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陽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陽江鎮位於瓊海市西南,距嘉積32公里,東與中原鎮毗鄰,南與萬寧市相隔,西與國營東平農場相依,北與龍江鎮和嘉積鎮接壤。是國營東平農場、東太農場、會山鎮和海南牛路嶺電站至市府所在地嘉積的必經之地,是「海南省百鎮建設計劃」之一鎮。素有瓊海「西南門戶」之稱。

中文名稱: 陽江鎮

外文名稱: YANG JIANG ZHE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海南省瓊海市

電話區號: 0898

郵政區碼: 571441

地理位置: 瓊海市西南部

面 積: 126平方公里

人 口: 2.6萬

方 言: 普通話、海南話

氣候條件: 熱帶季風氣候

火車站: 瓊海站,博鰲站

車牌代碼: 瓊C

面積管轄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6平方公里,轄有15個村委會,221個村小組,總戶數5849戶,總人口2.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3780人。

行政區劃

陽江鎮轄區總面積126平方公里,15個村委會,2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8萬人。陽江鎮轄15個行政村:陽江村、嶺下村、題榜村、益良村、上科村、江南村、東興村、紅色村、龍山村、老區村、橋園村、群聯村、文市村、利試考村、棉坡村。

基礎產業

陽江鎮地處丘陵半山區,93%以上為山林覆蓋。全鎮耕地面積2.58萬畝,其中水旱田1.98萬畝。主要經濟收入以胡椒、橡膠、檳榔作為支柱產業。其中,胡椒種植面積2.11萬畝,年產乾果1565噸;橡膠3.77萬畝,年產干膠1400噸;檳榔2.25萬畝,年產乾果1350噸,還有荔枝、菠蘿、香椒、火龍果、番石榴等熱作經濟1.15萬畝,竹木等熱作經林5600畝,實現戶均擁有熱作面積20.5畝,人均5.5畝。是全市熱作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鎮,也是全市胡椒、橡膠、檳榔最大的物流中心。

經濟社會

近年來,陽江鎮委、鎮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發展全局,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特色村鎮、培育特色文化。依託三大優勢即:「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優勢、人文優勢」;圍繞三大目標即:「熱作大鎮、商貿重鎮、文化強鎮」;推進四項建設即:「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和諧建設、黨的建設」。努力把陽江鎮建設成為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村鎮建設日趨完善,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的「西南重鎮」和「紅色歷史文化名鎮」。

商貿現狀

陽江墟市政面積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000人,共有12條街巷,2個農貿市場,金融、電訊、稅務、廣播電台、影院娛樂等設置齊全,高樓鱗次櫛比。墟上建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基地豎立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色娘子軍群雕等硬件設施。市場輻射四周萬寧、瓊中、定安「三市縣」,國營東平、東太、南棒、東興「四農場」,陽江、中原、龍江、會山、石壁「五鄉鎮」。商貿較為繁榮。自六十年代至今,每月1、15日,這裡有來自附近鄉鎮、農場乃至省內外近6萬人在此集貿經商,被譽為瓊海市西南最大的「經濟商埠」。

發展概況

2010年雖然受春夏連旱和特大洪災影響,但全鎮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全鎮生產總值實現5.1億元,同比增長22%;農民人均純收入5788元,增長24.4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提高。一年間,我鎮榮獲市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一等獎、市黨風廉政建設一等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一等獎、市鄉村道路建設一等獎、市冬修水利二等獎、市抗洪救災工作先進單位、市計劃生育和人口管理先進單位、市安全生產工作先進鎮,綜合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社會事業

在教育方面,教育整體質量和辦學效益步入全市先進行列。全鎮現有9所完全小學,3所初級小學,102個教學班,小學生總數1962人。幼兒園15間,人數306人,公辦教師12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鞏固率達99%。初級中學2所, 23個班級,學生876人,教職工86人。2010年,王文明中學被省評為省級規範化建設示範學校,也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農村中學

衛生情況: 2所衛生院,在職人35人,衛生站19個,衛生技術人員52人。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0.35萬60歲以上農村老人受益,16至59歲農村居民參保率達96 %,居全市前列。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交通:全鎮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公路里程86公里,100%公路實現硬板化。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村村通成果鞏固,廣播人口混合覆蓋率100%,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99.5%,村村通工程達到100%。建起了6個村級農家書室、報刊閱讀室、文體活動室、文體活動廣場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等「三室一廣場一中心」,寬帶網絡覆蓋全鎮80%個行政村。村村通電話,入戶數達5138戶,有移動電話2585部。供水:全鎮農村改水改廁工作進展較快,有21500人使用衛生自來水,占總人數的85%以上,有2567戶用上無害化廁所,累計建設沼氣池1450戶,沼氣覆蓋率與使用率居全市前列。供電:實現電燈照明、加工的村達100%。市場:陽江、文市墟市場建設面積1500平方米,攤位120個,初步形成季節性水果、蔬菜收購批發市場,商貿活動較活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606萬元。80%農戶建起新房,其中30%農戶建起鋼筋水泥樓房。

全鎮歷史

紅色熱土: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瓊崖革命先驅楊善集、王文明在這裡點燃了革命火種,揭開了一個火紅的年代,鍛造了一段火紅的歲月。這裡曾創下瓊崖革命史上的多個第一:瓊崖第一塊中心革命根據地,瓊崖第一屆特委、瓊崖蘇維埃政府在這裡成立,瓊崖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瓊崖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在這裡召開;瓊崖第一部《土地法》在這裡頒布,瓊崖第一所紅軍醫院、第一所紅軍軍械廠、第一所瓊崖高級列寧學校在此創立,舉世聞名的紅色娘子軍在這裡誕生,是瓊崖革命先驅王文明烈士的故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海南紅色第一鎮。[1]

歷史沿革

清順治六年(1649年)漸成市。1958年設陽江公社。1983年改置區。1986年改置鎮。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中共瓊崖特委和瓊蘇政府駐地,被稱「小莫斯科」。2002年鄉鎮撤併時由陽江、文市合併而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