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麻口皮子药

麻口皮子药

麻口皮子药,中药材名。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柄果花椒的根皮树皮。功能主治为:祛寒镇痛,疏风健胃。治风湿筋骨痛,喉痛中暑,跌打损伤,蛇咬。

中文学名 麻口皮子药 别称 总管皮、满山香、四皮麻(《湖南药物志》)。
汉语拼音 Ma Kou Pi Zi Yao 分布区域 江西、湖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目录

性味归经

  1. 湖南药物志》:辛涩,无毒。(一说有小毒)[1]
  2.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2]

功能主治

祛寒镇痛,疏风,健胃。治风湿筋骨痛,喉痛,中暑,跌打损伤,蛇咬。[3]

用法用量

1~3钱,水煎服或研粉每服5分。

注意

孕妇忌服。

中药化学成分

树皮含a-山椒素(a-sanshool),β-香树脂醇(β-amyrin),左旋细辛素(asarinin),左旋芝麻素(sesamin), 山萮酸(behenic acid),柄果脂素(podocarp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相关配伍

  1. 治风湿筋骨痛:麻口皮子药(根皮)研末,泡酒服。
  2. 治吐血、衄血:麻口皮子药(树皮)五分,研末,开水送服。
  3. 治蛇咬伤,无名肿毒:麻口皮子药研末调敷。
  4. 治牙齿肿痛:麻口皮子药(树皮)口嚼含,吐出痰涎。(功用主治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5. 治腹痛便泄:总管根皮少许,口嚼咽汁;或嚼烂敷脐。(《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2米。茎枝无刺或有皮刺,无毛,或在幼枝部分密被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成为长圆状椭圆形、卵形、卵状长圆形,长2.5~6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急尖或为宽楔形,边缘具细小的圆锯齿,或几为全缘,纸质,下面通常密生腺点;小叶柄极短,有时基部着生皮刺。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3~6厘米;花被5~8,青色;雄花花被长三角形,雄蕊5~7,稀为4或8枚;雌花花被卵圆形至广卵圆形,心皮4~6,稀为7,成熟心皮红紫色,心皮基部具有明显伸长的子房柄。分果爿沿背、腹缝开裂。种子圆卵形,黑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药材性状

  • 本品根皮厚0.2-0.4mm。表面黄白色或褐色,粗糙,有点状皮孔,内表面淡棕色,质轻柔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茎皮表面灰褐色,粗糙,具细纵纹理,有的具皮刺或其脱落的疤痕,并有多数黄白色的点状皮孔,内表面黄白色,较平坦,质轻柔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香,味辛涩。显微鉴别根皮横切面:木栓细胞9-11列,排列较整齐,壁薄,木栓化。栓内层细胞壁稍增厚。皮层有少数油室和纤维束散在,油室内含黄橙色油滴;纤维壁木化。中柱鞘纤维束排列成断续的环状,壁木化。韧皮部[註 1]较宽广,韧皮射线宽1-4列细胞,韧皮部有多数纤维束和油室散在,油室内含橙黄色油滴。本品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或淀粉粒。
  • 茎皮横切面:与根皮不同点为:无皮层纤维束,中柱鞘纤维束大而明显,纤维壁厚木化,韧皮部无纤维束存在,韧皮射线宽1-2列细胞,薄壁细胞内不含症粉粒。
  • 粉末特征:灰黄色。
  1. 淀粉粒细小,多为单粒,类圆形,脐点点状,直径3-μm。
  2. 草酸钙方晶众多,多存在于薄壁细胞内或散在,长9-32μm,宽6-16μm。
  3. 含晶纤维,壁木化,直径13-19μm;非含晶纤维,壁厚,木化,直径6-16μm。
  4. 油室直径28-40μm,腔内含橙黄色油滴。

注释

  1. “韧皮部”:韧皮部是指植物体内具有运输同化产物、贮藏和支持功能的一种复合组织。属于输导组织,它与木质部共同形成维管系统,广布在植物体内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筛分子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位于树皮和形成层之间。其可分为初生韧皮部和次生韧皮部两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