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灶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灶鎮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地處榕江南岸,東接關埠,西北接揭陽,南與谷饒、貴嶼隔山(有公路相通)。金灶鎮乃小北山下之山丘、平原地帶,共有4個居委會和59個村委會,總面積78.9平方公里,123976人(2017年)。該鎮擁有歷史古蹟涵元塔。經濟發展良好,同時農產品及加工發展迅速。

2019年,被評為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 [1]

中文名: 金灶鎮

外文名: Jinzao Town

別 名: 金玉鎮、灶浦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

地理位置: 汕頭市潮陽區西北、榕江南岸、小北山北麓

面 積: 78.9 km²

下轄地區: 柳崗村、玉路村、彭厝村等

政府駐地: 金灶鎮渠南路2號

電話區號: 0754

郵政區碼: 51516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23976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涵元塔、金溪鳳眼泉、柳崗王氏祠堂

機 場: 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火車站: 廈深高鐵潮陽站

車牌代碼: 粵D

濕 度: 年均濕度84%

雨 量: 年降雨量1650—2740毫米

日 照: 年平均日照1891.4小時

風 力: 年平均風速2.3米秒

溫 度: 年均溫度21.6℃

人口密度: 1813人/km2

交通區位: 潮惠高速金灶出入口、省道S234

建制沿革

2003年10月28日,潮陽區政府在原金玉鎮政府召開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會議,部署金玉、灶浦兩鎮合併有關工作。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同意潮陽區撤銷灶浦鎮和金玉鎮建制,合併設立金灶鎮。如今金灶鎮是汕頭市西部生態農業城市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轄4個居委會和59個村委會,鎮政府設在玉浦社區渠南路2號。經過10年的發展,金灶人民在建設幸福新金灶的道路上,已取得一系列矚目成績。

金溪社區、玉浦社區及周邊區域為金灶鎮政府所在地、鎮商貿中心。轄區內有汕頭市三鑫內衣服飾有限公司、廣東粵盛興鋼鐵實業有限公司、汕頭市佳美工藝廠、潮陽區新力食品廠、潮陽區興發石油氣站等企業。鎮文娛休閒中心為金溪文化公園。

新農村建設及金灶全域旅遊開發

旅遊景點:金灶江畔農業園 橋陳村濕地公園 金溪文化公園 蘆塘水果自摘區 前洋百鳥朝凰古建築

柳東片區(柳崗-大吳-玉林-新溪洋-東里)南粵新農村建設

旅遊住宿

橋陳村旅遊民宿 (施工中,2019年竣工)

前洋村旅遊民宿 (規劃中)

金灶車站附近旅館

風景古蹟

涵元寶塔

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港內村南河南岸龜山,與揭陽市區京岡街道隔河相望。由明朝揭陽知縣馮元飈倡建,卜地於潮陽境內。始建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建成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屬磚石結構的八角樓閣式塔。塔坐東南向西北,高43米,空心、八面七層,內有螺旋形石階可登塔頂,每層有門戶通出塔廊。

塔門刻有「涵元寶塔」四字。塔尖原有一銅質壓頂,20世紀40年代中期遭雷擊而殘破。登塔頂可俯視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記5塊,保存完好。

柳崗鄉王氏祠堂

王氏祠堂位於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於宋建炎二年(1128)為宋諫議大夫王大寶創建。"王氏祠堂"以聖旨亭為大門。聖旨亭花崗岩石結構,方形雙迭樓亭式,明嘉靖十三年(1534)閏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重修,祠堂具有宋、明、清代建築風格,是潮汕地區唯一一座以雙疊樓亭台式石結構的聖旨亭為大門的祠堂。2001年3月被原潮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祠堂是"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南宋名臣諫議大夫王大寶為母親王氏請旨建造的。該祠堂於宋代建炎三年(1129)創建,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173年)再修,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據說王大寶母親是潮陽金灶鎮柳崗村人,王大寶小時候多在外婆家居住讀書,科第為官後不忘母恩,於是請旨獲准建祠,以為紀念。經過歷代維護和修繕,這座祠堂的建築具有南宋遺風,也保存有明代和清代建築梁架和木雕的特點。是粵東著名文物,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祠堂總面積約1904平方米,貝灰木架結構。祠堂大門為石結構的雙疊樓亭台式,石亭頂端有一太陽形狀石徽,頂台中央立有高0.61米,寬0.22米的"聖旨"石牌,因此稱為"聖旨亭"。亭門通梁刻"王氏祠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閏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重修。梁背刻"時思"二字。亭匾高0.31米,長1.43米,正面刻"科第"、"唐節度使王審知"、"宋建炎榜眼王大寶建炎進士王大鼎",背面刻"宋賜進士文林郎惠州府推官王仁"、"清康熙丁酉科進士郎王時"。亭大門高2.23米,寬1.51米,兩側門高均為2.1米,寬1米。大門的門框上,一直以來都會貼一副春聯,那就是"慶春王正月,祝天子萬年"。相傳此對聯是王大寶所作,這與潮陽靈山寺由王大寶奏准皇上而立的"祝聖碑"似有聯繫。長方形雙迭樓台式,長3.51米,寬2.55米,通高5.73米,頂台為1.91米。站在王氏祠堂大門前眺望,可見鬱鬱蔥蔥的山峰,山頂正對着大門。祠堂背後曾有一條小山丘連接山岡,故有絲線掛金鐘的美譽。由於王氏祠堂是奉旨建造的,有聖旨牌,所以,路過的宋朝官員,文得下轎,武需下鞍,叩拜而過。

王氏祠堂的建築結構為三進四廂房,入大門是陽埕,進而是中廳、天井、拜亭和各有兩間對稱廂房的後廳。拜亭上的瓷塑艷麗多彩,有精緻美麗的雙鳳朝牡丹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拜亭和後廳的梁架上有眾多的木雕,人物、雄獅、松鹿、駿馬、花籃等組成形態各異、生動有趣的圖像,其雕刻古樸自然、生動流暢,技藝精湛。舊時祠堂後廳、拜亭等處懸掛着十幾塊文魁、武魁、狀元、進士等字樣的木匾,但在解放初的破除封建迷信運動中,這些牌匾分給貧苦農民當柴火燒。今祠堂尚存木匾一塊,匾高0.7米,寬1.9米。

匾文為"文魁"、"主試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糧餉李翰章監臨頭頂頂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御史巡撫廣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剛義為"、"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酉恩科鄉試中式第十九名舉人王廷獻立"。祠堂廂房兩側現存有兩塊石碑,一為"明王氏世族"碑,一為"呈明縣主勒石示禁"碑,可惜歷經風雨滄桑,碑文已模糊不清。

觀音神廟

觀音廟位於潮陽區金灶鎮高斗村,創於明初,一直就有和尚來住。石徑橫斜,小溪兩畔,穿過果林的綠蔭,突見兩塊巨石峙立兩旁,中餘一縫,恰似一天然的石門,穿過石門,面前便是一片用水泥修築的平地,平地的右邊是懸崖,而左邊便是觀音廟的大門。站於廟前,只見四周高峰林立,層巒疊嶂,氣象萬千,加以雲氣氤氳,令人恍如進入仙境。

1927年武裝鬥爭在全國暴發後到1939年影響到潮汕一帶,當時大南山潮、普、揭革命領導人阿納、阿樂(惠來人)、和馬義友(和平人)組織革命鬥爭,馬義友來到高斗村動員羅又好、何木琴、羅文革、何明林等參加革命,和普寧後塘村葉戊戍、葉相益、葉陳興,並以葉相益為領導,在高斗和後塘村活動時都長住觀音寺。此後黨內叛徒葉陳興出賣地下黨和革命同志,致使革命同志被殺害和觀音寺被搶光、燒光,革命工作中途停止。1945年第三次國內革命後,以孫明軍為領導到高斗村前後開展游擊戰爭,期間都住在觀音寺,直到革命勝利。

1958年金玉人民公社創辦觀音農場,夏天農民們都喜歡到觀音寺乘涼。改革開放後,揭陽市漁湖鎮有一位女士來到觀音寺遊玩時口渴,取觀音寺後石下泉水解渴,感到比天然礦泉水更甘甜可口,從此觀音廟中泉水名聲不脛而走。

進入觀音廟,方才發現觀音廟其實是因幾塊天然的巨石修建而成,人立其中,即使是最熱的三伏天也覺涼爽宜人,正中有一神龕,上置大慈大悲觀世音真身,下置兩三蒲團,中間香燭不斷,觀世音也就益顯莊嚴了。我們一群人懷着虔誠的心向觀音娘拜了拜,便穿過後邊的小門。

小門後邊還是一個石室,其中置有地主老爺的神台,後面卻是一深隧的石洞。再從旁邊一條縫隙出來後便是一條小小的走廊,這便是「一線天」了:只見兩旁都是巨石,中夾一縫,剛好容納一人經過。這石縫差不多有二十米長,盡頭是一天然的石屋,兩邊是一些由人工砌成的台階。左邊巨石嶙峋,層層疊疊,宛如波浪,直向山下奔去。我們在巨石上輾轉環繞便已無路可走;回過頭來再登上右邊的石階,向上仰望,只見萬千巨石,從山峰之上,傾瀉而下,向下望去,這整座的石山竟仿佛成了一個天然的噴泉,那山峰便是泉眼,迸發的便是這些巨石了。置身其間,那流動的巨石有的似要蓋頭壓來,令人膽顫心驚。游移於巨石之巔,徜徉於巨石之邊,細細品味它們的每一位成員:有的薄如蜆殼,那便是「蜆殼石」;有的如慈母遠眺,那便是「盼子石」;有的如壯士鐵拳,轟然錘下,那便是「殲惡石」,那些巨石仿佛突然之間多了生命,風起之處,仿佛嘎嘎作響,似在輕點其頭,或者隨聲作答,讓人既是新奇又是心驚。石間有縫,或者中空,那便是觀音山「十八洞」了。這十八洞相互連接,可以讓人來往穿梭,其曲折迂迴之處絲毫不遜迷宮,為這石山增添無窮勝景。

郭浩墓

位於潮陽市金玉鎮竹橋村蛇山。郭浩是宋代法學家,也是潮陽各地郭姓的二世祖,由於其當官為政時,秉公執法,廉政愛民,在廣西各地廣為稱頌,現廣西傳統桂劇《郭令公義斬尚書子》,就是根據郭浩的事跡編演的,所以郭浩墓也經常有海外人士前往瞻仰和祭祀。

郭浩,字元洪,號宣省,死後諡號端齋,生於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卒於寶慶三年(1227年),享年6l歲。郭浩原籍福建省莆田縣魏塘鄉,其父郭正,是當地一秀才,所以郭浩少年時受到良好教育,紹熙元年(1190年)中進士,授戶部郎中,因政績顯著,紹熙三年,升任廣西提刑按察使。其時廣西為西南邊陲,被稱為「蠻野之地」,朝內官吏望而生畏,郭浩毅然前往,在任內「除弊政,倡清廉,鋤奸惡,扶弱小」,百姓皆有口碑。相傳紹熙五年,惡少張宏仗其父為當朝尚書,按察使原是其父親的下屬,因此橫行鄉里,為非作歹,民眾敢怒不敢言,郭浩微服暗訪,在掌握充分證據後,頂住層層阻力,決然將張宏緝拿歸案,並將其「斬首於市曹」,於是鄉里治安好轉,「蠻野之地,處處笙歌」。傳說郭浩離任廣西時,百姓沿街揮淚送別,場面感人。嘉定十四年(1221年),郭浩告老歸田,但他沒有回原籍,而舉家遷居潮陽,從此成了潮陽郭姓的開基祖。據說郭浩生有四子,分別居於潮陽西臚鎮泉塘村,銅盂鎮銅缽盂村,西臚鎮泉塘村和貴嶼鎮南陽村,其後代散居潮汕各地,不少還旅居海外東南亞—帶。

郭浩墓現保留完好,碑石上亦保留宋代動物和花草石雕,墓為夫妻合葬墓,碑刻:"宋考正議大夫端齋郭公,妣三晶淑人孺人李氏墓」,碑頂有「誥封」匾額。墓前百米處保留着完整的墓道碑,刻字:「宋賜進士加授正議大夫,廣西提刑按察使宣省郭公墓道。」墓道碑側殘留有旗杆石夾。近年該墓經過修繕,墓地基本完整

雷公井

金灶鎮蘆塘村村西,有一口水井,人們稱。說起這雷公井,還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傳說清末年間,這個井東側的兩間瓦房,住着位姓許的寡婦一家人。許寡婦膝下有個兒子,名叫阿牛,生得五大三粗,性暴如牛,笨拙似豬,直到三十出頭,才娶上一門媳婦。那媳婦倒也有幾分姿色,不過,她為人野惡,嘴尖舌利,是當地有名的「母老虎」。過門之後,對待婆婆十分不孝許寡婦未及中年,她的丈夫就丟下她母子撒手而去。此後就憑着她自己堅強的毅力艱難刻苦地撐起這個窮家當,一把涕一把淚地把兒子拉扯大。本望着晚年有個依託,過好日子,想不到阿牛成家後,兒媳忤逆不孝,把生身親娘當成仇人,一生辛勞付之流水。每念及此,不由悲從中來,淚自里生。常常從夜裡哭到天亮,把兩眼都哭瞎了!

由於眼睛失明,手腳不便,日子實在難挨。某日,她飢得無奈,勉強拄着拐棍,想到鄰居討點吃的。不覺行經媳婦家門口,恰巧阿牛夫妻正在料理飯食,見婆娘跌跌撞撞到來,以為是要來討吃,登時面烏了,但此時此刻,欲避已是來不及,要驅趕她,又恐遭四鄰非議,於是那媳婦靈機一動,反裝着好意迎上門口攔着婆婆,道:「阿婆,你眼看不清道路,別亂顛亂撞的,要吃嘛,就待小妹仔給你送去好了。」她支開婆婆後,立即臉色又從晴轉陰,板起兇惡的面孔,朝坐在阿牛狠狠地說:「去!去廁池撈大把屎殼蟲來,待我炒盤『肉筍』給那老狗吃個夠!」

阿牛如接聖旨,火速行動,不一會,果然從外邊取了一捧屎殼蟲來。接着,妻子便來個「來料加工」,手腳利索地煎制出一碟「出色好料」——「肉筍」來,並差七歲的小女兒給婆婆送去。許寡婦仍蒙在鼓裡,認為今日是什麼好時辰,才能破天荒地吃到了兒媳送上門來的飯菜。但吃着吃着,越吃越感到不是滋味,便停下筷來,問還停在身邊的小孫女說:「妹妮,你媽給我送來的飯菜是哪好料?怎麼與往日不一樣味?」俗話說,大人彎,孩子直,小孫女吱唔地說:「我媽說是『肉筍』哩!」。許寡婦一聽,頓即識破了媳婦的廬山真面目,哇地一聲嚎哭起來!不半晌,肚內翻腸倒胃,剛吃下去的東西嘔滿地面,氣喘呼呼地昏過去了。待緩過神來,才撐起身二話不說,取了三炷清香,摸着走到兒媳屋旁的井邊,燃起香,跪對蒼天,號啕哭着,一邊喃喃咒罵道:「臭潑婦呀!你喪盡天良!欺我眼盲,專覓屎殼蟲來虐待我,天呀!你若有眼,着差雷公來誅伊呀!」說着說着,竟氣得語不成聲,當場又昏倒在井邊。

從此,許寡婦一病不起,不到數天,便含恨離開人世,一命慘歸黃泉了。說來也巧,不知是出自偶然的因素,還是許寡婦的咒語奏效,在老人撒手歸天的年許後,當人們已把人間發生過的悲劇忘記了的時候,奇蹟般的事故竟發生了:某日夜晚,阿牛夫妻正在床上做着美夢,驟然,天上烏雲翻滾,雷雨大作,轟隆一聲巨響,一個炸雷在井旁東側那間瓦房炸開了!阿牛夫妻雙雙都被擊斃在床上,看他倆那焦黑的肢體,模糊的面目,好像生怕見到世人似的。不過,他倆的小女孩卻出人意外地被氣流從屋裡掀到屋外井邊,安然無恙。從此,「雷公井」的名字就被流傳下來了,世世代代教育着人們。

經濟發展

金灶鎮是汕頭市潮陽區特色農業重點生產鎮之一,是粵東地區橄欖、楊梅、香蕉、柿、油甘等特色水果的主要生產地和重要集散地。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食用菌、潮汕蕉柑、楊梅、三棱橄欖、烏欖、玻璃油甘、元宵柿、馬蹄等。

其中,三棱橄欖是金灶鎮的特產,質優價高,供不應求,曾於1998年創下每公斤鮮果1400元的紀錄。金灶鎮有三棱橄欖8000畝,主要集中在官坑、蘆塘、下寮、徐寮等村。

視頻

汕頭楊梅網絡文化節在潮陽區金灶鎮啟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