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塞哥维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塞哥维那
 
国籍 波黑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1]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仅为历史学上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截止至2014年该国仍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仅有使用种族名称波斯尼亚人跟克罗地亚人(波黑联邦)、及塞尔维亚人(塞族共和国)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而已。

基本信息

中文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英文名称:Bosnia and Herzegovina

简称:波黑

所属洲:欧洲

首都:萨拉热窝

主要城市:巴尼亚卢卡,图兹拉

国庆日:10月15日

国歌:Intermeco

国家代码:BIH

官方语言;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

货币:波黑第纳尔

政治体制:直接民主共和制

国家领袖:巴基尔·伊泽特贝戈维奇(轮值主席)

人口数量:381.8万人(2014年)

人口密度:90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

国土面积:51129平方公里

GDP总计:183.4亿美元(2014年GNI)

人均GDP:4780美元(2014年GNI)

人类发展指数:0.731(2014年)

主要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124名

收入水平:中高等收入国家

发展历史

波黑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早期居民为伊利里亚人。

公元前168年由罗马帝国占领。455年时东哥特人占领该地区,6世纪时东哥特人被东罗马帝国击败,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部地区一度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阿瓦尔人于6世纪和7世纪时开始入侵,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也相继进入巴尔干半岛。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波斯尼亚以及黑塞哥维纳地区多次分属周围的各个国家。

1377年时特弗尔特科·科特罗曼尼奇(Tvrtko Kotromanić)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王国,但1463年时奥斯曼帝国入侵,波斯尼亚被奥斯曼帝国所并吞。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以武力、宗教人头税等方式迫害当地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并规定,凡是穆斯林,可进入上层社会;农民如改信伊斯兰教,可免交某些捐税。过去的学者认为,在现今波黑境内的穆斯林大多是由于这种政策所造成的。

奥斯曼帝国还强迫占领区儿童从小脱离父母和家庭,进行集中教育和培养,使之成为近卫军的一种兵源,迫使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后代土耳其化。他们还将其占领地区的人分等级,给予不同地位。凡是为其统治服务、效力的地主、军人等享有很高的地位,而仍旧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普通平民则被称为“赖雅”(源自阿拉伯语“畜牲”一词)。

1908年波黑一起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地,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族民族主义者所刺杀(参见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波黑成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的一部分,该王国后来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黑成为轴心国的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一部分,战后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又重归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此时的波黑正式确认为南斯拉夫的一个联邦共和国,其边界采用的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边界,与当地实际民族的分布颇有出入。

20世纪70年代,南斯拉夫承认“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伊斯兰教徒”为穆斯林族(即波黑独立后的波什尼亚克人),使原本构成南斯拉夫主体的民族由五个提升到六个。新承认的穆斯林族,人口次于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位居南斯拉夫第三位。1999年,设立布尔奇科特区,直属国家。

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

1992年2月19日,波黑在境内塞尔维亚人抵制的情况下,就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投票结果显示,约占人口62.8%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支持独立。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尔维亚人议员缺席抵制的情况下宣布独立,致使民族矛盾激化。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

1994年3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的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双方同意共组联邦,以共同对抗境内塞尔维亚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签署代顿和平协定,结束内战,并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分为波黑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在这次的内战中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共有20万人死亡,超过200万人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北约在波黑境内继续驻扎维和部队,2004年底由欧盟所取代。

2006年10月1日,大选举行。10月18日,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波什尼亚克族的哈里斯·西拉伊季奇、塞尔维亚族的内博伊沙·拉德马诺维奇和克罗地亚族的泽利科·科姆希奇当选为主席团成员。议会代表院42个席位中,民主行动党获得9席,波黑党获得8席,独立社会民主联盟和波黑社会民主党分别获得7席和5席,余下席位被其他一些政党和政党联盟获得。2007年2月9日,以尼科拉·什皮里奇为部长会议主席的政府宣誓就职。[2]

简介

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成为其中的一员。

波黑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即波黑战争),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截止至2016年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该国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三个实体:波黑联邦(又称穆克联邦)、塞族共和国和布尔奇科特区。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仅为历史学上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截止至2014年该国仍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仅有使用种族名称波斯尼亚人跟克罗地亚人(波黑联邦)及塞尔维亚人(波黑塞族共和国)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而已。

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波黑共和国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面积5.12万平方公里。萨瓦河(多瑙河支流)为波黑北部与克罗地亚的边界。

2、地形

南部在亚得里亚海上有一个20公里长的出海口。海岸线长约25千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纳拉山脉(也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部分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 ,最高山峰为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内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纳河、德里纳河、乌纳河和伐尔巴斯河。

3、气候

北部为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天非常寒冷。温暖和干燥的五月到十月期间是到波黑旅游的最佳时间。由于当地昼夜温差较大,即时在夏天也最好带上一件可以保暖的外套。波黑的冬天非常寒冷,经常刮大风,多雨雪。

黑塞哥维那和该国的南部区域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年均降雨量在600至800毫米之间。而在中部和北部则以高山气候为主,年均降水量在1500到2500毫米之间。萨拉热窝在一月的平均气温在零下五摄氏度左右,七月的平均气温为二十摄氏度。

4、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锰、铅、汞、银、褐煤、铝矾土、铅锌矿、石棉、岩盐、重晶石等,其中煤炭蕴藏量达38亿吨。图兹拉地区食用盐储量为欧洲之最。波黑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潜在的水力发电量达170亿千瓦。森林覆盖面积占波黑全境面积的46.6%,其中65%为落叶植物,35%为针叶植物。

行政区划

波黑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波黑联邦下设10个州:乌纳-萨纳州、波萨维纳州、图兹拉-波德里涅州、泽尼察-多博伊州、波斯那-波德里涅州、中波斯尼亚州、黑塞哥维那-涅雷特瓦州、西黑塞哥维那州、萨拉热窝州、西波斯尼亚州。塞族共和国下设7个区:巴尼亚卢卡区、多博伊区、别利那区、弗拉塞尼察区、索科拉茨区、斯尔比涅区和特雷比涅区。

人口民族

387.58万(2013年7月),其中波黑联邦占62.5%,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占37.5%。主要民族为:波什尼亚克族(即原南时期的穆斯林族),约占总人口43.5%;塞尔维亚族,约占总人口31.2%;克罗地亚族,约占总人口17.4%。三族分别信奉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什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

国家象征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英语:Bosnia and Herzegovina;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Bosna i Hercegovina;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版):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简称波黑。

国名释义:"波斯尼亚"得名于"波斯尼亚河",塞尔维亚语意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维那"源自古高地德语,意为"公爵"。

国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旗是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2:1。蓝色旗面,图案为金黄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条边还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条边象征组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三个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金色即太阳之光辉,象征着波黑人民心中充满希望。蓝底色和白色五角星象征着欧洲,标志着波黑是欧洲的一部分。这面国旗采用于1998年2月10日。

国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徽图案与国旗相同。启用于1998年2月10日。国徽为蓝盾。一道白色的宽条斜贯盾面,上下各有三朵黄色百合花点缀盾面。黄色三角形代表组成国家的三个地区,也代表太阳,象征对和平的渴望; 蓝色和星星象征这个国家与欧洲、欧洲联盟以及欧洲议会的关系。

政治体制

政体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主席团由三人所组成,每人各属一个民族(波什尼亚克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任期为四年,四年中每人轮流就任八个月主席团主席的职位。主席团成员由人民直选,其中波黑联邦选出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成员,塞族共和国选出塞尔维亚人成员。 主席团提名部长会议主席,由议会通过。部长会议主席负责任命各部长。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议会拥有立法权,分为两院:人民院有15名成员,每个民族各5名;代表院有42名代表,三分之二来自波黑联邦,三分之一来自塞族共和国。[3]

宪法

1995年11月,代顿协议为波黑制定新宪法。新宪法规定:波黑的正式名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三个民族为主体民族;波黑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波黑设三人主席团,由三个主体民族代表各1人组成,主席团成员分别由两个实体直接选举产生。

外交关系

对外政策

将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外交的中心任务,重点发展与美国、欧盟关系,致力于睦邻修边,加强区域合作。2008年4月,在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期间获得对话国地位。6月,同欧盟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截至2011年底,共有165个国家同波黑建交。

经济情况

波黑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战争结束后至今,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GDP (2008年)总量184亿美元,人均约0.48万美元。

波黑货币为可兑换马克,曾经和德国马克保持一比一的汇率。德国马克由欧元所取代后,可兑换马克继续和欧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工业

2010年波黑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电力171.24亿千瓦小时,煤1099万吨。2010年波黑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7%。

农牧业

2010年波黑主要畜产品产量:牛肉23390吨,羊肉2001吨,猪肉13290吨,家禽肉37569吨。2010年波黑全国农业耕地面积为51.2万公顷,主要农产品:小麦14.5万吨,玉米85.3万吨,土豆37.8万吨。

旅游业

2010年波黑全国旅游人数65.6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36.5万人次,国内游客29.1万人次,全年旅游者过夜人数141.7万人次。旅游设施主要有旅馆、浴场、私人小旅馆、汽车宿营地、温泉和疗养地等。主要旅游点是萨拉热窝

外贸

2012年波黑进出口贸易总额231.11亿可兑换马克(约合157.2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8.58亿可兑换马克(约合53.46亿美元),进口额为152.53亿可兑换马克(约合103.76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铝锭、矿产品、木材、机械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有机械、食品、石油、化工、交通工具等。重要贸易伙伴为:克罗地亚德国塞尔维亚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奥地利黑山俄罗斯

社会福利

人民生活

1992年爆发战争后,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食品和医药用品极端匮乏。国际社会向波黑提供大量人道主义援助。1995年代顿波黑和平协议签署后,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2009年,波黑人均净月工资752可兑换马克,约合561美元。

交通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2010年波黑全国注册机动车843151辆,其中小汽车724787辆,货车75763辆,公共汽车4112辆,摩托车7522辆。

公路:2010年全国公路总长22600公里。2010年波黑全国公路运输:客运量2866.9万人次,货运量480.8万吨。

铁路:2010年波黑全国铁路运输:客运量89.8万人次,货运量1288.2万吨。

空运:波黑有4个国际机场,分别是萨拉热窝、巴尼亚卢卡、莫斯塔尔和图兹拉。2010年航空客运量为59.1万人次。

媒体

2004年波黑全国共发行各类报刊138种。主要报刊有:《每日之声报》、《解放报》、《独立报》、《塞族之声报》、《自由波斯尼亚周刊》等。全国有电视台35家。主要电视台:波黑联邦电视台、塞族共和国电视台以及HAYAT电视台、OBN电视台、99独立电视台等私人电视台。全国有电台117个。[4]

教育

波黑教育体制符合国际教育体制标准。2011-2012年度,波黑学校和在校师生情况:小学1888所,学生316657人,教师24605人;中学312所,学生163284人,教师12773人。波黑全国有高校202所,学生107083人。主要高校为萨拉热窝大学、巴尼亚卢卡大学、莫斯塔尔大学和图兹拉大学。全国共有30家电影院,27家剧院,163家图书馆。全国共有30家电影院,27家剧院,163家图书馆。

习俗

旅游喝咖啡是波黑人的一大传统嗜好。工作间歇、业余及周末等必饮咖啡,因此各式咖啡馆和各色街头咖啡亭在波黑街头比比皆是,形成波黑街头一大亮丽风景,人们往往利用喝咖啡聊天、交友、商谈业务等。波黑人还喜爱吃甜食,以核桃仁加蜂蜜及奶油为主的各类甜度较重的甜点为波黑传统特色。波黑人喜欢烧烤。春夏两季周末或节假日,波黑家庭或朋友还喜欢在河边、湖边烧烤聚餐。

波黑人的正餐以味道醇香的波斯尼亚餐为主,主要有贝伊汤、土豆焖小牛肉、烤羊肉、煎烤混合肉及油煎虹鳟鱼,此外还有波斯尼亚火锅,冷盘有熏肉、香肠、奶皮及奶酪等。波黑极具特色的大众传统风味小吃,一是"切瓦比"(一种牛羊肉丸拌洋葱夹面囊饼);二是布雷格馅饼,来波黑的外国人如未品尝过这两种大众风味小吃,则被视为未到过波黑。

旅游资源

内战前旅馆服务业比较兴旺,旅游业设施较齐全,有浴场、汽车宿营地、温泉和疗养胜地等。主要旅游区是亚得里亚海海滨区、萨拉热窝附近的冬季体育中心和萨拉热窝普林西普桥。

拉丁桥

拉丁桥的旧称是普林西普桥。这座桥是奥匈帝国的帝位继承者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妻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杀害的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桥梁过去是木造桥,在洪水中被破壊,1798年重建。1914年,在这座桥的北侧,大公夫妻被暗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为纪念南斯拉夫爱国主义,桥梁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其名称恢复为拉丁桥。

胡姆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一个小城镇,在《世界城市志》中被列为世界上最小的城市。位于伊斯特拉半岛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原为一乡村,13世纪起具有城市地位。全市只有7户人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