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文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文华

陈文华,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茶叶协会名誉会长、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高级顾问、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高级顾问、浙江林业大学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农业考古》主编。

目录

人物评价

事件经过

人物成就

主要经历

学术论著

人物评价

“非常突然!5月9日我送爸爸去机场,没想到竟成永别!

”5月15日晚,正赶往厦门料理后事的陈磊在电话中哽咽地告诉记者。 14日晚7时40分,我国农业考古学科创办人、茶文化研究著名专家陈文华教授在大庆出差途中因病逝世,享年80岁。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同为茶文化研究著名专家——陈文华的老同事、学术搭档余悦教授评价:陈文华教授的逝世,给中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研究与推广、江西茶界,都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

事件经过

“这个消息太突然了,他是赣茶文化研究、传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江西茶文化界失去了一位领军人物。”15日,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余悦,惊悉“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我国茶文化泰斗陈文华教授,于5月14日20时07分在出差途中不幸逝世,决定要赶往陈文华的老家福建,送好朋友一程。

“他是这个月的12日在哈尔滨参加一个茶文化学术研讨会后,13日出差到大庆进行茶文化交流的,没想到14日就……”余悦向记者介绍,他与陈文华交往20多年,从没看他松懈过。

“我们正在编一本300万字的《中华茶史》,我是主编,他是总编委,他这一走,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建议了。”余悦介绍,陈文华平时看起来精神状态良好,还有2个月就是他的八十大寿,如今突然逝世,令他难以接受。

“农业考古学从无到有,逐渐成长成熟,这是陈文华的贡献。”余悦回忆,陈文华从事考古研究工作40多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农业考古学研究。陈文华最大的成就,就是创建了农业考古学这个学科,特别是在1981年陈文华创办大型学术期刊《农业考古》,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

英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来信评价说:“这样的杂志,毫无疑问很久以来就是需要的。它将引起西方世界极大的兴趣。它确实充满了最引人入胜的作品,对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的读者来说,将是最有价值的”。

1986年,陈文化被日本考古界称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

余悦认为,陈文华的突然逝世,对农业考古学术界来说,失去了一位巨星,也是这个学科无法弥补的损失。

人物成就

他把中国茶文化端上国际舞台。

“他的去世是中国茶文化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中华茶馆联盟发起人之一、副会长王怡灵在微信中说。中华茶馆联盟发起人之一、会长张卫华在微信中哀悼:陈文华教授是他此生最崇敬的真正茶人,是江西茶界引以为豪的专家,是中国茶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值得一提的是,他把中国茶文化端上了国际舞台。”余悦介绍说,从2004年起,陈文华每年秋都应邀赴日本东京、京都等地讲授中国茶文化课程,培训日本学员。 余悦回忆,除了去日本教学,陈文华还多次应邀出访韩国、泰国、美国、德国、瑞典、芬兰、丹麦讲学,并先后于2003年、2004年、2009年三次应邀带南昌女子茶艺队出访法国。

“由于陈文华教授在茶文化界的突出贡献,已被公认为全国茶文化界的泰斗,在国内外茶文化界享有很高声誉。”余悦说,更令他感动的是,陈文华教授不顾年岁已高,仍孜孜不倦奔走于全国和全省各重点茶产区指导茶文化研究和培训教学工作,并开创了江西乃至全国种植、加工、销售皇菊的先河,打造了“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江西婺源县上晓起村。

余悦介绍,陈文华是自费到婺源县晓起村实践新农村建设,在上晓起村建起“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教授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文华不是第一个;但是拿自己的钱来建设新农村,全国还没有第二个,所以有人称他是傻子教授,但他傻得有价值,傻得令我尊敬、感动。”

主要经历

陈文华1935年出生于霞浦三沙,少年时代毕业于三沙中心小学,1947年举家迁厦门,父亲是个木匠。还在他十岁的时候,因生活所迫,父亲就丢下一家老小,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谋生,善良的母亲节衣缩食供他读书。陈文华发奋苦读,在文学、历史、美术、文艺等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成为厦门大学历史系一位高材生。毕业分配在江西博物馆。在八年中,他参加挖掘了上千座古墓,江西几个大型水库。

他几乎是用脚一步一步量完的。在无数个充溢瘴气的墓穴里,他总是头一个进去,掘墓时掉下的砖头泥土经常砸得他头昏眼花。有时为了守卫文物,他还要在墓地过夜。为搜集农业考古资料,他跑遍了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各省博物馆

  他发现将农史研究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将有广阔的前景,可以形成一门边缘学科,于是提出“农业考古”的概念。于是他决定用国家农委领导人资助他的科研经费创办了大型学术刊物《农业考古》。杂志一出版,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李约瑟博士来信赞扬:“《农业考古》充满了迷人的作品,它是我们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最有价值的刊物。它将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我国的史学权威白寿彝教授在专稿中也赞扬道:“《农业考古》是近年来办得很有生气、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的一个刊物。”“在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农史学等学科的交叉点上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个“新的领域”就是中国农业考古学。它在日本考古学界也产生很大影响,称陈文华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1985年邀请他到日本奈良、东京、大阪、福冈等地讲学。

  1991年,由陈文华主持的“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昌召开,来自国内外15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这是国际学术界对新兴学科中国农业考古学的支持和肯定。陈文华献给大会的礼物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著作《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

会后世界著名的农业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立即提出要和江西合作进行考古发掘以解决稻作起源的问题。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陈文华40年前参加发掘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指名由陈文华任顾问。三年之后,果然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迹,将江西稻作历史推到1万年前,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于是“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又在南昌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学者近200人集聚仙人洞,考察了这一重大发现。仙人洞遗址也因此而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政府对他的国内外学术成就给以高度评价和荣誉,1998年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学术论著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简明图表》

(农业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 (合作)(农业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中国稻作的起源》 (日本东京六兴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获江西省第四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论农业考古》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 (农业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西省第五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农业考古图录》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获第9届中国图书奖、1994年度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南京犬学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农业考古》 (文物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获2002年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

《长江流域茶文化》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

《中国农业通史夏商西周春秋卷》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中国茶文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1]

《试论中国农具史上的几个问题》 (发表于《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二等奖)

参考资料

  1. (陈文华),腾讯, 2017-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