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是一种人造的放射性元素。1947年,马林斯基(J.A.Marinsky)、格伦丹宁(L.E.Glendenin)和科里尔(C.E.Coryell)从原子能反应堆用过的铀燃料中成功地分离出61号元素,用希腊神话中的神名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命名为钷(Promethium)。钷为核反应堆生产的人造放射性元素。

钷的主要用途

(1)可作热源。为真空探测和人造卫星提供辅助能量。

(2)¹⁴⁷Pm 放出能量低的β射线,用于制造钷电池。作为导弹制导仪器及钟表的电源。此种电池体积小,能连续使用数年之久。此外,钷还用于便携式X-射线仪、制备荧光粉、度量厚度以及航标灯中。

历史简介

在1902年,Bohuslav Branner推测在元素周期表中应该有一个元素在钕和钐之间。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元素的同位素是放射性的而且早已不存在了。他尝试发现它并提出了几种说法,但很明显都是错的。然而,微量的钷的确以核裂变的结果出现在铀矿石中,但总量少于矿石的每百万吨1微克。

在1939年,加州大学的60英寸回旋加速器用于制造钷,但它没有实现。最终61号元素于1945年由Jacob .A. Marinsky,Lawrence E. Glendenin和Charles D. Coryell在田纳西州的橡树岭生产出来了。他们使用离子交换色谱法从一个核反应堆中的铀燃料的裂变产物中分离了它。

化学元素钷

元素原子量:[145] 晶体结构:晶胞为六方晶胞。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22.39 电离能 (kJ /mol) M - M+ 535.9 M+ - M2+ 1052

M2+ - M3+ 2150 M3+ - M4+ 3970 氧化态: Main Pm+3 Other 元素类型:金属 发现人:马林茨基(J.A.Marinky)、格伦丁宁(L.E.Glendenin)和克里尔(C.Coryell) 发现年代:1945年 发现过程 1945年马林茨基(J.A.Marinky)、格伦丁宁(L.E.Glendenin)和克里尔(C.Coryell),从裂变产物的残余物中分离制得。

元素描述

第一电离能5.55电子伏特。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长的为145Pm,18年,147Pm半衰期为2.64年。虽然有较长的半衰期,但是很难大量积累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钕和钌相似。 元素来源:直到1965年,芬兰一家磷酸盐工厂在处理磷灰石时发现了痕量的钷,在核反应堆中人工方法制得,是铀、钍和钚的裂变产物之一,在核反应堆中人工方法制得。

元素用途

主要用于示踪的研究。用来制造核能电池;如同笔尖大小的"原子电池",可用于导弹仪器、手表和收音机的电源,是掺入硫化锌的夜光粉原料。

元素辅助资料

钷是继锝之后,人工制得的第二个化学元素。在天然矿物中寻找61号元素的工作,花费了科学家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都无功而返。后来在“同位素统计规则”的指导下,科学家们放弃了从天然矿石中寻找,而走向核反应的产物中。[1] 1945年,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克林顿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马林茨基、格伦丁宁和克里尔在铀裂变产物中发现了61号元素。他们应用了新的离子色层分离法把它分离出来,并研究了它。新元素并命名为promethium,元素符号定为Pm,名称来自希腊神话中偷取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1949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接受了这一名称。 一直到1948年,才制得可以看得见并可称重的氯化钷(PmCl3,黄色)和硝酸钷(Pm(NO3)3)各3毫克。1965年从6000吨铀矿中取得350毫克钷,是铀自动分裂的产物(一说为1986年M.阿特雷普微(M.Attrep)从刚果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钷,含量甚微,每千克矿物中仅含4×10^-15克)。这样地壳中也找到了它。 迄今已合成28个钷的同位素,钷-147的寿命是2.6234年,β辐射弱,因而被用来制造像药片一样大小的原子电池。由于这种能源很安全,而且作用的时间长,具有钷-147的电池首先应用在助听器和轻便的无线电接受器中。[2] 元素符号: Pm 英文名: Promethium 中文名: 钷 相对原子质量: 144.913 常见化合价: +3 电负性: 1.13 外围电子排布: 4f5 6s2 核外电子排布: 2,8,18,23,8,2 同位素及放射线: Pm-143[265y] Pm-144[360y] Pm-145[17.7y] Pm-146[5.53y] Pm-147(放 β[2.62y]) Pm-148[5.37d] Pm-148m[41.3d] Pm-149[2.21d] Pm-151[1.18d] 电子亲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电离能: 535 KJ·mol-1 第二电离能: 1052 KJ·mol-1 第三电离能: 0 KJ·mol-1 单质密度: 6.475 g/cm3 单质熔点: 1042.0 ℃ 单质沸点: 3000.0 ℃ 原子半径: 2.62 埃 离子半径: 1.09(+3) 埃 共价半径: 1.63 埃 常见化合物: 未知 发现人: 马林斯、基格伦登宁、科里尔 时间: 1945 地点: 美国 名称由来: 得名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元素描述:

原本产生于恒星里,地球上的钷有着多种起源。 元素来源: 先天并不存在,产生于铀、钍和钚的裂变产物中。 元素用途: 用量作测厚度仪器的射线源

钷的发现

钷是继锝之后,人工制得的第二个化学元素。在天然矿物中寻找61号元素的工作,花费了科学家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都无功而返。后来在“同位素统计规则”的指导下,科学家们放弃了从天然矿石中寻找,而走向核反应的产物中。

1945年,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克林顿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马林茨基、格伦丁宁和克里尔在铀裂变产物中发现了61号元素。他们应用了新的离子色层分离法把它分离出来,并研究了它。新元素并命名为promethium,元素符号定为Pm,名称来自希腊神话中偷取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1949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接受了这一名称。

一直到1948年,才制得可以看得见并可称重的氯化钷(PmCl3,黄色)和硝酸钷(Pm(NO3)3)各3毫克。1965年从6000吨铀矿中取得350毫克钷,是铀自动分裂的产物(一说为1986年M.阿特雷普微(M.Attrep)从刚果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钷,含量甚微,每千克矿物中仅含4×10^-15克)。这样地壳中也找到了它。

迄今已合成28个钷的同位素,钷-147的寿命是2.6234年,β辐射弱,因而被用来制造像药片一样大小的原子电池。由于这种能源很安全,而且作用的时间长,具有钷-147的电池首先应用在助听器和轻便的无线电接受器中。

元素周期表

主族元素 硼(5) 硅(14) 锗(32) 砷(33) 锑(51) 碲(52) 钋(84) 锂(3) 钠(11) 钾(19) 铷(37) 铯(55) 钫(87) 铍(4) (12) 钙(20) 锶(38) 钡(56) 镭(88) 铝(13) 铟(49) 镓(31) 锡(50) (81) 铅(82) 铋(83) Uut(113) Uuq(114) uup(115) Uuh(116) Uus(117) 氦(2) 氖(10) 氩(18) 氪(36) 氙(54) 氡(86) Uuo(118) 氟(9) 氯(17) 溴(35) 碘(53) (85) 氢(1) 碳(6) 氮(7) 氧(8) 磷(15) 硫(16) 硒(34) 副族元素 镧(57) 铈(58) 镨(59) 钕(60) 钷(61) 钐(62) 铕(63) 钆(64) 铽(65) 镝(66) 钬(67) 铒(68) 铥(69) 镱(70) 镥(71) 锕(89) 钍(90) 镤(91) 铀(92) 镎(93) 钚(94) 镅(95) 锔(96) 锫(97) 锎(98) 锿(99) 镄(100) 钔(101) 锘(102) 铹(103) 钪(21) 钛(22) 钒(23) 铬(24) 锰(25) 铁(26) 钴(27) 镍(28) 铜(29) 锌(30) 钇(39) 锆(40) 铌(41) 钼(42) 锝(43) 钌(44) 铑(45) 钯(46) 银(47) 镉(48) 铪(72) 钽(73) 钨(74) 铼(75) 锇(76) 铱(77) 铂(78) 金(79) 钅卢(104) 钅杜(105) 钅喜(106) 钅波(107) 钅黑(108) 钅麦(109) 鐽(110) 錀(111) 鎶(112) 汞(8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