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斗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铺作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斗拱,又称斗栱、枓栱、斗科、欂栌、铺作、莲花托、牌科,朝鲜半岛又称栱包(공포、栱包),是东亚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建筑屋檐的荷载经斗拱传递到立柱。斗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东亚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拱起源

早期实物之一,战国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目前,关于斗拱的前身和产生过程,主要有三种说法:

1、由井干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变化而成

2、由挑梁变化而成;

3、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最早的斗拱形象见于战国崖墓、石室、石阙、冥器、壁画等。这种斗拱外形简单,主要是陶制的,由十字部件交叉叠成,外观比较粗糙,主要起承重作用,而非装饰作用。现存实物有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汉代石阙一斗三升斗拱,和四川雅安市后汉高颐墓阙一斗二升斗拱。这种形式的斗拱后传入日本,可见于奈良飞鸟时代法隆寺。

发展

汉代时,斗拱仍然基本没有装饰作用,设计简单、粗糙。这一时期,斗拱称为“欂栌”。但是,斗拱由战国时期的一层演变为多层。这样,不同建筑的斗拱结构间就会由一定差异,建筑师可以依据建筑的体量、屋檐的长度等,自己设计斗拱的层数等。不过,此时期的斗拱样式依然较为单一。


北魏时兴建的云岗石窟外廊中的斗拱,大体继承汉代形式,多为一斗三升,但多了人字形补间铺作,和一斗三升交错排列。拱呈上弯曲线,而人字补间铺作的两边作直线形,如云岗第9窟。北齐天龙山石窟中的斗拱,大体相似,但人字铺作的两边呈上弯曲线状,如同小屋顶轮廓。

南朝斗拱比北朝复杂,其样式可见于日本法隆寺及重建的四天王寺。

隋末唐初,随着南北的统一,斗拱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这一时期,斗拱称为“铺作”。在这一时期,斗拱的种类、样式较以前显著丰富,美观性、艺术性有所提升。同时,斗拱在唐代被皇家据为己有。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所有有斗拱的建筑或者冥器,都一定来自皇家。此时期的斗拱,木制的已经远远多于陶制的。从此,斗拱与梁穿插,出现“铺作层”,不再独立。

唐代斗拱的形状,在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入口处有一块精细的黑大理石雕的佛殿,显示角柱上的二跳角科斗拱,补间斗拱则是人字形上托短柱。唐代实物在中国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鉴真法师建造的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此时期斗拱按照形状与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六类:一斗(如大雁塔)、把头绞项作(如兴致寺)、双杪单拱(如大雁塔门楣)、人字形及心柱补间铺作(如静藏塔)、双杪双下昂(如佛光寺大殿外)、四杪偷心(如佛光寺大殿内柱)。按照斗拱出现的位置,该时期斗拱可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亦可分为外檐、内檐斗拱[1]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将这种结构称为铺作,并将之标准化,成为大木作的一部分。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称之为斗拱,并对斗拱的形式、用材和比例定下严格的规范。从唐到清,斗拱的排布由疏到密,与立柱高度的比例,由大变小,斗拱的结构作用越来越小,装饰性越来越强。斗拱是礼制的重要体现,等级森严,同时也是建筑尺度的标准。斗拱结构也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

五代十国时代吴越国斗拱实物,有浙江杭州保俶塔一斗三升斗拱,杭州灵隐寺石塔一斗三升斗拱,江苏省丹徒县甘露寺铁塔二跳一斗三升斗拱。

辽代斗拱实物有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带尖下昂四跳斗拱,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大同上华严寺佛殿斗拱[2],下华严寺薄伽教藏大殿斗拱。

明清时期,斗拱随着木结构建筑的整体进化而进一步进化。清代斗拱极其注重彩绘,且结构更加复杂多变,体量宏伟,因此其美观性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几乎所有斗拱均为木制,陶制的已经基本被淘汰。在此时期,斗拱不再与梁穿插,都低于梁。明清时,斗拱称作“科”,分类方式与唐代的大体相同,但斗拱的层级数及昂的数量不再限于唐代的那六种。但是,此时期的斗拱基本不用于承重,其主要作用,也由之前的承重作用,变为装饰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承重作用被额枋、橦柱等代替。最为典型的例子,非故宫避暑山庄莫属。

视频

斗拱 相关视频

中国汉族建筑——斗拱
古建筑斗拱中的华拱,古建筑构件名称讲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