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顶坛花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顶坛花椒

中文名称:顶坛花椒

产地名称:贵州省贞丰县

品质特点: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

地理标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总局2008年第141号公告

实施时间:2008年12月24日

顶坛花椒贵州省贞丰县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顶坛花椒位于贵州西南部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及其周边相近地理气候区特有的高效经济植物品种,长期生长于怪石立林、热辐射较强、干旱少土的特殊气候环境,因主产于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的顶坛片区,且创建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顶坛模式"而闻名。该品种颗粒均匀,其芳香油含量是四川红椒的近10倍,维生素E含量是四川红椒的近4倍,维生素C含量略低于四川红椒,油分丰富、食味香麻、品质优良,被誉为"贵州第一麻",长期销于中国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2008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顶坛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简介

顶坛花椒又叫顶坛青花椒,属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以其颗粒硕大麻味纯正清香扑鼻颜色青绿味久不衰而独占各类花椒之首。盛产于中国贵州省,据专家分析,贵州顶坛青花椒的麻味成分是其它地区同类品种的两倍以上,富含人体必须的VB1、VB2、VE等维生素类黄酮、镁、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及亚麻酸、亚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重要的调味品、香料及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易管理、用途广、效益大、适应性强等特点。

顶坛青花椒的特点是花椒树冬天不落叶四季常绿;并且顶坛青花椒经过长期自然淘汰和人为选择,形成了一个青叶椒的新变种。与竹叶椒原品种相比较,叶片的叶轴及小叶稀刺或光滑无刺,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或同时生于侧枝之顶,长短差异较大,约2—7cm,小花数目较多,果熟时果皮常为橄榄绿色,果皮上有明显凸起的圆点状油腺,长有油苞,富含挥发油,香味浓烈,油多味麻,具有“吃在口里,麻在嘴上,热在身上但不上火却凉在心头”的特点。 [1]

形态特征

顶坛青花椒的特征与识别顶坛花椒是竹叶椒的一个变种。

常绿灌木,高2~2.5m,稀4~5(7)m;茎枝多锐刺刺基部宽扁红褐色,小枝上刺水平抽出,叶轴无刺,小叶背面均无小刺;小枝、叶及嫩枝均无毛或偶有柔毛;

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3~11片,少数多至5~11片,翼叶明显,宽处约2—3mm;小叶在叶柄上对生,通常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4—9em,1.5~2.5Cm,干后叶缘向背面明显反卷,顶端中央一片小叶最大最直,基部一对小叶最小;叶面稍粗糙上面深绿色背面青绿色,粗糙,边缘有不规则之疏离小钝齿,齿凹处常有一油腺;主脉在叶上面下凹,侧脉不明显,在叶背面中脉明显隆起,侧脉纤细;小叶叶柄短约lmill或无。

聚伞状圆锥状花序腋生或同时生于侧枝之顶,长短差异较大,约2~7cm,多花,有小花20一40(60)余朵;花被片6~8片,卵状三角形顶端钝尖,长约1—1.5mm;雄花的雄蕊4—6枚,花丝细长,明显超出退化雌蕊,花药圆点状,药隔顶端过1天后变为黑褐色的油点;不育雌蕊凸起,顶端微裂成弯曲的柱状;雌蕊有心皮2个,背部近顶侧各有1个油点,花柱斜向背面弯曲,不育雄蕊短线状,早落。

果熟时果皮多为橄榄绿色少有紫红色者,果皮上有明显凸起的圆点状油腺数个;单个直径约4—5mill,干后开裂,内果皮淡绿色;种子直径2—3mm,种皮黑色,角质,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7—8月。[2]

生态分布

顶坛青花椒是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湖南地区特有的经济植物,受其独特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历来以“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而著称,迄今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 。由于其具有喜钙、耐旱、水土保持效果好等特点 ,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是该地区主要的水土保持经济树种,因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顶坛青的这些特色资源,将生态重建与花椒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将对缓解这些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口压力巨大的矛盾培养和壮大花椒产业和产业竞争力,改善地区生态、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3]

原产地及发展史

顶坛花椒原产地:贵州省兴义市贞丰北盘江镇顶坛片区叫报功寨组29号人家姓冉名叫茂材的从1990年开始培育种子育苗逐渐改变花椒变种后来整个顶坛片区都种上了这个品种的花椒。1991年称贵州贞丰县为“中国花椒之乡”,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属生态系统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区。1992年以来,贞丰县委、县政府决定以碱石漠化严重的顶坛片区为试点发展花椒产业,从而引导农民种植花椒致富,在石旮旯里求生存。2007年,贞丰县的花椒产量达11000吨,产值达1.2亿,花椒生产由原来老百姓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向基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县已种植花椒15.3万亩,已挂果6万多亩,花椒生产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石漠化治理的重要举措。

顶坛花椒产于被誉为“中国花椒之乡” 贞丰县北盘江河谷地带。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小小花椒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据统计,至2008年,全县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1.5亿元。核心产地顶坛片区单花椒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00多元,云洞湾村年人均收入则高达8000多元。

靠种花椒,顶坛片区4个村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92%。昔日岩石裸露的云洞湾村,被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为此,2007年12月31日,贞丰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

随着顶坛花椒知名度的提高,市场上冒充顶坛花椒、顶椒的产品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顶坛花椒的声誉和当地农民的利益,给“顶坛花椒”品牌创建也带来不少威胁。为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强顶坛花椒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贞丰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2001年成功注册“顶坛”商标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事实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申请“顶坛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通过多年努力,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顶坛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也是黔西南州首个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序列的名特优农产品。[4]

用途

1.花椒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而且是一味重要的中药。花椒有强烈的芳香气味,能除膻腥、温中散寒、降温止痛,可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2.治恶心呕吐:花椒200克,炒研,面糊为丸如蚕豆大,每日1次,每次10丸,醋汤送服;或花椒9克~12克,用植物油50 克~80克将花椒炸焦,弃椒留油,待油凉后以次服用。

3.治痢疾:花椒9克~12克,红塘15~20克,加水煎服,每日早晚各一剂。

4.治受寒痛经:花椒9~12 克,生姜18~24克,大枣10~20 枚,加水300毫升煎服,每日1 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5.治胆道蛔虫症:花椒30 克,文火微炒,加乌梅9克,水煎服,每日2~3次;或花椒 9~12克研细粉,鸡蛋1~2个,用植物油炒熟后服用,每日 2~3次。

6.治蛔虫性肠梗阻:用麻油 100~200克,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15克~20克,呈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一次服完。

7.治血吸虫病:花椒炒研成粉入胶囊,成人每日5克,分3 次服,20~25天为一疗程。

8.治腹痛:花椒3克,干姜6 克,香附12克,水煎服,每日2次。

9.治老年人病后腰酸腿软:干花椒50克,茴香20克,混合后上锅炒,在研成粉末,每日 2次,每次3克,用温水服用。

10.治蛲虫病:花椒50克,加水1000毫升,煎沸40~50分钟,过滤,取微温滤液25~3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 3~4次。

11.治妇女阴痒:花椒、蛇床各50克,藜芦25克,陈茶1 撮,烧盐100克,水煎熏洗。

12.治牙痛:花椒6克,陈醋100毫升,加水煎煮,再去掉花椒,喝入口中含。[5]

参考资料

  1. 顶坛花椒,华夏经纬网,2013-04-18
  2. 顶坛花椒,中文百科在线
  3. 顶坛花椒,中文百科在线
  4. 顶坛花椒,华夏经纬网,2013-04-18
  5. 顶坛花椒,华夏经纬网,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