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风雨故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风雨故园
图片来自xuite

风雨故园》是香港居美导演杨紫烨首部纪录片,由五名背景各异的平凡人拍摄生活点滴,剪辑成90分钟的影片,折射香港人处于政权交替之际的矛盾心情。

影片在全美247间公共电视台播放,先后参加欧美多项影展,并被美国多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定为教科书和亚裔研究教材。[1]

拍摄背景

《风雨故园》拍摄于香港主权移交前夕。1994年,杨紫烨与丈夫开始筹备一套反映香港年轻人心态的纪录片,以3年时间筹措资金,1996年开拍。

杨的家人战时从广州走难来港,战后适逢香港工业起飞,家人开设塑胶工厂,住在太子道一带的大宅,入读天主教英文学校,六七暴动时举家震动,将兄长放洋美国,最后举家移民,她在美国成长,多年后回流香港。影片中,杨紫烨以自身的故事,交代香港的历史主轴,并在每段叙述中加入五位香港人的故事,反映香港时代的变迁。

五个故事

影片中的五名香港人,有人到了中年、自感一事无成;有医生本来替人医病,却发现像辅导员;有新移民正适应香港急速和昂贵的生活,自觉饱受歧视;有澳洲港人回港寻根;也有聋哑人士希望透过画剧,为自己发出声音。[2]

土生港人

33岁的Ed Wu是土生土长香港人,在一家唱片铺工作。狭小的房间摆满漫画模型电视剧精品,说话时总是中英夹杂,形容自己“是Hongkongese,不是Chinese,不是British,不是English”。他自觉人到中年,没有大学学历,对前路感到茫然,正考虑是否应放弃工作,到英国修读艺术,日后成为动画师,但家人担心艺术太过冷门,没有出路,没有对他的志向给予支持。与家人的关系,就是这么近,又那么远。Ed Wu说,总希望父亲能看到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动画师,但父亲已离世。

医生

Ed Wu的哥哥是另一位典型人物。他刚刚从英国修读医科回港,在伊利沙伯医院找到一份医生长工,以为工作会稳定下来,但每天要为600位病人诊症,而且病人的问题往往不是疾病本身。有一位病人本来已可以出院休养,但家人坚持不肯接他回家,经过一番扰嚷,他无奈地让病人继续留院。

新移民

Qi Ke-Jia的故事跟前两人不同。她来自南昌市,是每天过千名从大陆来港的移民之一。在南昌,一家人住在有三间房的楼房,在香港却要与母亲挤在一间小房间内,父亲亦未得到签证而要留在大陆,来港后全家只靠母亲一人独力维持。十多岁的Qi Ke-Jia只好普通话、到超市做收银员,在餐厅做侍应,以求帮补生计。虽然生活是苦,但她母亲说:“我们想有甚么,只是希望女儿的生活更好。”

拍摄影片时,她正在福建中学就读中五,等待中学会考放榜的日子,结果成绩是3A、2B、1D,中文一科拿了D级。她像不少新移民的经历一样,感觉自己中文拿D是受人歧视。她说:“全香港很多人拿D, 我都不会拿D。是我太失策了,(作文时)把新移民的东西都写进来,他们一见你是新移民,感觉就不好。”

家人为她受歧视感到气愤,但她的中文老师说,当年会考题目是“校工”(学校杂工),她误以为是“学生辅导员”之意,而且对作文时间掌握不足,才令成绩大跌。

澳洲港人

新移民冲冲来港,Louise的家20年前却决定离开香港,举家定居澳洲。她父母总是嫌香港压力太大,考试繁重,生怕会影响子女发展,Louise一直在澳洲长大、满口英语、对中文不甚了了,但毕业后,她还是决定回到香港寻根,每天在香港电台英文频道报道新闻,了解香港人想甚么。

聋哑兄弟

Edward和 Edwin两兄弟与母亲住在香港公屋,虽然生活不富裕,家人关系总是融洽,但他们兄弟都是先天哑,有时在街上用手语沟通时,不但招来奇异目光,有些人还误会他们存有敌意,向他们挥拳动粗。没有声带发出声音,他们正採排一套叫Crazy City的默剧,希望表达内心的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