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阴道前壁膨出

阴道前壁膨出
阴道前壁膨出
原图链接


就诊科室 :妇产科

常见病因 :损伤发生撕裂

常见症状 :尿排不净感

阴道前壁膨出实际是膀胱和尿道膨出,常伴随排尿功能紊乱。轻度膨出一般无症状;严重脱出时可出现尿排不净感。患者为了将尿排净,常需压迫阴道或用手还纳脱垂的组织。


目录

病因

女性生殖器官包括盆底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因损伤而发生撕裂,或因其他原因造成阴道前壁膨出。 [1]

临床表现

阴道前壁膨出,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出现尿排不净感。阴道前壁膨出的患者,主要症状是自觉有物自阴道脱出,在劳动、咳嗽、用力等腹压增加或膀胱积尿时,该物增大并有尿液溢出;卧床休息或排尿后缩小,甚至消失。患者有阴道充实感、盆腔下坠感、压力性尿失禁或排尿不尽感、腰骶部疼痛、久立后加重以及性交困难等。患者需用手上推膨出的阴道才能排空尿液。临床分度:

Ⅰ度(轻度):阴道前壁膨出已达处女膜缘,尚未出阴道口外。

Ⅱ度(中度):部分阴道前壁膨出,已达阴道口外。

Ⅲ度(重度):阴道前壁已全部膨出于阴道口外。 [2]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 以排除患者有无泌尿系感染。

(2)阴道细胞学刮片 估计成熟指数,评价患者的雌激素水平。

(3)尿液动力学检查 在进行尿动力学试验之前,要用子宫托放入阴道内,减轻脱垂。如有压力性尿失禁或排空障碍需进行该项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 对完全排空膀胱的功能进行评估,排尿后及时测量残余尿。

(2)超声检查 测量残余尿情况。 [3]

诊断

膀胱充盈情况下,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检查外生殖器,如果没有发现相应的体征或不能肯定最大脱垂的程度,则行站立位检查。如没有发现明显的脱出组织,轻轻分开小阴唇,暴露前庭和处女膜,评估会阴体的完整性,并估计脱出组织的大小。用窥器后叶压迫阴道后壁有助于暴露阴道前壁,然后让患者用力屏气或用力咳嗽,观察盆腔器官的脱出,并有助于鉴别侧壁缺损与中央缺损。 [4]

鉴别诊断

尿道和膀胱肿瘤

膀胱膨出柔软可还纳,而肿瘤则坚硬固定。

尿道憩室

巨大的尿道憩室酷似膀胱膨出,但往往偏向一侧有触痛,压迫块物,可自尿道口溢出脓性分泌物。

小肠膨出

极少数子宫切除者,小肠可自阴道前壁膨出。可将探针经尿道插入膀胱膨出区,再以手经阴道触摸探针顶部,可以感觉膀胱壁与阴道壁之间有增厚的组织。 [5]

并发症

阴道前壁膨出常并发膀胱膨出、尿道梗阻、排尿不畅,严重者发生排尿困难。有残余尿易并发膀胱炎。少部分脱垂患者合并肾积水。 [6]

治疗

非手术治疗

轻度膨出不需治疗,中度膨出甚至重度膨出,如病人需生育或年老有严重内科疾病,可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应用子宫托、Kegel锻炼和雌激素的使用。

手术修补方法

阴道前壁膨出的手术治疗指征是:①重度膨出;②脱垂导致尿潴留或反复性膀胱炎;③伴有压力性尿失禁。

(1)阴道前壁缝合术尿道下折叠术 阴道前壁缝合术的目的是折叠缝合阴道肌肉和膀胱表面筋膜(耻骨宫颈筋膜)或阴道侧壁组织,使膨出的膀胱和阴道恢复正常位置。

(2)阴道旁侧修补术 阴道前壁膨出,行阴道旁缺损修补的目的是使分离的两侧阴道恢复到正常与之连接的盆壁弓状韧带水平(ATFP),主要有阴道方法或耻骨后方法两种。

手术并发症

阴道前壁膨出修补术的并发症相对很少,常见的有阴道前壁后血肿,在分离时损伤尿道或膀胱。膀胱损伤的修补常需要留置尿管7~14天,这样有利于膀胱的愈合。其他少见的并发症,如输尿管损伤,缝合到膀胱或尿道内(出现有关的膀胱症状),以及瘘的形成,如尿道阴道瘘、膀胱阴道瘘等。 [7]

预后

在阴道前壁修补术后,经常发生尿潴留、排空困难。这种情况更常见于在术前即有排空功能紊乱者,治疗即为尿管引流或导尿,到自然排空功能恢复大约需要6周左右。还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性生活问题,部分患者手术后性生活得以改善,部分受到影响,前者常见于压力性尿失禁者,后者见于阴道会阴体修补术患者。

预防

应预防产伤,绝经妇女应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加盆腔肌群功能。 [8]

参考来源

  • 詹雪梅,房昭,魏继红等.   阴道旁修补联合中央修补术治疗阴道前壁膨出30例. 《 CNKI;WanFang 》 , 2008  
  • 于莉英,张桂宝.   阴道前壁"斜拉桥"式修补术与传统阴道前壁修补术治疗阴道前壁膨出的临床效果比较.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 , 2013  
  • 刘亚静.   阴式子宫切除与阴道修补术治疗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膨出疗效研究. 《 CNKI;WanFang 》 , 2013  
  • 王延洲,徐惠成,王丹,梁志清.   经阴道阴道旁修补术治疗阴道前壁膨出23例. 《 CNKI;WanFang 》 , 2006  
  • 杨金香等.   25例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膨出行阴式子宫切除术后疗效观察. 《 中国当代医药 》 , 2012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