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鱼鳞病 |
别 称: 蛇皮癣 英文名称: ichthyosis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多发群体: 儿童 常见病因: 多系遗传因素所致 常见症状: 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 |
鱼鳞病是一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本病多在儿童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皮肤干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寒冷干燥季节加重,温暖潮湿季节缓解。易复发。多系遗传因素致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导致细胞增殖增加和(或)细胞脱落减少。 [1]
目录
病因
寻常型鱼鳞病为具有不全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认为是mRNA的不稳定,转录后控制机制缺陷所致。
性联隐性鱼鳞病为X染色体连锁隐形遗传。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STS)缺失或突变,造成硫酸胆固醇积聚,角质层细胞结合紧密不能正常脱落,形成鳞屑。
板层状鱼鳞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多个位点,包括2q33-35、19p12-q12、定位于14q11TGM1基因发生突变、缺失或插入,至细胞粘连和细胞被膜蛋白交联缺陷。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与角蛋白1(K1)和角蛋白10(K10)基因突变有关,导致角蛋白的合成或降解缺陷,影响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内张力微丝的正常排列与功能,进而造成角化异常及表皮松解。
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多个基因如脂氧合酶12(R)(ALOX12B)基因、油脂氧化酶3(ALOXE3)基因的突变引起。
迂回性线状鱼鳞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染色体5p32上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5型(SPINK5)基因突变造成。
[2]
临床症状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寻常鱼鳞病
本型为常见的轻型鱼鳞病,亲代一方或双方患病则家中常有患者,但无性别差异。常自幼年发病,成年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性联遗传寻常鱼鳞病
较少见。由于本病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故几乎全部是男性,多于出生后3个月发病。皮损与上型略异,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皮肤干燥粗糙,皮损可局限或泛发,颈前部,四肢伸侧,躯干常受累。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
又称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临床少见。生时或生后几小时,出现泛发性红斑鳞屑,鳞屑脱落后全身红皮,广泛分布的大疱,水疱愈合后无瘢痕。
板层状鱼鳞病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常少见。出生后全身即为一层广泛的火棉胶状的膜紧紧地包裹,2~3周后该膜脱落,皮肤呈广泛弥慢性潮红,上有灰棕色四边形或菱形大片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
迂回性线状鱼鳞病
躯干和四肢近端泛发性多环状匍形性皮疹,外围有增厚、变化缓慢的角质边缘,腘窝和肘窝的屈面苔藓形成或角化过度。一些病例可发生松弛型角层下水疱,掌跖多汗。
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出生时即婴儿被包裹在羊皮纸样或火棉胶样的膜内,活动受限,伴睑外翻。24小时内出现裂纹和剥脱,10~14天后,出现大片角质板剥离,同时快速好转。 [3]
诊断
(1)显性遗传性鱼鳞病 表皮中度角化过度,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2)性联寻常型鱼鳞病 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或稍厚; (3)表皮松解角化过度鱼鳞病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或颗粒变性。 [4]
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外用保湿剂保持皮肤滋润。部分病人可口服维生素A或维A酸类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维A酸软膏。 [5]
视频
鱼鳞病如何治疗!
鱼鳞病
鱼鳞病
参考来源
- 马铁牛,杨勇,朱学骏. 板层状鱼鳞病与谷氨酰胺转移酶.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 2003 *杨杰,杨森,张学军.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国际遗传学杂志 》 , 2003 *任平,张玉侠,陈劼. 新生儿先天性鱼鳞病的护理. 《 中华护理杂志 》 , 2013
- 孙秀坤,朱学骏. 先天性鱼鳞病致病基因的研究. 《 CNKI 》 , 年
- 孙秀坤,朱学骏.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基因型与表型的相互关系.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