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汁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汁草别称:山羊面、熊胆草、 血风草、黄汁草、溪沟草、香茶菜
为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大,粗壮,有时呈疙瘩状,
向下密生纤细的须根。茎直立,高达1.5(2)米,钝四棱形,
具四浅槽,有细条纹,带紫色,基部木质,近无毛,
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1]
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土黄连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
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形态特征
茎叶对生,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0厘米,宽1.5-4.5厘米,
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草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
两面仅脉.上密被微柔毛,余部无毛,散布淡黄色腺点,侧脉每侧4-55与中脉在两面微隆起,
在边缘之内网结,其间平行细脉多少明显;叶柄长0.5-3.5厘米,上部具渐宽大的翅,腹凹背凸,密被微柔毛。
圆锥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上,长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
因而植株上部全体组成庞大疏松的圆锥花序,圆锥了毛序由具5至多花的聚伞花序组成,
聚伞花序具梗,总梗长0.-5-1.5厘米,花梗长1-3毫米,总梗、花梗与序轴均密被微柔毛;
苞叶在下部者叶状,具短柄,长超过聚伞花序,向上渐变小呈苞片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
长约与总梗相等,苞片及小苞片细小,长1-3毫米,被微柔毛。
花萼钟形,长约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间夹有腺点,内面无毛,
萼齿5,长三角形,近等大,长约为萼长之半,果时花萼增大,呈阔钟形,基部多少呈壶状,长约3毫米,脉纹明显。
花冠紫色,长达6毫米,外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长约3毫米,基部上方浅囊状,
至喉部宽约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长约2毫米,先端具相等4圆裂,
下唇阔卵圆形,长约3毫米,内凹。雄蕊4,内藏。花柱丝状,内藏,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
成熟小坚果阔卵圆形,长1.5毫米,顶端圆,具腺点及白色髯毛。花、果期8-9月。
药用价值
全草入药,治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跌打瘀肿等症。
溪黄草有效成分溪黄草素A,尾叶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对人宫颈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国内外学者掀起溪黄草研究热潮,并已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论文。据报道,
溪黄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对肝炎病毒有显著抑制复制作用,
临床效果高达84%,甚至优于干扰素与利巴韦林合剂。
溪黄草是中国民间的习用抗肝炎草药,中国国内已开发出10多种溪黄草制剂,
但尚未有一只单一成分溪黄草制剂获得国家药品批文。估计溪黄草制剂的销量约在1亿~2亿元。
国内已有企业利用溪黄草与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等加工成复方成药,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或丙肝。
功用主治
溪黄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癃闭,跌打瘀痛等病症。
其实溪黄草是不能治疗慢性肝炎的,若是急性感染性的黄疸型乙肝可以用溪黄草做急性治疗,
便是慢性乙肝还是要到正规的医院做有针对性的治疗,否则有可能延误病情,进而增加治愈的难度。
中草药溪黄草对肝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疗小三阳效果却非常有限。
黄疸型肝炎:症见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寒发热,乏力,纳差,肝区隐痛,肝脾肿大,小便发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急性胆囊炎: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恶心呕吐,或伴大便干结,或伴腹泻,黄疸等。
副作用
虽然溪黄草有对人体的清热解毒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长时间服用溪黄草,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药剂的成分含量不同,
所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同,合理使用溪黄草所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少,
溪黄草引起的严重不良症状,尚未可知。如果服用溪黄草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