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狐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鼬狐猴 |
|
鼬狐猴 [1] 為靈長目狐猴科(有的分類學者根據其夜行性、身體垂直姿式及跳躍運動等習性。
分類
鼬狐猴科(Lepilemuridae)鼬狐猴屬,鼬狐猴共有7個種類:諾西比鼬狐猴(Lepilemur dorsalis);艾氏鼬狐猴(L.edwardsi);米氏鼬狐猴(L.microdon);白足鼬狐猴(L.leucopus);紅尾鼬狐猴(L.ruficaudatus);拳手鼬狐猴(L.mustelinus);蒙氏鼬狐猴(L.septentrionalis)。
分布生境
鼬狐猴產於[[[馬達加斯加島]]東岸常綠森林、西南乾熱樹林及貝島;沿馬達加斯加島西岸自北至南分布着:蒙氏鼬狐猴、諾西比鼬狐猴、艾氏鼬狐猴、紅尾鼬狐猴、白足鼬狐猴;沿馬島東岸從北至南則分布着拳手鼬狐猴、米氏鼬狐猴。
形態特徵
鼬狐猴的體型比一般狐猴小,體長約25厘米,尾與身體等長。眼大鼻裸,體毛黃褐色。北部種類色澤偏灰;南部種類則偏淺淡;東岸的兩種毛色較深,體型亦大些,體長在30厘米左右,尾則稍短。鼬狐猴具有特殊的消化系統,能將自己的糞便再次吃下,在盲腸中吸收其養分。這種"盲腸吸收型"動物,在靈長類中極為少見。 現存的鼬狐猴體型比狐猴科成員略小,但是滅絕不久的一些史前成員則體型很大,其中Magaladapis體重超過70公斤,相當於成人的重量。Magaladapis前肢長而粗壯,無尾,採取垂直的姿勢爬樹,頗似超大型的樹袋熊。
行為習性
鼬狐猴為夜行性猴類(諾西比鼬狐猴除外)。白天,天氣很熱時,它們都躲在樹沿中、樹杈蔭涼處睡覺,夜晚出來覓食。區別於多數夜行動物的是,鼬狐猴不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而是以樹葉、花蕾等植物為主食。在馬島。它們是最耐貧瘠的一種猴,其食物中,45%以上是植物粗纖維,對仙人掌類植物都予採食;更有甚者,對自己排泄的糞便還要二次攝取,因為,第一次吃進的纖維,經盲腸分解的營養物質很快排泄出來,只有第二次食入,才能把這些含蛋白質的營養成分充分地吸收。為了適應環境,合理利用這來之不易的能量,鼬狐猴採用較為經濟的垂直樹跳方式運動於林間,精確地判定所走路線,從不輕易走出其賴以生存的覓食領地;在樹上跳躍時,雙腿齊蹦做猝髮式推進,突起突止而無出汗和喘息現象。
每隻雄猴與兩三隻雌猴為鄰,各有領域,雄性領域占0.3公頃,雌性領域占0.18公頃。它們傳遞信息的方式是憑視覺信號,在兩隻雄性的領土邊界上,雙方怒目而視,當一隻移動一下位置時,另一隻也會如法行事,這種"以眼還眼"通過視覺方式宣告領土所有的行為,在靈長類中實屬罕見。成年鼬狐猴雄雌分居,以大叫進行領土防禦,高潮時,會大打出手,像拳擊手那樣擊打侵犯者。這樣,一些猴子常面帶傷痕或尾巴殘斷,因此,鼬狐猴又有拳擊狐猴之稱。鼬狐猴的交配期集中在5~7月份,妊娠期120~150天,生殖期為9~11月份,每產1仔,幼猴30天後可獨立活動。母猴在跳躍運動時,常用嘴叼着幼猴的脖子。
消化能力
鼬狐猴的食物基本限於植物,有比較獨特的消化系統,藉助盲腸輔助消化吸收,可以食用植物粗纖維,並可將自己的糞便吃下進行第二次消化吸收。鼬狐猴的這種消化能力使其能忍耐比較貧瘠的生存環境。
瀕危原因
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生活着古老的麥利那族,貝希米扎拉卡族和貝希略族等。他們大多信奉原始宗教,從不亂殺其他生靈。他們認為殺猴會得到報應,會給他們帶來災難,因此幾個世紀以來,鼬狐猴和島上其他生靈的生存從未受到人們的任何威脅,它們一直與當地居民一起快樂地生活着。
1500年以後的一百多年中,歐洲殖民者的入侵不但打破了島上居民的寧靜生活,對島上的野生動物來說也是厄運當頭。他們隨意大量捕殺各種野生動物,吃動物肉要動物的皮,鼬狐猴與其他猴因肉食鮮美更是屢遭捕殺。 到了20世紀初,當博物學家來馬達加斯加調查野生動物資源情況時,竟再也沒有發現鼬狐猴
視訊