朝開國之君的胸懷與氣度。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上有好者,下必是焉」的傳統。技術進步往往要靠人力來推動,而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惡與意志為轉移,這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為什麼明成化朝的瓷器纖巧雋秀?嘉靖、萬曆朝的五彩瓷濃艷、熱烈?清雍正朝瓷器典雅、秀麗?乾隆朝繁縟、工麗?這些都與帝王的愛好、鑑賞角度有直接關係。朱元璋是紅巾軍的領袖,「朱」字在字典上釋義,只有兩用:一是代表姓氏,二是代表紅色。朱即紅、紅即朱。明王朝是朱家天下,也難怪釉里紅的燒制雖然屢屢受挫,但卻貫穿洪武皇帝的始終,甚至還遠銷亞、非、歐等國家和地區。 [2]
宣德時期的釉里紅瓷也頗為成功了,擺脫了元末那種黑紅、粉紅的晦暗色調。而且宣德時對銅紅釉的燒造技術掌握得較好,紋飾清晰,色澤鮮艷,被稱為「寶石紅」。
宣德釉里紅傳世極少,其胎體細膩,釉面潔白,再和明艷的釉里紅相配合,達到了釉里紅工藝極高的境界。而且還出現了以白釉鋪地剔花填紅釉的新技法,所填紅釉已經略微高出白釉釉面,這是宣德釉里紅的一個特點。由於高溫銅紅釉燒成難度極大,後世仿品達到宣德釉里紅的水平,惟有清雍正一朝,而且創造性地燒制出了「青花釉里紅」。
「青花釉里紅」是在青花和釉里紅燒造的基礎上製成的,這種以氧化鈷為着色劑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銅為着色劑的釉里紅色料所繪製的釉下彩綜合式的裝飾,既有青花青翠品澈、幽靚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紅瑰麗而沉靜、艷媚而不浮躁、熱烈而又含蓄的特色。兩者的長處有機融合,既素雅又艷麗,形成了青紅相間、冷暖相襯、動靜相映的審美特徵,這種在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銅和鈷彩繪的工藝,可謂精彩華美之至,也價值非凡。
雍正時期是當之無愧的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工藝最為成功的歷史時期。青花為鈷,釉里紅為銅,兩者對於燒成氣氛的要求明顯不一致,但雍正青花釉里紅卻將兩者都燒得十分鮮艷,可見當時技術之純熟。
[[]]雲龍紋或[[]]海水龍紋,是最常見、價值最高的青花釉里紅圖案,它以青花繪出雲朵和翻騰的海水,以銅紅繪出飛舞的巨龍,真真是相得益彰。在雍正朝,青花和釉里紅這兩種釉下彩結合得非常完美,不僅吸收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雲龍紋與海水龍紋各自的題材,最終創造出海水雲龍紋圖樣。這種紋樣超越了明代圖案化取向將器物紋飾提升至繪畫的高度。它以青花表現瓶底部的海水及器物腹部的雲氣,色調或濃或淡,都非常鮮亮;釉里紅以淡繪的呈色技法表現出紅龍翻滾於怒濤洶湧的大海上,形象極為生動。青花發色還時有暈散,這都是仿明宣德青花的色調。耿寶昌先生認為,這種青花色澤中含有類似宣德青花的褐色斑,它是人為重筆點染而成,飄浮於釉面中的。
雍正時期釉里紅工藝得到全面發展,工藝技巧達到中國制瓷上的最高水平。繪畫風格也發生極大的變化,由康熙時期的粗獷放達,用色用彩講究濃艷強烈,從造型到裝飾畫面都由剛硬刺激轉向用彩淡雅,色調溫和。釉里紅可以和青花一樣運用自如地表現畫意內容。
乾隆時期青花釉里紅的龍紋圖案就大不相同了。這時的海水雲龍紋、海水紋依然安排在瓶底,但沒有了雍正時期精工描繪的紅釉巨龍穿行於雲間,雲氣大量遮蓋身體的特點,這是乾隆與雍正時期海水雲龍紋的最大區別。乾隆時的青花釉里紅特點是:青花色澤濃艷,釉里紅較淡雅,紅色中常見綠色苔點,紋飾所繪青葉紅花已經逼真於寫實。
乾隆以後,中國瓷器燒造最輝煌的時代漸漸遠去了。嘉慶初期,乾隆以太上皇身份臨朝,一切與乾隆時期無二,到乾隆死去,進入清中期,嘉慶皇帝崇尚節儉,官窯生產也不斷縮減,青花釉里紅的燒造數量開始減少,工藝開始下降,胎體漸粗,釉汁漸稀,釉里紅色變暗。和世上的一切有着共同的命運,釉里紅,這種曾經輝煌一時的瓷器品種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簡介
釉里紅主要原料是銅元素,在化成釉里紅料以後在胚胎上繪畫紋飾,最後在表面罩一層透明釉,經高溫(1200度)還原焰氣氛下一次燒成,到目前為止也只有銅元素才能在釉下經高溫燒制時才能產生紅色,其他金屬元素均不可替代。
發展
自80年代中期開始,明代釉里紅瓷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價位扶搖直上。1989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紅牡丹菊花大碗便以2035萬港元的創世界記錄價位在港拍賣成交。這一價位不僅是釉里紅瓷品和明瓷拍賣之最,也是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所創高價位記錄之一。至今,明代釉里紅瓷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一直保持高價位狀態,幾乎每件明釉里紅瓷品,都能在拍賣市場上以不低於百萬港元的價位成交!影響所及清初釉里紅瓷品,在拍賣市場上的價位也直追明瓷。
為什麼釉里紅瓷能走紅當今國際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呢?這就得從什麼是釉里紅瓷品說起。
按照瓷器鑑賞家的說法,本色的瓷器加彩始於宋代。至明代發明彩色極多,釉里紅、釉里黑、釉里藍即其佼佼者。
近代瓷器市場上,將深紅寶石釉之類釉里紅瓷稱為「郎窯」,而將紅色玻璃釉、橘皮釉之類釉里紅瓷稱為「積紅」。
其實近代以來,郎窯瓷品即已為瓷器商所重視。「郎」是指康熙朝監督瓷業之官郎廷極,而一般瓷商則誤為雍正乾隆年間供奉內廷的法國人郎世寧。郎世寧並未監督造瓷。郎廷極官至江西巡撫,他監督造瓷之事,藍浦《景德鎮陶錄》、阮葵生《茶餘客話》均有記載。所謂「郎窯瓷」,其實是指明「祭紅」之寶石釉,而不一定為後來的郎制。可見,「郎窯瓷」是對明清兩代的釉里紅瓷品的一種含混的稱呼。
「祭紅」發明於明代宣德朝,乃當時朝廷祭郊壇用品所創之色。又稱「霽紅」,是說其色「如朝霞霽色」。一名「積紅」,又名「醉紅」,還叫「雞紅」,這些都是由於當時無專門記錄之書,而被瓷器商們俗呼訛音所造成種種異名。前面已經說到,明代「祭紅」被瓷商們分稱為二:其中寶石釉被稱為「大紅」,而瓷商們則將明清以來這類瓷品皆稱之為「郎窯」;另一種鮮紅釉,則被瓷器鑑賞家稱為「積紅」,如項子京《瓷器圖說》即然。
寶石釉在瓷器鑑賞家口裡又被稱為「寶石紅」,此品始於明代宣德朝,盛於萬曆朝,到康熙時仿製者已不如前,此後則成絕響。這種瓷器大都為亮釉,極為明貴。亮釉是一種薄釉。寶石釉其明如鏡,其潤如玉,其赤如雞血其通如石之凍。谷應泰《博物要覽》又稱之為「西紅寶石」。這是釉里紅中的極品,當紅國際市場的釉里紅瓷品即屬這一類。
而被瓷器鑑賞家們特稱之為「積紅」的「鮮紅釉」,其實和「寶石紅」之「祭紅」本為一物。二者的區別是,「寶石紅」為深紅,有小開片,無款識;「積紅」(鮮紅釉)為鮮紅或朱紅、粉紅,不開片,有款識。「積紅」惟因其釉色不如「寶石紅之透亮,其價值也就大跌落了。
釉里紅瓷品走紅當今國際市場的原因,一則因其色調紅透艷麗之美,令人嘆絕;再則這類瓷品燒制工藝極難掌握,常有「千窯一寶」之說;三是有明一代彩料多采自外國,受材料限制,歷朝燒制此品的時間都不太長久,清初所制尚沿用前朝遺料,這就是造成釉里紅瓷傳世成品數量稀少而彌足珍貴、價位至今居高不下的原因了。
釉里紅成因
瓷器[2]燒造時需要一種環境,專業術語叫「氣氛」,瓷器都是在某種氣氛中燒成的。一般來說氣氛就是兩種:一種是氧化,一種是還原。簡單來說,就是爐子開着火門,有充分的氧氣進去,就叫氧化氣氛。而關着窯門,悶着火,就稱為還原氣氛。釉里紅是以銅為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簡單說它是悶着火燒成的。溫度稍高點,或者稍低一點,它立刻就會失敗,溫度如果一低,顏色就會變黑,非常不好看。溫度如果一高,顏色就飛了,沒了。溫度高低之間允許的差額大概在十度。在古代,這一點溫差是非常難控制的,只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窯工,才能看出來。[
紅瓷器產品優劣區別
中國紅瓷優劣產品的區別在於:
聽聲音:優品聲音清脆響亮,杯身和杯蓋撞擊後回聲縈繞不絕,劣品聲音沉重發悶,回聲不大也不清脆。
看色澤:優品色澤如玉,而劣品色澤發灰偏暗。
透光性:優品透光性很強,光澤度很好,在燈光的照射下,如大紅燈籠一樣透出紅光;劣品則不透光。
厚度和重量:優品由於採用真骨瓷,瓷很輕壁很薄;劣品則厚而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