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缝叶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长尾缝叶莺
长尾缝叶莺(学名:Orthotomus sutorius,英文名:Common Tailorbird)是扇尾莺科缝叶莺属的鸟类,又叫普通缝叶莺、火尾缝叶莺。尾长而常上扬,额及前顶冠棕色,眼先及头侧近白,背、两翼及尾橄榄绿色,下体白而两胁灰。虹膜浅皮黄色,上嘴黑色,下嘴偏粉色,脚粉灰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尾较短。
- 中文学名: 普通缝叶莺
- 拉丁学名: Orthotomus sutorius
- 别 称: 火尾缝叶莺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 鸟纲
- 亚 纲: 今鸟亚纲
- 目 : 雀形目
- 亚 目: 鸣禽亚目
- 科 : 莺科
- 属 : 缝叶莺属
- 种 : 普通缝叶莺
- 亚 种: 亚种
- 命名者 : 及年代Pennant, 1769
- 英文名称: Common Tailorbird
形态特征
普通缝叶莺雌雄羽色相似。额和头顶棕色,往枕部逐渐变为棕褐色或褐色,眼先苍灰色,眼周淡棕色,颊和耳羽淡皮黄色沾橄榄绿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体为橄榄绿色或黄绿色,中央一对尾羽亦为黄绿色或橄榄绿色,繁殖期间特形延长,外侧尾羽褐色,外翈羽缘沾棕色,尖端淡皮黄色;飞羽褐色,外翈羽缘茶黄色或黄绿色。下体白色微沾皮黄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尾短,繁殖期间不延长。 虹膜淡褐色、黄褐色或皮黄色,雌雄羽色相似。嘴棕褐色或红褐色,下嘴黄色或皮黄色,脚肉色或肉黄色。[1]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脚和平原地带,尤其喜欢村旁、地边、果园、公园、庭院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的小树丛、人工林的灌木丛。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3-5只成群。常在树枝叶间或灌木丛与草丛中、也在地上活动和觅食。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枝叶间跳来跳去,飞上飞下,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也能从树上直接飞到地上或从地上飞到树上觅食。鸣声单调,其声似“匹欺、匹欺”或“叽哟、叽哟”的哨声。活动或休息时,尾常常垂直翘到背上,有时甚至在飞行时亦如此。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蜘蛛、蚂蚁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贫乏季节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2]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在5-8月,通常营巢在1500米以下的低山、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小树丛和灌丛等开阔地带,尤以村寨的农田附近的树丛和灌丛常见。巢通常用一块或数块树叶、灌木叶或草叶缝合而成,如果是一块叶子,常常和下垂的植物和种子拉在一起。多选择大而宽的植物叶作巢,边缘缝合也多用天然植物纤维,如棉花树纤维,也用蜘蛛网缝合。巢呈深杯状,主要由植物毛、细的纤维、细草茎、须根等柔软材料构成,巢外面常装饰有蜘蛛卵,上面的开口常用封闭的叶来隐蔽。巢的高度从离地几厘米到1米以上,月时甚至大高达6米的大树上。 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协助。每窝产卵3-5卵,偶尔6枚。卵白色或粉白色,被有稀疏的淡红褐色斑点,偶尔有大的深紫色斑。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以雌鸟为主,孵化期约12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筑巢
在中国南部、印度和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的芒果树和番石榴树上,栖息着一种身躯娇小、尾巴很长的缝叶莺,它会利用叶片缝缀成精巧的鸟巢。 缝叶莺和莺同属一科,它的体态和羽色跟莺很相似。长尾缝叶莺体长约十一厘米,比麻雀稍小,而尾巴则有五到六厘长。它的头顶呈红褐色,眼周和眉纹为淡黄色,头部白色。上体的羽毛是橄榄绿色,其他的羽毛则暗褐带黄。缝叶莺的喙细长而微微弯曲,两脚瘦长而强劲有力。 缝叶莺常常在公园、果园、树篱和灌木丛中筑巢。每年春天,雌雄缝叶莺纷纷寻找情侣,双双结伴,共同营建自己的安乐窝。 缝叶莺先选择一两片芭蕉、香蕉、野牡丹或者野葡萄的叶片,利用植物纤维、蜘蛛丝,或者人们丢弃的细长线等作为缝线,把自己的长缘当作缝针,加上脚爪的配合,将树叶的两缘缝合起来。缝叶莺选在距叶缘一到两厘米的地方,用细长的嘴打出一些小孔,然后再穿上线。为了不使缝线松脱,缝叶莺甚至还会给线头打上结。缝好了一片,再缝另一边,最后缝缀成一个口袋型的巢。被缝成口袋的树叶的叶柄,往往会因枯老而折断。缝叶莺就用草茎把叶柄系在树枝上,以免鸟巢被风吹落。它还特地把鸟巢做成一定的倾斜度,以避免鸟巢被风吹落。它还特地把鸟巢做成一定的倾斜,以及避免雨水淋进巢里。[3]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相关视频
院子里的香蕉叶上有一窝缝叶莺,小伙子给小鸟送去了美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