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莊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莊鎮位於泗水縣西端,鎮機關駐地距泗水縣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東靠泗水鎮,西接孔孟之鄉曲阜市,南臨聖水峪鄉,北隔泗河與楊柳鎮相望。兗石鐵路和327國道過境。戈山村有戈山戰役紀念碑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地理概況
金莊鎮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境西部。轄5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金莊村。兗石鐵路和327國道過境。戈山村有戈山戰役紀念碑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隋朝始置泗水縣,金莊屬泗水縣。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金莊區屬當時的臨西社和臨東社的西部。1913年,金莊為禮安鄉。1928年為第二區(駐地西岩店)。1947年,國民黨重占時為西岩店鎮。1948年為戈山區。
1950年為二區。1955年為金莊鄉。1958年成立金莊人民公社,時稱火箭公社。1961年為金莊區。1962年為金莊人民公社。
1984年,金莊人民公社復稱金莊區,轄金莊、蘆城、卞家莊三鄉。1986年,撤區並鄉為金莊鄉。1995年,撤鄉設鎮名為金莊鎮至今。
1996年,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金莊、大葫蘆套、馬頭山、北曹家莊、三角灣、南戈山、婁家橋、西蘆城、立山峪、盛梁峪、窪里、小葫蘆套、西岩店、南曹家莊、晉家莊、北戈山、上蘆城、北蘆城、立山莊、永興莊、尹家城、西辛莊、官園、寧家嶺、高家嶺、東戈山、下蘆城、押山莊、西峪、黑硯灘、夾谷山、孟家、卞家莊、西戈山、大泉、中蘆城、喬家窪、中峪38個行政村。
自然狀況
金莊鎮地處泗南低山嶺區。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最大距離1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2公里,總面積796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005公頃。主要山脈有戈山、夾谷山、貓頭山、馬頭山、高山、紅山、蘆山、二旗山,其中二旗山最高,海拔484.6米。 主要河流尹城河、葫蘆套河、三角灣河,境內流長28公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等。[2]
大事記
1927年冬,土匪劉桂棠(外號劉黑七) 帶領200多名匪徒,包圍三角灣村,打死群眾70餘人,將財物搶劫一空,然後放火燒掉村莊,燒毀房屋1800餘間。
1928年,金莊區(時為二區) 遭受罕見的旱、蟲、病災。從種麥到收麥長達8個月滴雨未落,西部卞莊鄉一帶發生蝗災,東部蘆城鄉及金莊鄉南部同時流行布氏桿菌病(俗稱波壯熱),全區死亡人數近半。
1938年,日軍襲擊大泉村。
1939年,金莊區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孟家村支部委員會建立。
1944年12月,八路軍某部與日軍在金莊激戰。
1945年1月6日,日偽軍2000多人衝進戈山村,殺死80多人,農民群眾的衣物、糧食全被搶光,並放火燒了村莊,1865間房子全被燒光。
1948年6月,金莊區人民政權正式建立,當時名為戈山區,區駐地設在岩店。
1950年, 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全區廣大人民積極響應,先後有200多人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有12人壯烈犧牲在朝鮮戰場。全區捐款、捐糧折合人民幣19710元。
1951年,根據中共指示精神,全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共沒收地主土地475公頃,房屋706間。
1958年冬,開始修建葫蘆套、尹城兩處水庫,總庫容80萬立方米。
1984年8月1日,組織編寫班子,編寫《金莊區志》。
1989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視察金莊鄉中心小學。
1991年7月1日,金莊鄉戈山人民抗日紀念碑建成。
199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到山東華金集團視察。
是年5月,金莊鎮治理尹城河。
1999年12月,華金集團6000千瓦自備電廠一期工程正式運營。
2000年10月,泗水縣冬季農田水利建設大會在金莊鎮中蘆城村召開。
經濟發展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80萬元,1978年為840萬元,2000年為6.8億元。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700萬元。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列全市鄉鎮第四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農村統計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中心鎮、濟寧市經濟強鎮、濟寧市"八五"兩個文明建設百家功勳單位、濟寧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濟寧市脫貧先進鄉鎮、濟寧市村民自治模範鄉鎮、濟寧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濟寧市黨管武裝先進單位、濟寧市文明單位。
第一產業
1946年糧食總產僅347.7萬公斤,1978年總產為666.2萬公斤,2000年全鎮糧食總產達1832.3萬公斤。 建國初期全鎮農業總產值108萬元,1978年為2865.4萬元,2000年為6997.1萬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3383.6萬元,林果業總產值351.9萬元,畜牧業總產值3251.4萬元,漁業總產值10.2萬元。另外,該鎮重點實施林業四項工程(綠色通道、封山育林、經濟林建設、農田林網),在公路兩側、農田周圍、荒山等地種植不同種類的林木,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並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第二產業
金莊鎮工業發達, 全鎮有大小工業企業60多家,2000年從業人員達3522人。其中規模較大的企業有華金集團、三角灣澱粉廠、卞莊合金鑄造廠。建國初期,全鎮沒有大型工業企業, 只有一些小型手工業作坊。 建國初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507人,實現產值871萬元;197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034人,實現產值9342.1萬元,實現利稅2038萬元;2000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522人,實現產值4.57億元,利稅1.65億元。建築業方面,1978年以後,全鎮開始有大規模的專業施工隊出現,他們態度嚴謹, 技術精湛,承攬了許多建築項目,2000年從業人員達353人,實現總產值1535萬元,實現利稅100萬元。
第三產業
金莊鎮第三產業歷來較為發達。建國前,境內金莊、卞莊等幾個處於交通要道的村,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店鋪較多。建國初,區政府發動群眾入股辦起金莊聯村供銷合作社, 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6年私營商業大多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以後個體私營企業、 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全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340人,年創產值1860萬元,利稅450萬元。近幾年來,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先後建起金莊、 蘆城2個農貿市場,鎮駐地商業街2條,蔬菜、水產與鮮果批發市場1處,又建1處私營園區。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1300多戶,私營企業達120多家,從業人員總計7300人,年創產值8052.1萬元,利稅2682萬元。[3]
特色產業
金莊鎮境內的特色產業是圍繞華金集團等企業而興起的運輸、餐飲、鑄造軋鋼、石子加工、菌種繁育、綜合養殖、造紙加工、澱粉加工等主導產業。依據產業特色,形成"四區"(鑄造軋鋼區、石材開發區、第三產業區、高效農業區)、"五帶" (食用菌養殖產業帶、澱粉加工產業帶、畜牧養殖產業帶、果品生產產業帶、設施農業產業帶)。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金莊境內有私塾2處(分別在岩店和三角灣) ,適齡兒童入學率45%。建國後,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90年代,鎮投資500萬元建起3處高標準中學。2000年全鎮有小學20處,在校生1687人,中學在校生1689人。先後為國家輸送大學生578名,大專生749名。
人民生活
建國前人均收入不足40元,年人均糧食80公斤。1978年人均收入350元,人均糧食235公斤。 70年代,農村以地瓜、玉米為主糧,80年代以小麥麵粉、玉米為主食,90年代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為主食。穿着方面,60年代農村時興穿制服,70年代穿青、藍、白單一色調衣服,如今穿着顏色多彩,樣式新穎。2000年人均純收入2488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1500元。全鎮有電話5300部,電視機8290台,機動車輛4000多輛。
鄉鎮建設
建國前人均住房6.12平方米,1978年人均9.34平方米,2000年人均15.2平方米。自撤鄉設鎮以來,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全鎮的鄉村土路也進行了硬化。1993年, 鄉黨委政府抓住327國道拓寬改造的契機,在駐地國道兩側規劃實施組團式開發,修築金城路和市場路,建起標準街和商業街。1997年治理了尹城河。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鄉村道路建設實現大跨越,32個村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1999年,張豐公路始建通車,構成了便利的交通網絡。2000年,金莊鎮順利完成農村電網改造,並新建1座110千伏變電站。
集體福利
金莊鎮在重視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非常重視福利事業的發展,自1996年被評為濟寧市經濟強鎮後,全鎮每年拿出財政收入的2%,用於養老補助、醫療補助、獎學金、助學金等社會福利事業。目前,全鎮有敬老院1處,可容納200多人。
組織建設
地方組織
1938年,孟家村李新玖成為金莊區第一個中共黨員。1939年,全區成立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孟家村支部委員會。 1948年6月,成立戈山區委員會,設指導員1人, 下設宣傳、組織、青年、婦聯等部門。至1949年建國前夕,全區共建立9個黨支部,發展黨員102人,其中女黨員10人。新中國建立後,金莊村、下蘆城村、官元村等村黨支部多次被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金莊鎮黨委多次被濟寧市委、泗水縣委授予"六好"鄉鎮黨委、先進單位等稱號。
基層政權建設 1949年,戈山區政府成立。1955年,建立鄉政府。1958年,金莊人民公社(時稱火箭公社)成立,公社設有社長、副社長及委員若干人。1962年稱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建金莊公社革命委員會,實行黨政合一的一元化領導。1980年恢復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改為金莊區公所。1986年,金莊鄉人民政府成立。1995年,建立金莊鎮人民政府至今。
群眾組織
工會,始建於1951年,"文化大革命"中,工會工作停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會組織又恢復起來。1945年至土地改革結束,在各村建立農民救國會,簡稱農救會。1967年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婦女團體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婦女救國會,簡稱婦救會,建國初期稱婦代會,1950年改為婦女聯合會。青年團體在抗日戰爭時期為青年抗日先鋒隊, 簡稱青抗先, 1945年改稱青年救國會,1957年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區設團委。兒童團體在抗日戰爭時期稱兒童團,建國後改稱中國少年先鋒隊。1983年成立金莊個體勞動者協會,近年又成立金莊計劃生育協會。
人物簡介
王美勵(生卒年月不詳) 尹家城村人,清光緒年間廩生出身。1904年受清王朝派遣東渡日本留學,學習日本法律專科,1907年回國,曾在曲阜孔府任教,後任泗水縣勸學長。著有《尹城考》一書。
孫繼鈺(生卒年月不詳) 孟家村人,清朝末年進士,曾在翰林院任編修。
喬樹桂(1908~1984) 三角灣村人。1926年去東北鐵工山出苦力,1930年參加東北抗日聯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東北革命鬥爭局勢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以樹皮草根充飢,與敵人展開頑強的鬥爭。解放後曾任吉林省延邊自治州州長。
馬震生(1908~1991) 三角灣村人。1952年農業合作化時,積極帶領農民走集體合作化道路,辦起泗水縣第二區第一個互助組和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3年互助組穀子畝產250公斤,玉米畝產400公斤。1954年出席山東省勞動模範代表會議,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農業生產模範獎章1枚。
高玉蓮 女, 1932年生,戈山村人。196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戈山村婦女主任、村長、金莊公社婦聯主任等職。1958年冬參加龍灣套水庫的修建,堅持帶傷出工,每月堅持出工30天,勝利完成任務,同年底被評為縣勞動模範。1959年秋,天氣乾旱,她採用兩把耩子,一把耩種子,另一把跟着在後面耩水的方法,保證適時播種,第二年小麥取得大豐收,比1959年增產近兩倍。她還認真貫徹計劃生育工作方針政策,提倡晚婚晚育,鼓勵婦女少生優生。1961、1962年分別獲得"山東省勞動模範""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常樹元 1941年生,喬家窪村人。1957年任該村團支部書記,積極帶領青年搞科學種田、治山治水、植樹造林,成績顯著。195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青年生產模範"稱號,195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青年治山模範"稱號,1964年被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青年躍進紅旗手"稱號,多次出席地區、縣勞動模範大會。
邢東尚 1949年生,戈山村人。山東華金集團(原山東泗水縣造紙廠)董事長、總裁。1978年出任造紙廠廠長。經過20多年的辛勤耕耘,華金集團已從原來幾間簡陋廠房的小廠發展成為擁有泗水紙業有限公司、泗水金益紙業有限公司、泗水金路建材有限公司、華金熱電廠、鹼回收廠、上海泗水實業發展公司等7個下屬企業,集造紙、發電、紙製品加工為一體, 跨地區的國家現代化集團企業。到2000年,擁有固定資產5.8億元, 生產能力10萬噸/年,紙製品深加工能力2.8萬噸,總資產7.7億元。該公司生產的電腦打印原紙、靜電複印紙、書寫紙分別在1995、1996年北京國際紙張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銀獎"和"優質產品"稱號。企業連續7年被國家統計局按利潤總額排序為"中國造紙百強企業",1996年被國家統計局、中國技術進步評價中心評為"中國紙業功勳企業",先後被山東省授予一輕系統"經濟效益十佳企業""明星企業""利潤大戶" 等稱號,是山東省級信譽"AAA"級企業,1997年山東省淮河流域治污驗收達標企業。濟寧市委、市政府、省一輕廳授予邢東尚"省明星企業家""優秀企業家""市勞動模範"等稱號。省政府授予他"省勞動模範"稱號。國家統計局科技進步評價中心授予他"中國經營管理大師"和"中國百強企業家"稱號。是泗水縣第一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孔祥蓮 女,1962年生,三角灣村人,現任華金集團副總裁。1980年進入華金集團,先後從事紙車工、質檢員、技術員工作。為嚴把質量關,使質量檢測科學化、準確化,她在全廠組織設立了原料檢測、半成品檢測、倉庫成品檢查等多個控制點和綜合檢查站,不斷改進工藝,使紙廠的產品質量在全省同行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生產工藝方面,她成功使用蒸煮新工藝、新技術,每年可節約煤、鹼、草12萬餘元,這項改革獲得了市經委、 市科委頒發的優秀成果獎。為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她撰寫講義3萬多字, 舉辦各種培訓班32次,授課1920課時,先後培養指導386名骨幹分布於各個車間、崗位,成為企業的技術中堅。1997年被評為濟寧市職工勞動模範,1998年4月,被評為山東省職工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