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防晒霜是防止皮肤受紫外线晒伤的护肤品。有不同的防御指数SPF,指在一段情况下可延长避免晒伤的时间。如用SPF4太阳油,则在每平方公分的皮肤涂抹有2毫克防晒乳的情况下,可以延长4倍的晒伤时间,本来一小时便会晒伤的皮肤,可以受保护多至4小时;亦能够阻隔 75%的UVB。
防晒黑系数(protection factor for UVA)则为评估防晒剂对UVA的防晒能力指数,包含日本的PA值系统、欧洲的PPD值系统。 亦有医学报告指出,防晒霜一般不能够完全隔掉紫外线,紫外线还是可以继续穿透这层防晒产品。因此最好先用抗氧化产品,以中和自由基,同时帮助胶原蛋白生成。
防晒指数
根据波长的不同,紫外线分成三种:
UVA:波长最长的一种紫外线,不被大气层顶端的臭氧层吸收,可以穿透真皮层,比UVB更能深入皮肤,使皮肤晒黑,并导致脂质和胶原蛋白受损,引起皮肤的光老化甚至皮肤癌,所以UVA不但会激发色素合成而使肤色“变黑”,更是造成皮肤“老化”及细纹产生的主要原因。
UVB:中波紫外线,它可到达真皮层,导致皮肤日光灼伤,红斑、晒黑等现象,但大部分UVB被臭氧层吸收,同时可被玻璃、遮阳伞、衣服等阻隔。
UVC:UVC会被大气层几乎完全吸收,只有极少的情况我们会碰上。
防晒原因
当皮肤接受紫外线过度暴晒后,会损伤表皮细胞;活化酪胺酸酶,加速色素合成,破坏皮肤的保湿功能,使皮肤变得干燥,让真皮层中的弹力纤维受损,使细纹产生,在强烈照射下,还会造成肌肤发炎、灼伤。有异常情形时,则会变成色素性的皮肤癌等。
在一次性较长时间紫外线照射皮肤后,经数小时至10余小时皮肤出现慢性红斑[1] (晒斑),颜色鲜红,皮肤水肿,严重都会起水疱[2] 。在日晒后第二天皮肤红斑反应达到高峰,经一周左右红斑消退,有落屑和色素沉著,自觉皮肤灼热疼痛,严重者可伴有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和全身不适,甚至出现心悸[3] 、谵妄与休克。 防晒主要阻隔或吸收的的紫外线类型有UVA(长波紫外线)、UVB(中波紫外线)和UVC(短波紫外线),不同的紫外线对于皮肤的伤害有所差异。
市场
台湾 因应气候与肤质衍生出不同产品特性与类型之防晒产品,据调查,产品特性以控油、上妆难易二者最受关注,产品类型则以防晒乳液、隔离霜、防晒粉底液三者声量最高。
防晒常见物质
1.氧化锌
是一种重要而且使用广泛的物理防晒剂,屏蔽紫外线的原理为吸收和散射。氧化锌属于N型半导体,价带上的电子可以接受紫外线中的能量发生跃迁,这也是它们吸收紫外线的原理。而散射紫外线的功能就和材料的粒径相关,当尺寸远小于紫外线的波长时,粒子就可以将作用在其上的紫外线向各个方向散射,从而减小照射方向的紫外线强度。此外,如果这原料的粒径过大,涂在皮肤上会出现不自然的白化现象。因此纳米级微粒与通常尺寸相比有著显著的优势。
2.二氧化钛
二氧化钛的强抗紫外线能力是由于其具有高折光性和高光活性。其抗紫外线能力及其机理与其粒径有关:当粒径较大时,对紫外线的阻隔是以反射、散射为主,且对中波区和长波区紫外线均有效。防晒机理是简单的遮盖,属一般的物理防晒,防晒能力较弱;随著粒径的减小,光线能透过二氧化钛的粒子面,对长波区紫外线的反射、散射性不明显,而对中波区紫外线的吸收性明显增强。其防晒机理是吸收紫外线,主要吸收中波区紫外线。由此可见,二氧化钛对不同波长紫外线的防晒机理不一样,对长波区紫外线的阻隔以散射为主,对中波区紫外线的阻隔以吸收为主。
3.水杨酸辛酯
水杨酸辛酯中带有共轭π键,可以吸收紫外线,并将紫外线的能量转化为热释放出来从而达到防晒的目的,水杨酸辛酯能吸收280-300nm波段的紫外线,作为UVB吸收剂使用于防晒化妆中,虽然水杨酸辛酯紫外吸收能力较小,但相对于其他大多数防晒剂较安全,毒性较小,而且廉价,因此是人们较常使用的一类紫外线吸收剂。
4.甲氧基肉桂酸辛酯
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的分子中有一个共轭的大π键。这个共轭结构可以看做以苯环为核心,一边延伸到包括取代基甲氧基中的氧原子,另一边延伸到另一个取代基中的双键和酯基。这种共轭结构决定了该物质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实验揭示,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可以吸收280-310nm波长范围的紫外线,在311nm处产生最大吸收。
二苯甲酮类结构中苯环上的羟基氢和相邻的羰基氧之间,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而防晒机理构成螯合环。当吸收紫外光后,分子发生热振动,氢键被破坏、螯合环打开,此时化合物处于不稳定的高能状态,在恢复到原来的低能稳定状态过程中,释放出多馀的能量。这样,高能、有害的紫外光变成了低能、无害的热能。同时,羰基被激发,发生互变异构现象,生成烯醇式结构也能消耗一部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